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2、大枇杷螺
大枇杷螺(学名:Ficusgracilis),是异足目枇杷螺科枇杷螺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下带。
3、织纹螺
英文名Nassariidae,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
盛产于广东、浙江、福建沿海。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
4、凤凰螺
分布很广、从日本奄美岛以南、澳洲以北、东非以东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踪迹。海南、西沙、南韩、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
5、龙宫翁戎螺
俗名蛇皮螺。拉丁学名;Entemnotrochusrumphii、plerurotomariarumphii。命名者;Schepman,1879。英文名称;Rumphius'sslitShell。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翁戎螺科。
分布在台湾东北角,钓鱼岛,东沙岛东北方,南中国海,日本,印尼沿岸。
海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门。贝类主要分为五大纲,全世界有7万多种,海生的种类可通称为海螺。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
海螺为暖海产种类,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和其他动物一样,海螺等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泥泞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
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更为重要。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所以这个区域的海贝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珊瑚是鲜艳的芋螺、宝螺、涡螺的故乡;在红树林中,牡蛎寄居与根部,蜇螺喜欢攀枝附叶,蟹守螺则静静地在泥滩上爬行。
当然,温带海域同样会让收藏者大开眼界。沙滩是许多双壳贝以及穴居腹足类,如玉螺的避风港。在河流入海口,泥沙混杂,造就了食物丰盛的环境,常可发现大量鸟尾蛤。岩岸是腹足类的大好猎场,它们能牢牢地吸附在岩石上。
海螺活动较慢,常以海藻及微小生物为食,它们一般栖息于浅海海域,嗜食棘皮动物。壳体的外唇部极度外展,且雌螺的体型明显大于雄螺。肉可食用,壳供观赏,可用于雕刻。夜间活动。足位于身体的腹面,为块状,肌肉极发达,适于爬行。肉食性。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
这些软体类成员通常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可见于深达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多数海螺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捞,它们也可是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
海螺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海螺的做法大全。
一、酱汁海螺的做法
材料
海螺500克。调料酱油200克,味精15克,白糖20克,鸡粉15克,胡椒粉15克,高度白酒50克。酱料包八角10克,香叶5克,桂皮10克,葱1棵,姜1块。
做法
1.将海螺放在清水中吐净泥沙,洗净外壳,然后放入蒸锅中蒸熟,捞出后冲凉备用。
2.坐锅点火加入清水,放入酱料包、味精、酱油、白糖、鸡粉、胡椒粉和白酒烧开,然后关火晾凉。
3.将熟海螺放入晾凉的酱汁中,浸卤约2小时,捞出后浇上一些原汁,即可上桌食用。
料理小百科
1.海螺在我国主要产于黄海,其肉质肥美,味似鲍鱼,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冷,可明目,治心腹热病。
2.海螺买回后,不要马上烹食,应先将其放入水中养殖2天,同时,在清水中滴少许植物油,这样烹调时就没有泥沙和土味了。
3.海螺装盘后,可撒上香菜段、红辣椒丝、姜丝,以搭配颜色、增加菜肴的口味。
二、香辣海螺肉的做法
海螺肉300克香菜1棵生姜1小块干辣椒8个食用油50克酱油2小匙料酒2小匙白糖2小匙精盐2小匙
1.螺肉洗净;香菜洗净切末;姜洗净切丝;
2.锅内放油烧热,爆香姜及干辣椒,加入螺肉大火快炒至熟,再加入酱油、料酒、糖、盐炒匀,最后加入香菜拌匀即可。
注意
香辣诱人,脆嫩可口。螺肉一定要新鲜,否则影响口感。
三、酱爆海螺的做法
小海螺,葱,姜,蒜,花椒粒,干辣椒,盐,盐,白糖
1.小海螺洗净,用刷子刷干净螺壳上的杂质,泡在淡盐水中20分钟,之后捞出,用清水重新干净,控干水分备用。
2.小葱2根,去皮洗净,挽成葱结,备用姜洗净,拍松之后切成大片,取6片备用蒜去皮,切片,备用干辣椒洗净,用厨房纸擦干水分,掰成2段,备用
