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简称:忻),古称秀容,山西省辖地级市,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接壤;
国家卫生城市(区)、国家智慧城市,有“中国杂粮之都”、“摔跤之乡”等美誉,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今天小编带领小伙伴们一起走进忻州市了解地方特色美食!
1、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塞北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宴席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
2、莜面窝窝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将莜面加一杯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3、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是山西省忻州保德县的一种传统小吃。风味独特,为小吃之上品。碗托,顾名思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地道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麦面,是把粗的、黑的筛去,留下白的、细的,称为“上荞面”。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
4、砍三刀
砍三刀是山西省忻州市地方特色美食,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作的食品。
5、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中秋节汉族特产,以香鲜酥甜闻名忻州乃至整个山西。神池月饼被认定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点”,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一带民众的喜爱。决定神池月饼品质最重要的是神池的水和胡油。其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6、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是山西省忻州市地方特色美食,面饼呈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原平锅魁不仅驰名三晋,而且远销内蒙古和京津唐地区,像用于筵席的小锅魁被人戏称为“蛤蟆含蛋”的空心锅魁,还有鲜肉锅魁、玫瑰锅魁等等,品种繁多,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平锅魁特点是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时色味不变,始终酥脆如初。
7、酸捞饭
酸捞饭是山西省忻州市地方特色美食,河曲人发现泡酸了的糜米饭有清热解渴的功用,于是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以上浸泡4至8小时后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河曲人将这种粥称之为酸稀粥。在酸汤中煮至八成熟捞出后上笼蒸熟的米饭,称为酸捞饭或“糜糜饭”。
8、高粱面鱼鱼
高梁面鱼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作为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高梁面鱼鱼是普通高梁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忻州的农家妇女们搓鱼鱼,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
9、崞阳麻叶
崞阳麻叶现在叫原平麻叶,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地方特色美食,崞阳麻叶酥酥的,香香的,还带有些许甜味。
10、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是山西省忻州市地方特色美食,忻州制作瓦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末清初。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瓦酥,约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上印“忻州瓦酥”字样。每公斤约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块。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久放色味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
11、一窝丝
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宁武县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
“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
12、五寨黑肉烩菜
五寨黑肉烩菜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的著名特色美食。五寨烩菜制作原料主要有猪肉、土豆、粉条、豆腐、圆白菜,浇以炖肉汤,辅之花椒粉、精盐、生姜、大蒜、醋、酱油、大料粉、葱花、食用油等调味。炖到恰当火候出锅,吃起来味道鲜香可口,是当地人招待宾朋的美味佳肴。
