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各具特色的老汤煮肉是做"苏造肉"的第一道工序
"苏造汤"是第二道工序,也是成品工序。调汤时用一定比例的水和酱油、盐,开锅后,把需用的中药碾成粉末,用布袋缝好放入汤中同煮,汤中发出药料及调料的香味时,即成为苏造汤。用以煨肉。用后,剩下的苏造汤,其贮藏、保管和增加的方法,全与老汤相同,也是更迭使用。
苏造肉主要材料除猪肉外,内脏包括心肝肚肺以及大肠。关键要漂洗干净,然后下清水锅煮几分钟,放柴花椒,撇去血沫捞起备用。再同肉放在老汤中煮。煮时要根据某些多煮易烂的材料,分先后放入。
老汤开锅后肉色变红,煮十几分钟就起锅。只有肺最后出锅。其次是将以上已煮到八分熟的材料,移到苏造汤中煨。
苏造汤锅内先放一张大小适当的竹篦子,然后在篦上平放一些猪骨头。倒上汤,分类把肉和内脏有次序地排列在骨头上。使材料不沾锅底,以免烧焦。只有肉改切长条,其他用时再改刀。汤烧开后,改用文火煨。锅中的汤只把材料浸到一半,起着气泡,这样煨2--3小时即成。
苏造肉是老北京特制菜肴,既不是家常自做,也不是筵宴所备。所谓“苏造”并非仿照苏州口味烹造。原来是由清宫传出的做法。用多种中药和香料配合,有开胃健脾之功。烹制时,着重于文火煨焖,“苏造”包含“酥造”的含义。
相传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
做苏造肉的原料主要是猪肉及猪内脏,关键在于使用“老汤”和“苏造汤”。谁家酱肉出名,取决于它的“老汤”配制保存得法。如闻名的天福斋酱肘子、月盛斋酱羊肉、门框胡同复顺斋酱牛肉,以及当年的“白魁”家烧羊肉都以老汤取长。
用老汤煮肉是做“苏造肉”的第一道工序。“苏造肉”是第二道工序,也是成品工序。调汤时也是用一定比例的水和酱油、盐,开锅后,把需用的中药品种碾成粉末,用布袋缝制装好放入汤中同煮,汤中发出药料及调料的香味时,即成苏造汤。用以煨肉。剩下的苏造汤,其贮藏、保管和增加的方法,会与老汤相同,也是更递使用。
在出售苏造肉时,按价零切,听凭顾客选择,要什么切什么。切好放在碗中(或盆、罐),浇上原汤,不需再放什么调料(若吃辣的可加辣椒香油)就可以吃了,或佐酒,或就着芝麻烧饼、芝麻火烧吃。其汤很浓,很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老少皆宜,确实别具一格,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苏式焖肉的做法
1.
五花肉用水洗干净
肉的每一面都抹上盐,腌制
2.
抹上盐的肉用砖块压着,让肉紧质,压出血水,腌五、六个小时
腌好的肉洗去外面的盐和血水
3.
放入锅里焯水
等肉变色后,捞出冲掉外面的血沫
4.
姜片、葱、大料准备好
大料我用袋子装起来,没有袋直接放
5.
锅里准备适量的水,水量是正好盖住肉的量,不要太少,太少了有可能会煮干,也不要太多。水多了肉汤滋味寡淡。先放入葱、姜、大料包、料酒
再把肉放入,加适量盐
6.
加冰糖加一点生抽煮开
7.
然后把肉连汤水一起倒入炖锅
盖上锅盖小火煮上一个半小时,然后把火候调到最小,就是那个肉汤似开非开,似滚非滚的地步,不要开锅盖在炉子上焖个五,六小时
8.
这个就是炖好的
把焖肉放到保鲜盒里,放冰箱速冻二小时,或者放冷藏室里冷藏一天
9.