3.锅内放入少许油,稍热之后,入葱结、姜片、蒜片、花椒粒和干辣椒段爆香,之后放入海螺煸炒,至螺壳变色,之后烹入生抽和白糖少许,加入2碗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收至汤稠,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四、油爆海螺的做法
主料:大海螺400g
辅料:木耳10g,猪油,姜,蒜,葱,料酒,醋,盐,淀粉,鸡精,糖,白胡椒粉,高汤(可用清水替换)
1、大海螺敲碎壳(可由商贩代劳),用盐和醋搓出粘液,洗净,切片。快速氽水,氽完马上凉开水冲一下。
2、木耳泡发切细焯水。
3、用盐鸡精醋淀粉胡椒粉糖高汤调汁备用。
4、炒锅放猪油,下海螺片过油出锅,要快。
5、换花生油,下姜片、蒜片、葱爆锅,下木耳,料酒、海螺片、调好的汁,大火快炒出锅。
贝类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赤贝、蝾贝、田螺、海螺、蛤蜊、文蛤等。
1、赤贝
又名魁蚶,属瓣鳃纲,蚶科。常见可食用软体动物,可养殖。贝壳大而坚厚,左右两壳相等,呈斜卵圆形,极膨胀。
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条者为多。壳面白色,被少量棕色绒毛;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
2、蝾贝
海产螺类。壳厚,壳口宽阔,壳面可有珠状突、瘤突或肋纹。最大的种类是东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的夜光蝾螺(Turbomarmoratus),体螺层以上的数层似鳞茎或某些东方国家用的包头巾,故得其英文名。
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大部分产于热带海域,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
3、田螺
外壳是钙质的,较薄,螺旋形,右旋。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内面灰白色,壳顶略尖,壳底膨大,壳口卵圆形,其边缘完整,有角质。
田螺耐寒而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当水温低于10℃会钻泥,超过40℃会被烫死。田螺食性杂,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可自然繁殖。
4、海螺
属软体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门。贝类主要分为五大纲,全世界有7万多种,海生的种类可通称为海螺。
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食品。
5、蛤蜊
贝壳等大,三角卵圆形或卵圆形,多数种类两侧不等。贝壳通常薄,有的种类两壳闭合,大多数种类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常具壳皮;壳面光滑或有同心生长纹,壳内缘平而尖锐。
壳顶大都突出、前倾。小月面和楯面通常有明显的界线。壳顶边缘有一个外韧带,另有一个韧带槽,内韧带居其中。铰合部左壳有一枚裂开的主齿,倒“v”形,顶端通常愈合,主齿的后分支紧挨着1个副片;右壳主齿通常分开。
6、文蛤
贝壳外形一般较大,表面膨鼓,呈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表面平滑细腻,被有一层褐色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
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壳长略大于壳高,前侧缘圆,后侧缘末端圆,两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壳前后不对称。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壳顶紧接,并微向腹面弯曲。
壳表有一层光亮的薄黄褐色壳皮,壳中部及边缘部分常有磨损脱落,使壳面呈白色。同心生长线清晰。
海螺品种有:唐冠螺法螺万宝螺鹦鹉螺大枇杷螺织纹螺凤凰螺7大类
1、扁玉螺
外壳是半球状,其质地坚硬肥厚而光滑,开口处较为宽大,而螺旋处就比较短小了,整体看起来比较偏平,颜色从螺旋到开口,由深至浅渐进分布,肉质非常鲜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海螺。
2、田螺
田螺分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各地的湖泊中都能找得到,不过随着环境的污染严重,大家尽量还是不要随意去捡着吃了。
3、锥螺
锥螺的体型十分修长,从上到下呈现均匀的螺旋状,里面的螺肉也是长长的螺旋状,十分有特色,其开口处比较小。
4、椰子螺
食用部位并不是特别的多,一般只吃腹足部分,将其切成片爆炒或者煲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5、疣荔枝螺
这种海螺的外形呈纺锤状,个头虽小但十分坚硬,螺肉最具独特的地方就是吃起来会有“辣味”,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辣玻”。
6、响螺
响螺的螺壳非常的大,切掉尾部以后就可以做成号角。它的螺肉则个大味鲜,营养丰富,属于高级的海产品。
7、拟紫口玉螺
这种海螺体型较小,外壳虽薄,但十分坚硬,外层白中夹掺紫,吃的时候一般水煮熟透,然后用牙签挑出螺肉,蘸着酱料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