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猜测地球形状
推测地球形状
直观看到
“天圆地方”
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
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造卫星拍照
3、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4、地球的大小:
字母
表示意义
大小
A
地球平均半径
6371千米
B
赤道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C
约5.1亿平方千米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坐在赤道。
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要素
概念
地轴
是人们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实际并不存在
赤道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到北极点和南极点距离等长
北极
地球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北端
南极
地球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纬线
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经线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1、经、纬线:
项目
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纬线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个点
所有经线都相等。
形状
圆(南北两极是一个点)
半圆
相互关系
纬线互相平行
所有经线相交于两极
图示
注意:
(1)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2)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因此沿纬线一直向东或者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原点。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会集于南北极点,因此地球仪上最北端在北极点,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地球仪上最南端在南极点,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2、经、纬度:
纬度
经度
代表字母
划分界限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范围
0°——90°
0°——180°
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逐渐增加至90°
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加至180°
度数的划分图示
特殊的经纬线
0°纬线:又叫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回归线: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3.5°N,南回归线的纬度为23.5°S
极圈:南极圈纬度为66.5°S,北极圈纬度为66.5°N
极点:南极点为90°S,北极点为90°N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
3、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度数
低纬度
0°~30°
中纬度
30°~60°
高纬度
60°~90°
4、半球的划分:
半球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20°W与160°E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的界限,从20°W往东到与160°E为东半球,从20°W往西到与160°E为东半球
半球划分
1、(1)纬度只有南纬、北纬;经度只有东经、西经。
(2)赤道(0°)既划分南、北纬度也划分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0°)仅划分东、西经度。
(3)纬度:往北增大为北纬、往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往西增大为西经、往东增大为东经。(一句话概括:北大为北纬,南大为南纬,东大为东经,西大为西经)
(4)东西半球的判断口诀:“小东大西”(度数比分界线度数小的为东半球,度数比分界线度数大的为西半球。)
(5)0°无论是经度还是纬度只写成0°;180°不分东、西经,只写成180°。
2、能够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相对经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两条线必须是相对的。
(2)两条经线的度数之和是180°。(0°经线与180°经线组合经线圈)
1、经纬度判断方法:
先明确东经还是西经。
0°经线以东和180°经线以西,为东经XX度;
0°经线以西和180°经线以东,为西经XX度。
再明确南纬还是北纬
赤道以南,为南纬XX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XX度。
2、半球判断方法: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判断口诀(小小东大大西)
3、经纬网:
经纬网定义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形成。
经纬网作用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判读方法
①判大小:按照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找出大的数值;
②画箭头:按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
③定方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箭头的指向:
④写字母:按照箭头的指向写上相应方向的字母;
4、读经纬:最后写出所在点的经纬度。
①一般情况下,表示某地点的经纬度,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②纬度和经度的代号:N为North的首字母,S为South的首字母,E为East的首字母,W为West的首字母。
③经度分东经和西经,纬度分北纬和南纬,写经度数时,必须说明度数是东经或西经。写纬度时必须说明是北纬还是南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况:
自转
方向
周期
现象
昼夜更替
时差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二、地球的公转:
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五带的划分
2、地球运动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日期
节气
阳光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现象
3月21日前后
春分
昼夜等长
无
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
9月23日前后
秋分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3、四季划分(南北半球相反):
季节
月份
春季
3、4、5月
夏季
6、7、8月
秋季
冬季
12、1、2月
4、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
5、五带的划分:由于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热的不同,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五带
纬度范围
有无极昼、极夜
有无阳光直射
气候特征
北寒带
66.5°N~90°N
有
终年寒冷
北温带
23.5°N~66.5°N
四季分明
热带
23.5°S~23.5°N
终年炎热
南温带
23.5°S~66.5°S
南寒带
66.5°S~90°S
地图定义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平面图定义
把地球表面小范围区域当做平面绘制而成的地图。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一般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
一般来讲,指向标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北方。
方法一:将图旋转一定角度,使箭头指向正上方,然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确定方向。
方法二:指向标平移法。将指向标平移至参照物上,建立十字坐标系,然后再灵活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极地判断方向:离极点远近判断南北,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西(北逆南顺,北极房屋,四面朝南,南极房屋,四面朝北)
