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外白渡桥交通繁忙场面,55路800型公共汽车驶经(《跟着档案看上海》)
55路是上海人心目中一条很有分量的公交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55路这个编号是出自一位热心市民之手。1951年10月28日的“新民晚报”刊载了一条消息,大体意思是:52路公共汽车分为红牌、蓝牌2种路线,虽然起终点都是延安东路外滩和五角场,但是中间经过的路段区别很大。这样仅仅依靠颜色来区分,还是极易造成乘客误乘车辆,耽误出行,建议将52路的蓝牌车改名为55路。
确实,自1951年7月19日起,52路就开始分为红牌、蓝牌两线,两线都从延安东路外滩出发,到溧阳路四平路口开始分叉,红牌车沿溧阳路,经四川北路、西体育会路、邯郸路抵达五角场;蓝牌车则在溧阳路口沿四平路继续北上,直抵新市区五角场(当时尚无江湾区,故不称江湾五角场)。次年6月15日,52路蓝牌车真的更名为55路了,行驶路线照旧不变。
1980年代初的外滩中山东一路,55路SK661型公共汽车(网图)
1980年代外白渡桥北堍大名路,55路SK661F型公共汽车(网图)
几十年风风雨雨,55路一路走来,衍生出多条公交线路。除了夜宵线307路外,以双层车出名的ZX55路(后更名910路,即现今55路之前称)、高峰线227路(后更名147路)、世博23路(已撤销)等都是55路的“衍生产品”。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当2012年“花甲老线”55路面临调整的时候一度成为城中热点话题,市民对保留55路番号的呼声强烈,以至于公交部门只能打破原来的计划,两步并一步,让55路的名号直接赋在910路身上运行下去。
55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南浦大桥外马路,刚从910路更名(张渊源摄)
1949年
7月1日,新辟52路郊区公共汽车,线路自北火车站起,经武进路、四川北路、西体育会路、邯郸路至新市区五角场。
1950年交通指南:52路
1950年
9月1日,52路北向行驶路线改为甜爱路、江湾路至法学院;南行改为西体育会路,经天通庵火车站,四川北路行驶。原虹口公园南行站点搬迁至四川北路天通庵火车站前。
10月15日,52路汽车增设西体育会路花园路口站点。
1951年《新上海便览》:52路
1951年
1月,52路汽车由北站延伸调整至延安东路外滩。
6月,52路外滩首班车提早至5:30发车,方便前往新市区的乘客。
7月19日,52路公共汽车增辟“四平路北支线”,即以溧阳路四平路为分路站,自四平路以北至五角场另辟支线行驶,沿途设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一号桥、平民村(今幸福村)、同济大学、平昌街(即四平路国定路口)等站点。原线作为52路红牌车,配车10辆,班次间隔8分钟;支线为52路蓝牌车,配车5辆,班次间隔13分钟。星期日另有加车2辆。通车当日举行了庆祝典礼,在606号车上缀满红旗,车厢里敲锣打鼓,一路驶往五角场。
8月9日,邯郸路(逸仙路至国权路)翻修路面,52路红牌车调整为延安东路外滩至财经学院(法学院旧址);蓝牌车行驶于四平路北支线,考虑到复旦大学附近出行便利的需要,支线车由四平路折入国权路至复旦大学,再折东沿邯郸路抵达五角场,平昌街站点暂时撤销。
10月28日“新民晚报”刊载:读者陈甫建议,52路红蓝牌路线易造成乘客误乘车辆,耽误出行,建议将52路蓝牌车改为55路。
1952年
1月3日,邯郸路翻修工程竣工,52路蓝牌车恢复原线行驶。
6月15日,52路蓝牌车正式更名为55路,线路照旧为延安东路外滩至江湾五角场。
7月20日,52路(即原红牌车)恢复至五角场。
7月29日,因配合外白渡桥翻修桥面,52路、55路南端终点站暂时调整为吴淞路北苏州路口,但因乘客均感出行不便,遂改道四川路桥行驶,仍恢复为延安东路外滩终点站。
7月,配合四平路三号桥(走马塘)修桥施工,55路北端终点站临时调整为同济大学。
1952年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3年8月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3年