500年前,虽然还没有冰箱和罐头,但古人也有不少储存食物的方法,如将食物放置在泥炭沼泽中抑制细菌滋生;储存在地窖里以便隔绝空气;将新鲜食物置于低温下脱水。
大航海时代,保存食物至关重要。500年前的欧洲船员,能吃到肉、酒和饼干,但蔬菜却很难长久保存,这也让远航者遭遇了坏血病的威胁。
人们很久之后才发现,有一种好保存还含有足够维生素C的食物——腌渍圆白菜(中国北方叫酸菜,德国人叫sauerkraut)。经过18世纪早期荷兰海军的使用,又经过18世纪70年代库克船长的试验和推荐,腌渍圆白菜成为航海标配,拯救了无数水手和船长的生命。
虽然还没发明冰箱和罐头,但古人依赖盐腌、醋泡、糖渍、风干等方法,也能将食物长期保存。
抑制细菌
夏天去山里,人们会发现游客和摊贩常把西瓜和饮料浸泡在山溪里;溪水冷凉刺手,能够起到冰镇作用。
没有发明冰箱之前,西方人就利用山溪进行食物保鲜。欧美农村家庭往往有一个“泉屋”,就是在溪水上搭一个小木龛,防止牛奶、黄油和其他易腐烂物品变质。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流动的泉水也能足够凉爽。
欧洲西北部常见的泥炭沼泽,也是长期存放食物的好地方——生长着泥炭藓的沼泽里,寒冷又缺氧,细菌难以分解有机物。
爱尔兰的考古学家2009年发现了一桶“沼泽黄油”,这桶黄油大概是古人存放后忘了取出的。黄油桶是整截树干制成的,三英尺长、一英尺宽,配有一个盖子。桶里装满了黄油,重77磅,黄油已经失去了奶油的浓稠感,变成了白色较硬的蜡质。考古人员徒手把黄油挖出来,仍然能闻到它的味道,这种味道还吸引了乌鸦。研究表明,这块黄油已经有3000年历史了。
将食物(以及许多需要保存的东西,比如尸体)埋在泥炭沼泽中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沼泽中,曾发现近500块古代黄油。2013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份有5000年历史的重达100磅的黄油。
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作用,在酸性、缺氧的泥炭湿地中被抑制了。我们不能确定,古代的沼泽黄油是用于祭祀还是作为食物保存,亦或是为了发酵得更有风味儿。
2012年,食品研究者本·里德做了个实验。把黄油埋在沼泽里3个月,品尝者将这种黄油描述为“野味、时髦和辛辣,就像苔藓、动物或意大利腊肠”。埋藏1年半后,里德认为黄油味道更加好——可以说沼泽给欧洲古人创造了不少福利。
隔绝空气
土豆是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蔬菜,但储存的前提是一要寒冷,二要不能透光。过去在我国北方农村,冬天吃的土豆、萝卜和白菜,一般都是放在地窖,或者小开口的窑洞里保存。
欧美人传统上也用地窖保存马铃薯和萝卜等块根作物。人们会挖一个地窖,盛满锯末或者稻草,把蔬菜放进去,再用锯末和稻草覆盖,用木板或者锡板封住地窖。还有一种囤菜的办法:在卷心菜旁边挖一条沟,把卷心菜拔起来,倒置在沟里,然后用松散的泥土盖住。接下来几个月,卷心菜颜色会变白,但味道不会变。
只要不接触空气,就可以阻止食物腐败。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会把油灌进食品储藏罐里,以便隔绝空气。英国人则有罐装黄油焖鱼或肉,如果鱼或肉就是用这一口罐子烹煮,那么就不需要冷藏,也不用加防腐剂,一样可保存好几个月。这个办法,中国农村也常用。
同样的道理,欧洲中世纪人喜爱用黄油或肉冻填满馅饼的每个窟窿缝隙,防止馅料接触空气,以便存储。
动物下水未烹调极易腐坏,尤其是很有营养的血液,会迅速变质。所以游牧民族在屠宰牲畜后,会迅速将内脏和血液做成煮熟形式的食物,比如东北的血肠。据推测,最早的香肠就是血肠。
南方人则会将猪血和糯米混合,制成软糯有味儿的猪血糕。无独有偶,英国人喜欢吃的黑布丁,也是用猪血混合了猪油和燕麦制成的。
著名的苏格兰羊肚包(haggis)也属于这类料理。只要有苏格兰人的地方就有这道菜。它用羊肚装进各种杂碎,有的是羊肺、羊肝碎块,有的是羊油,还有燕麦等。吃得惯的人觉得非常美味。
游牧民族常用这种动物内脏储存食物,因为不浪费食材,还不需要容器。俄罗斯的涅涅茨人屠宰驯鹿后,会把驯鹿的胃倒空,冲洗干净,再将驯鹿肉切成薄片,存放在胃里。深秋时节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可以保质8个月。
去除水分
鲁迅曾经埋怨说,在他的故乡,什么菜都要吃干的——“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象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要将它风干……”
500年前的美洲人,更掌握了一种超前的技术——冻干法。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很早就种植土豆。他们发明的冻干土豆(Chu?o,原义是“皱巴巴”),可以存放10年甚至几十年。
印加人一般选择一种个头较小的、抗霜冻的、苦味的土豆品种,在6月和7月,也就是冬季开始时冻干它们。海拔超过3800米的山区,夜间温度降至零下5摄氏度。小土豆被密密地铺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夜里冻冰,白天在强烈的日晒下脱水,经过几天几夜,土豆就开始萎缩、粗糙,变得像石头一样。
这种技术至少有800年的历史,有人认为,印加帝国的崛起就是靠着“皱巴巴”保障后勤。西班牙人也很快意识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安第斯的矿山工人,每天都会吃它。
今天,我们可以将印加人的技术应用于一切蔬果。比如草莓,先冷冻,然后置于接近真空的干燥室中,再加热。草莓中的冰很容易升华为水蒸气。这样草莓中的所有水分都消失了,细胞却没有破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也都保留下来,能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往往与最初采摘下来时一样新鲜。对于囤菜族,冻干蔬菜不失为一个美味又营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