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明朝弘治年间就开台铸造铜钱。清代实行银铜钱币并用,贵州“宝黔局”与民间铸造币机构,曾大量熔制银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废“宝黔局”,但“官炉”还存在。次年,贵州官炉开始铸造黔宝银币,属手工土法制造,工艺水平不高。从这枚黔宝银币的设计来看,没有像奏准的广东银元那样有记重、记值标志,也没有标准龙的图案,但同样起到商品交换媒介物的作用。
此枚贵州官炉造黔宝,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官炉造黔宝,此币正面中央圆圈内铸有“黔宝”二字,楷书直读;圆圈左右两侧铸根部结束的两根花藤图案,造型复杂别致;花藤外侧饰有珠圈。背面铸有大小三个同心珠圈,其中最内侧小珠圈内的小圆环内密刻交叉的纹线;小珠圈外镌结束的花藤图案并外以实心圆环围绕,外侧环以中珠圈;中珠圈外环铸有“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十字,注明了铸造年份和铸造银币的机构;汉字外还环以大珠圈。
此枚黔宝包浆自然,品相极好,纹路清晰,贵州“黔宝银饼”具有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银色耀眼,听声音清脆,余音缭绕,让人爱不释手。较十六年黔宝更为少见,极为珍罕。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有少量“黔宝”银饼流用于苗疆一带。其铸造方式与新式机器所铸银元迥然不同,文字及图案设计比较简朴,但银成色很高,更显露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风格独特。由于贵州黔宝存世罕少,是中国钱币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有极高的保藏和投资价值。
黔宝银币的收藏价值非常高,主要体现在其历史背景、存世量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黔宝银币是贵州省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光绪十六年铸造的银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黔宝银币的设计独特,正面中央圆圈内铸有“黔宝”二字,左右两侧有花藤图案,背面有大小三个同心珠圈,内环刻有“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字样。这种设计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银色耀眼,品相极好,纹路清晰。
黔宝银币的存世量非常稀少。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贵州少数民族有将银币打制首饰的习惯,导致黔宝银币的铸造量不多,加上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使得存世量极少。据统计,流入收藏者手中的黔宝银币仅有数枚。这种稀缺性使得黔宝银币在收藏市场上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