当“断舍离”和“省吃俭用”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人对价格变得敏感起来,而一些平价亲民的餐厅,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
前不久有网友力荐,说在萧山南片藏着一家“虽不知名,但极具性价比好”的快餐店:一荤两素12元,肉大菜量多,三个素菜更便宜,只要10元,饭菜也是小时候的快餐味道,很怀念。
冲着照片里色泽鲜艳、扎实够劲的把子肉,我们从市心驱车一个多小时,找到了这家快餐店。
无名小店一餐十八道硬菜
“伟俊快餐”开在一排住宅楼下,紧邻马路,灰色门面,白色字体。门口放着印有“快餐”两字的移动招牌,玻璃移门上贴着醒目的亮红色价格表。
内里装修朴素,黄地砖、白墙,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六七张木质小桌被擦得锃亮,面上整齐地放着筷子筒、纸巾和一些瓶瓶罐罐调料。
上午十点半,离午饭点尚早,店里还没有客人。
“吃什么?”高高的不锈钢饭桶后面蓦地探出一个人影,一身黑色棉服,一手拿着短柄饭勺。说话间,也不抬头,短柄饭勺朝桶里深挖两下,装入塑料快餐盒,临了不忘再按上几下。
店老板名叫陈涛,是个“90后”,块头大,身板粗,笑起来眼睛周边的肉挤在一起。
来这儿的多数是周边的熟客,老年人居多,偶尔会来几个路过的散客。
一如门口的招牌一样,“快”一直是这个店里最扎眼的特征。常客们聚在一起,性价比是第一要义,外面动辄二三十元一份的精品套餐是用不上的,这里才十多块、吃了落胃,相对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即便是讲究速度的无名小店,菜品和份量倒是一点儿也不马虎,一众菜品整整齐齐码在面儿上:把子肉、狮子头、洋葱炒蛋、清炒冬瓜、香煎秋刀鱼、酸辣土豆丝、麻辣豆腐、红烧鸡腿……
所有的菜一律当天现做,有浓油赤酱,也不缺清爽素炒,口味偏江西特色,微辣,但也应着本地喜好,加了少许白糖吊鲜。
没有明码菜单,没有固定菜式,全看当天菜场卖什么。就像一场“盲盒交易”,就算是老主顾也得忖度一番,咬不准台面上会出现什么样式。
但唯一不变的原则:量足、管饱、够新鲜。
90后店主二十几年快餐经验
远离市中心,这家开在小村镇里的老式快餐店,做的多为堂食生意,薄利多销。
他做生意信奉一种朴素的道理:真材实料,做好口碑,“菜好、量大,做快餐也就无非这两点标准。”
出来闯荡,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陈涛也不例外。
他没有上过学,9岁跟着父亲在后厨帮忙,13岁便从江西老家来到杭州打拼。江西小炒有名,一众老乡们便商议着发挥优势,做起快餐生意,鼎盛时期,一连开了十几家。他也跟着在几家亲戚开的快餐店内周旋,洗碗、切配、跑堂,偶尔还充当服务员。
2019年,陈涛开了属于自己的快餐店,店名从父母姓名中各取一字,如此,“伟俊快餐”正式面向市场。
刚开业半年,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在这里。凌晨四点起床,赶早去菜场挑一些时令菜,什么水灵买什么,配够十八道菜。
洗切、焯水、下锅,每天需要准备100多份,上午十点准时开始售卖,下午三点再次备餐,等晚餐结束收拾完正好晚上十点。
在他的设想中,一家新店,少说也要累积两三年口碑,才能步入正轨。只是刚起步,“伟俊”就碰上了疫情,堂食人数锐减。
店面位置本就远离市区,人流量不多,周围的店铺一家一家关门,再下去日子估计难过,有人劝他早点脱手,但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业,不能干一阵就跑。
有老乡提议开通外卖服务,多赚点钱,陈涛给否了,“外卖不好做,这附近送外卖的本就不多。”他担心用在外卖盒里待久了的食物,味道和店里相差太多,砸了招牌,“如果想做长期生意,前期不能搞外卖。”
他有一套自己的营销套路和口味标准。这次卖盒饭的方式,也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两个泡沫箱,一辆小电瓶,每跑一个厂,他便掏出一摞子名片,几个月下来,固定也就一个厂签了长期订单,一餐12份盒饭。
年底账单一算,刨去水电、材料成本、6万一年的房租,所剩结余并不多,但如果关了门,他也不知道做啥,只有守着。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天一亮,他照旧开店。
“就是这么难!”陈涛缩着头自嘲,圆润的宽脸始终堆着笑。
干快餐赚钱吗?
好在这家小小的快餐店,磕磕绊绊经历了不少风雨,但也磕磕绊绊挺了过来。
期间陈涛也迎来了新身份,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一个六岁,另一个才六个月,都在老家。”他不经常发朋友圈,偶尔发一下,内容不是菜品照片,就是孩子视频,“有孩子以后,确实心里头有挂念了。”他告诉记者,往年过年才回趟家,有孩子以后,更容易想家,有时候一咬牙,暂停营业三天,自驾跑一个来回。
他好像永远没有叛逆期,自诩被生活磨出了平常心。
为什么不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想过,主要也不喜欢受人约束,农村的孩子就是这样,只要能生活就行。”陈涛的笑是堆起来的,嘴角用力向上使劲,脸上的肉便迅速耸在一起,原本不大的眼睛被挤得更小了。
有时对于快餐,人们会有一些固有看法和疑问——它能吃吗?好吃吗?真的能赚钱吗?辛不辛苦?
“怎么说呢……”陈涛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每个人标准不同,我们主打口味和性价比。”
“至于生意。”他顺手在计算器上按了几下,“有时候还稍微好一点,基本已经过得去了,最大的心愿是能一直像现在这样,一家子都平平安安的就好了。”
他不想开分店,理由是精力有限,至于钱,够花就行。他的人生里只装得下一家店和一个家,其余再无多心思可想。
前几年,美丽乡村建设,镇里把各家店面的门头进行了装修,外墙焕然一新,“伟俊快餐”的招牌变成了崭新的灰底白字。
陈涛还是依旧习惯性地把写着“快餐”两个红字的落地木招牌放在门口,从开店起,招牌就跟着人,好像如此一来,生活就能一如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