10月15日,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经调查研究,并结合市民需要,新辟55路甲线公共汽车,线路自五角场起,经翔殷路至沈家行,设五角场、国和路、军医大学、沈家行等站点,票价一律500圆。
11月5日,因延安东路外滩沿江地形狭窄,为安全起见,55路延安东路外滩终点站迁移至南京东路外滩(4路汽车回车场内)。
11月20日,为加强沪东地区控江、长白新村工人住宅区交通,55路甲线与60路合并调整为新的60路汽车,线路自黄兴路控江路口起,经黄兴路、宁国路、杭州路、松潘路、杨树浦路、黎平路、军工路、翔殷路,再折入黄兴路,成为环形圆路,分内外圈双向行驶。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居住情况的需要,特辟自黄兴路控江路起,经黄兴路、宁国路、杭州路、松潘路、杨树浦路、黎平路、军工路至军工路控江路一段行驶60路区间车。因该线跨越市郊区域,按规定月季票适用路段为宁国路长阳路向南环行至军工路水产学院。
1954年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4年
1月21日,因市工务局在吴淞路(天潼路至塘沽路)进行埋沟工程,55路改道由天潼路折入峨嵋路、塘沽路,循吴淞路原线行驶。
7月,52路新配车700型公共汽车,因加装了降温设备,靠近司机座位的乘客不再有滚滚热浪之感。
1955年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5年
4月20日,西体育会路改建工程竣工(翻修加宽为弹石路面),52路恢复原线行驶。
5月15日,配合市政工程局翻修四平路工程,封锁交通,55路中段路线临时改道经由四平路折入大连路、周家嘴路、鸭绿江路,回吴淞路原线。改线路段设大连路、飞虹路、保定路、舟山路等站点;原平民村、二道桥、张家巷、飞虹路各站停用。
55路800型公共汽车,外白渡桥(网图)
1956年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6年
12月2日,针对公共交通车辆拥挤的情况,市公共汽车公司组织一部分企业、工厂的交通车辆参加运客任务,上海市水产公司派出2辆交通车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参加55路运送乘客。
1956年冬季版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7年
1月2日,因修路,55路调整走向,五角场至全家庵路一段不变,全家庵路以后不再折入张家巷地区,而沿四平路经溧阳路、嘉兴路、海宁路直下外滩。
7月,52路调整走向,自老西门起经西藏路、新民路、天目路、宝山路、江湾路、西体育会路、邯郸路,至五角场。主要经过大世界、北站、天通庵等站点(73路汽车同步缩线调整为南码头至北站鸿兴路)。
55路57型公共汽车,外滩(《上海今昔》1958)
1957、1958年交通指南:52路、55路
1958年
10月5日,增辟55路通宵车,延安东路外滩至五角场。
1959年
52路与73路两线撤并,即新辟73路汽车由车站路(南车站路)至五角场。
1959年公交手册:55路
1960年(春季)公交手册:55路
1960年
6月20日,为配合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南京东路外滩至金陵东路外滩)部分路段有轨电车停运,55路一度向南延长路线至董家渡。
1963年
12月10日,受外白渡桥北堍上海大厦附近一段电车轨道拆除工程影响,55路临时改道:北向经外白渡桥后,折入黄浦路、金山路;南向则沿吴淞路至北苏州路折东过外白渡桥。
55路SK660型公共汽车局部(视频截帧)
55路SK660型公共汽车,延安东路外滩(网图)
1963年票价表:55路
1973年
全新的SK661型公共汽车加入55路行驶。
55路SK661型公共汽车,南京东路外滩(网图)
1974年交通指南:55路
1975年票价表:55路
55路SK661型公共汽车,外白渡桥(产品简介)
1978年交通路名指南:55路
1980年交通手册:55路
1982年
4月24日,配合电缆施工,55路广东路外滩终点站临时迁至汉口路:全程车设在汉口路四川中路口;区间车设在汉口路中山东一路口。5月24日恢复原站点。
6月18日,为迎接五届全运会,配合四平路拓宽改建工程,55路改道行驶。全程高峰车:自广东路外滩起,经吴淞路、嘉兴路、东嘉兴路、新嘉路、溧阳路,折入四川北路、东江湾路、西体育会路、中山北一路,过大八字,沿邯郸路至五角场,当欧阳路整顿好后,回程将由东体育会路、大连西路折入欧阳路,循四平路原线。区间车:自广东路外滩起,经吴淞路折入海宁路、鸭绿江路、周家嘴路、大连路、四平路至彰武路。
