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哥哔特导读】一季度销量新鲜出炉!处于行业风口的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温,新能源汽车的春天是否真的已经到来
汽车市场在2024开局迎来了新一轮的内卷,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猛增,“绿色新潮”正强势来袭!
3月刚过,各大车企纷纷发布2024年一季度的销量数据,激烈的车市争夺赛还在延续。4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汽车销量数据,汽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
稳健启程:汽车市场亮点初现
随着2024年第一季度的落幕,中国汽车市场以稳健的增长步伐,开启了一年的稳健向好发展态势。
▲汽车销量同比图图源/中汽协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3月,国内汽车销量为219.3万辆,环比增长81.8%,同比增长5.1%。
而1-3月,中国汽车2024第一季度总销量为672万量,同比增长10.6%。其中,乘用车销量约为568.7万辆,同比增长10.7%;商用车销量约为103.3万辆,同比增长10.1%;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09万辆,同比增长31.8%。
本季度国内乘用车、商用车以及新能源汽车三大市场领域均呈现同比提升趋势,市场总体走势趋好。
市场新贵:“绿色新潮”来袭
中汽协发布的汽车销量数据,也揭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面纱。据数据显示,2024首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9万辆,同比增长31.8%,市场占有率达到31.1%。
▲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同比图图源/中汽协
截至4月18日,长安、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以及造车新势力理想、问界、小鹏、哪吒、零跑、蔚来等品牌均已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销量。
传统新能源车企市场表现依旧稳健,整体稳中有升。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62.63万辆,同比增长13.44%。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系列累计销量约12.8万辆,同比增长62.36%。吉利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4.4万辆,同比增幅143%,销量占比超30%。
很明显,造车新势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试图冲击汽车行业传统格局。在如今的发展浪潮下,传统车企向有着绿色低碳、平稳快速的驾驶体验、倾斜的政策扶持等优势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
新能源汽车正以破竹之势,引领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风向。
各显神通:为何黑马能一路高歌
从中汽协发布的一项关于2024年一季度前十汽车集团销量的数据,可以得知各主要车企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
▲一季度前十汽车集团销量图源/中汽协
在中汽协最新公布的图表中,可以看到2024年1-3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中,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的销量呈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其他公司的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奇瑞控股的增速最为显著。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奇瑞是如何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如果说奇瑞的亮眼成绩得益于产品赋能+布局战略。那么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的比亚迪所打出的“电比油低”口号,可谓是今年打响车市价格战的第一枪——7.98万元的比亚迪秦PLUS就是他们开年之后的第一“卷”。而以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的策略背后,是比亚迪的雄厚实力在支撑。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对产业链进行战略性优化持续了多年,完成了从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的一体化垂直整合,显著提升了成本效益。
在这场较量中,作为华为鸿蒙智行旗下AITO问界以惊人的635.33%同比增长率令人侧目。问界依托华为的强大支持,在智驾体系和渠道网络的增益下,夺得新势力排行榜魁首。
总而言之,无论是布局市场、筹谋策略还是背靠大厂,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品牌的出色业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而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配件之一的高压连接器,在这场升级挑战赛中绝不能缺位。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对800V高压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正日渐火热。
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踏上了一条起伏跌宕、风起云涌的发展之路,引领着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股“绿色新潮”已迅速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关键板块,而其不断增大的市场体量,也意味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有着更长续航能力和更迅速充电速度的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汽车制造商都在致力于探索如何扩大其市场占有额的策略。而在这把市场抢夺“高端局”中,有哪些供应商能够顺利入局并控局,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只要地球不爆炸买车我就买燃油车!新能源车我是不买谁爱买谁买
花近百万买个特斯拉,开3个月就要亏掉1台小米SU7?
“开不坏”的四款车,修车工:开到换车不用大修,越老越皮实耐造
4S店买车送的膜到底能不能要?看看车主吃亏换来的经验你就知道
车上的这4个功能按键,很多新手不会用,老司机实车演示给你看
不到10万块,这10款经典SUV随便买!
合资SUV常青树!2024年,丰田荣放还值得买吗?
开完新款凯迪拉克XT5,再开汉兰达,实测200公里差距明显!
五菱又出全新神车,比宏光好看,实用性可玩性超强,侧滑门倍带感
自己去上车牌只需要135,可为啥4s店要收2000块?究竟有什么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