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有很多汽车品牌都在更换品牌LOGO(包括车标),比如大众丰田、现代起亚、东风标致,以及自主品牌中的长城长安比亚迪等;有些品牌更换是突出全新的品牌标志,有些则是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设计进行了修改。
上汽集团属于第二类,标志的主体没有变化,仍旧是圆形的全环绕SAIC的字母;寓意为“蓝色星球”与“旭日东升”,不过新的标志没有任何立体感,新老款标志的对比其实还是老款更有质感。
图1:老款标志
图2:新款标志
设计水平不敢恭维,但相信设计费用肯定不低,小米就是最佳参考;不过标志的设计感如何咩有什么好讨论,这个标志也不会直接用于量产车上。值得分析的是上汽集团对蓝色星球的定义,这说明了上汽对车辆的排放问题更加重视;而想要推动汽车的节能减排,毫无疑问要加速燃油汽车的停产和电驱汽车的研发投入。
电动汽车全面替代燃油汽车暂时还不现实,原因在于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仍旧偏高;能打破成本障碍的类型应当是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石墨烯基等类型的电池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上汽会主攻哪种类型的电池还是值得期待的,在2025年之前,电池的类型基本决定了车辆是否有竞争力;上汽旗下的各品牌电动与插电混动汽车仍然以三元锂为主,成本仍旧很难控制吧。
至于“换电”模式也很难普及开来,因为动力电池组“库容”储备的成本太高;即便应用也最多是单一品牌的应用,只是对于市占率过高的品牌而言也很难有效执行。
「智能-自动驾驶」方面似乎上汽集团信心满满,规划有两个。
2025年投产L4级智能驾驶汽车2021年于上海苏州进行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这是个现阶段看起来有些“浮夸”的规划,自动驾驶技术毕竟还不够成熟,不论是系统鲁棒性还是车辆本身的可靠性都还难以支撑高标准的自动驾驶;这点从同样出自上海的某独资外国电动汽车品牌的实际表现上已经得到印证,FSD全自动驾驶系统高频率地出现问题,已经让“辅助自动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受到了质疑。所以上汽集团预计2021年开始的试点,以及2022年将自动驾驶车落地深圳、2025年达到万辆规模的规划,看起来有些“冒失”。
L4级仅为限定场景可使用自动驾驶系统的“辅助自动驾驶汽车”,L2/3级在路况复杂的道路上是不能或不应该使用的;真正的高标准自动驾驶系统应当是L5级,而且国际标准的新规则还加入了对远程云端控制的解释,所以L4级定义“智能驾驶汽车”也有些缺少说服力。
不过上汽规划的“5G+L4”智能重卡倒是比较有前景,L4级系统在专用路段或专用场地中,标准实际等于“L5部分场景”的高度自动驾驶;同时对于保有量基数不大或限定区域内的少量重卡,可以实现远程云端的有效控制,且车辆控制成本也是可控的,综合节省的人工成本会非常划算。这样的模式有推广的价值,也许卡车会成为上汽下一个突破口。
B/C端同时发力,基于研发全面打开市场最重要!
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阵营中的品牌评价比较有趣,或者说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说白了就是在江浙沪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但再扩大一些范围的个人用户评价就不甚理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地方保护的存在,就像是北汽新能源一样,只有其他区域的车辆品牌因各种限制而难以打开其本土市场,上汽系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有不错的销量。
结语:上汽的转型值得期待,只是成功转型的基础是技术储备,在乘用车阵营中的上汽集团不算弱但也算不上强,在不到五年的规划中能否成长到行业一线水平暂时无法做出预测;细分的智能自动驾驶重卡会是个不错的突破口,各大知名商用车制造商也已经进行了相同的技术规划,上汽的起步算是比较早的。
在各个“汽”的阵营中,一汽拆分与充足多个事业部之后终于蜕变,广汽传祺的自主研发成果也算有目共睹,长安汽车有望成为2021年自主品牌销量冠军;上汽是否能追赶上这些老牌车企,就看这一次的转型是否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