这个就是速冻二小时
再把肉切片,千万不要热的时候就切片,肉会成碎块的。
小酥肉类似于我们东北的炸肉段,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一定要准备的年货。每次都炸很多然后常用来做烩菜,这样蔬菜豆腐等借了小酥肉的香气变得更加好吃,而小酥肉也因此不再油腻。因为其简单方便好吃,平时我也总喜欢做,用来下饭超级棒。
不过我最爱吃的小酥肉却是用蒸锅蒸出来的,蒸好的小酥肉包裹着一层透明的淀粉糊,吃起来香而不腻,里面浓浓的的汤汁用来拌米饭非常的好吃,如果想吃得更健康一些,也可以放些蔬菜一起蒸,这样营养就更均衡了。
去皮五花肉或里脊肉250克(我用了一样各一半,个人感觉五花肉比较好吃,不吃猪肉的可以用牛里脊肉)
淀粉100克
料酒2小勺
花椒粉1小勺
酱油3小勺
盐适量
葱适量
姜适量
八角2个
桂皮1小段
干辣椒几个,酌情添加
麻椒粉适量,酌情添加
蒸小酥肉的做法
将肉切成小段或厚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放入料酒1小勺、花椒粉少许、酱油1小勺、盐适量抓匀,腌制15分钟
腌制肉之前先将淀粉放入大碗中放入清水搅成淀粉水,然后静置令淀粉沉淀
将沉淀后的淀粉水上面的清水慢慢的倒出去
将沉淀的淀粉用手抓匀成淀粉糊放入腌制好的肉中再和肉一起抓匀,让肉块上都沾上一层淀粉糊
干净的锅中放入食用油烧热(肉块放下去会有密集的泡泡),将沾满淀粉糊的肉块逐一放入油锅中
中火将肉块炸上色捞出。肉块放入锅中可能会粘连,等到外壳硬了以后用筷子一划就开了,炸肉的时候有时会往外迸油,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将炸好的酥肉放入一个容易导热的器具中放入葱段、姜片、花椒粉、1小勺料酒、2小勺酱油、八角、桂皮,再倒入清水到肉的一半的位置,喜欢汤汁多的可以多放一些;如果容器没有盖子,整好后也会有很多蒸汽水落下来,汤汁也会很多。所以盖不该上都可以,凭自己的喜欢就可以
放入蒸锅中开锅后,中小火蒸40分钟即可
也可以放些诸如萝卜、土豆、笋等不易成熟的蔬菜一起蒸,这样不但解腻,而且营养更全面
首先,苏造肉和卤煮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苏造肉源自苏州(有人说扬州,不过这无伤大雅),卤煮其实是北京本地,或者说顺天府治下地道的卤肉。以前在北京经营卤煮小买卖的多是京东三河人或京师周边的人。苏造肉来自张东官,兴盛于乾隆朝(《苏造底档》建立于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到二十二年十一月之间,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中有苏州厨役张东官的记录,可见苏灶存于乾隆朝),到了嘉庆爷就不容易从宫内底档找到苏造的影子了。
其次,苏造肉和卤煮的制作配料不同。根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爱新觉罗浩夫人所著《食在宫廷》,御茶膳房的苏造肉所用辅料为陈皮、鲜姜、冰糖、甘草、萝卜、香菇等(详细见前文),而卤煮火烧则多为葱、姜、酱油、酱豆腐、大料、桂皮、花椒、茴香、豆豉等,从辅料上可以看出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做法。如果看我过我以前记录的《苏州红烧肉》做法可以看出,苏州人对炖肉的处理方法简单、求肉本味、咸中带甜,而卤煮的做法则口味更重,北方的酱味重、咸鲜香的口味。而最关键的一点(与苏州美食高人吴地老高求证),苏州人炖肉从不用豆豉,而杨老黑第三代传人杨老爷子也证实,卤煮就是北京周边本地的小吃,而且京东人爱吃豆豉,所以卤煮必然有豆豉。馋人老孟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谈到,苏造肉和卤煮的区别就是豆豉(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
苏造肉本就是有钱人才吃的起的,诚如《燕都小食品杂录》所记载: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音銮,意思为切成小块的肉)膏油已满衫。苏式炖五花肉,以荷叶饼或小饼夹而食之,肥肥瘦瘦酥酥懦懦,闭着眼睛似乎闻到了肉香味(苏州红烧肉鄙人吃过做过,大爱!)。卤煮用廉价食材烹制平民美味,以顺天本地之法卤之煮之,肠香肺嫩,死面火烧久泡不烂却吸饱卤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