阅读地图方法
要首先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方法是:先看经纬线或指向标;如果没有经纬线或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法则确定地图方向。
如果有经纬线,但没有注明东经或西经、南纬或北纬,要根据变化规律加以判断。如:经度自西向东增大,属于东经,自西向东减小,属于西经;纬度自北向南增大,属于南纬,自北向南减小,属于北纬。
表示实际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缩小程度,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
计算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形式
计算距离
如果是直线距离,用直尺在图上量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比例尺公式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再把单位厘米换算成米或者千米。
2、比例尺大小比较及与范围和内容的关系:
分母
比例尺
范围
内容
简记
小
大
详细
尺大围小内容详细
简略
尺小围大内容简略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注记
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文字,叫做注记。
作用
图例和注记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的地理事物,用文字来注记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的名称,用数字来注记陆高海深等,了解它们的特征。
影像地图
分为航空影像地图和卫星影像地图。可以直接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
电子地图
利于计算机计算,以数字方式存储和可供查阅的地图。
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与决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智能交通和导航、公众信息服务等领域。也可用于确认旅游地点,选择交通路线,了解沿途有什么自然、人文景观等。
1、根据使用的目的选择地图:
需求
地图类型
去某地游玩,寻找景点
导游图
外出旅游,确定行程路线
交通图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
世界政区图
开车自驾游
电子发声地图
山地越野
地形图
2、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
比例尺较小的中国地图(H)
到了北京,想了解北京更多的情况
例尺较大的北京市城市地图(G)
想要去北京动物园游览
比例尺更大的北京动物园地图(F)
1、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
例题
①上图中甲、乙两地高处海平面的距离分别是1500米和5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1500米和500米。
②上图中甲地高处乙地的垂直距离是5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相同点是都是垂直距离,不同点是测量起点不同,海拔的起算点是海平面,相对高度的起算点是相对比的地点。
注意
①地面上某点的海拔只有一个,相对高度有无数个。
②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都以米作为计量单位。
1、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叫做地形。
2、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小,平坦广阔
高原
较高(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面积较大
山地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较小,不超过200米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1、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4)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气等深线。一般数值用负数表示。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依据: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上的海拔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2)判断坡度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判断地形部位: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海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内高外低)。
②山脊:等高线呈明显弯曲,弯曲部分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呈明显弯曲,弯曲部分由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凸出。经常会发育河流。
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可以开展攀岩运动。
⑤鞍部:两山顶之间相对平缓、形似马鞍的部位。
名称
山峰
山脊
景观图
等高线
示意图
判断
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4、山脊、山谷的判读:山脊与山谷山脊与山谷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如下图)
(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相据等高线上的数值来判断)
(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相据等高线上的数值来判断)
(3)在山谷中才可能有河流。当等高线地形图上出现河流时此处便是山谷。
5、山峰与盆地:山峰与盆地等高线上的数值分布相反(如下图)。
(1)山峰:等高线数值中心大,四周小;表示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等高线数值中心小,四周大;表示中间低,四周高。
6、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的计算:
(1)位于等高线上的点海拔为等高线的数值,即h。(如:h丙=600米,h丁=300米)
(2)山顶海拔:假设数值最大的那条等高线海拔为M,等高距为d,则M<山顶海拔 (3)乙的高度:300 7、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建坝 水库坝址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建路 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尽量避免跨越多条等高线。 翻山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农业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露宿 不能选择在山谷,规避夜晚河水上涨。 迷路 沿溪流,到达平原、村庄,水源丰富。 漂流 等高线密集,坡陡流速快。 蹦极 选择有陡崖的地方 1、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起伏状况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做法: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绿色表示平原,黄、褐等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3、优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优点: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3、绘制步骤: (1)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剖面线; (2)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 (3)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 期中卷(基础过关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图优秀巩固练习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图精品一课一练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图精品练习题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今日还可下载0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