55路区间车SK661型公共汽车,塘沽路(网图)
1983年交通手册:55路
1983年
4月13日,配合延安东路外滩交通综合治理,改善广东路、四川中路交通拥塞现象,55路外滩出站后改为中山东一路广东路口原地调头。
8月29日,四平路拓宽工程接近收官,55路恢复四平路原线行驶。
55路SK661F型公共汽车,四平路(网图)
8月,全市首个公交电视调度监视站在55路五角场终点站诞生,通过淞沪路右首和四平路口的2台电视摄像机完成对五条道口客流、车辆的监视,并与无线电遥控通讯相配合,达到灵活调度公交车辆的要求。
1984年
9月7日,55路外滩至同济大学区间车北向单向改道经四平路、大连路、阜新路、彰武路至四平路同济大学,北向汽车一场站点改设阜新路苏家屯路口,并增设同济大学下客站。
11月1日,55路增辟大站快车,自五角场至广东路外滩,每天早高峰开行。
55路SK661F型公共汽车,外滩中山东一路(网图)
1986年
3月3日,配合四川路、江西路驶行单向行车交通治理,55路调整走向:全程车往外滩方向以四川中路汉口路口(26路终点站对面)为终点站;区间车往外滩方向由中山东一路经福州路、四川中路、汉口路至中山东一路外滩终点。28路电车外滩终点站调整至原55路广东路外滩处。
4月16日,为配合交通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四川中路交通秩序,对55路走向和终点站再次进行调整。往外滩方向经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人民路、新开河南路,回中山东二路(终点站设中山东二路金陵东路口南侧,丰华圆珠笔厂对面,站名“新开河”);往五角场方向由中山东二路起,循中山东一路原线。调整后55路由新开河至五角场全程9.550公里。
1987年
9月10日上午8时10分许,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200路公共汽车驶经四平路四达路口时,与对面方向驶来的55路汽车迎面相撞,事故造成64人轻伤、6人重伤。后经调查,事故系因200路司机前一晚通宵搓麻将致使行车途中瞌睡而引发的。
客车(摄)
1989年票价表:55路
1990年
7月10日,配合吴淞路闸桥施工,55路南向临时改道经吴淞路、塘沽路、峨嵋路、武昌路、长治路,再循原线行驶;北向改道大名路、溧阳路、东嘉兴路,循原线行驶。55路区间车始发站临时移至溧阳路哈尔滨路,走向为东嘉兴路、九龙路、鸭绿江路、溧阳路循原线。天潼路双向站点撤销。
1990年乘车手册:55路
1991年
5月1日,配合外滩地区线路调整,55路南向改道驶经吴淞路闸桥,南向天潼路站点撤销;北向仍经外白渡桥,后沿大名路、闵行路,回吴淞路原线,北向北京东路外滩站点撤销。
7月9日,配合吴淞路(塘沽路—嘉兴路)市政工程,55路、227路、307路改道行驶:北向经吴淞路、海宁路、鸭绿江路、溧阳路、东嘉兴路、新嘉路、溧阳路,北向海宁路站点移至海宁路上;南向经溧阳路、海伦路、哈尔滨路、吴淞路,南向海宁路站点移至哈尔滨路上。
55路SK661F型公共汽车,公交一汽公司四平场(《上海公用事业志》)
1992年交通指南:55路
1993年票价表:55路
1994年
1月25日,配合外滩改造工程竣工,55路向南延伸至十六铺。
55路SK661F型公共汽车等,外滩中山东一路(网图)
55路、307路站牌(视频截帧)
1994年交通指南:55路
55路SK661F2型公共汽车,北京东路外滩(F.E.B.T.T.S.F.1908)
1996年交通手册:55路
1997年
6月25日至7月10日,由青年报斥资40万元制作的20辆公交“迎回归”彩车行驶在上海街头,这20辆彩车分布在55路等市区主要线路上。彩车设计以红黄为主色调,车身红底白字,车身外侧有“97回归”宣传徽标,车头顶部装有彩色香港景观图片,车尾有紫荆花和香港英文字样。
55路SK661F2型公共汽车,五角场四平路(六个石头摄)
55路SK6105P型公共汽车,四平路(六个石头摄)
55路SK6105KP型空调公共汽车,五角场四平路(六个石头摄)
1998年
11月,双层车投入55路运营(该批次车辆使用至2006年2月报废退出)。
55路JS6110S型双层客车,延安东路外滩(F.E.B.T.T.S.F.1908)
55路JS6110S型双层客车,中山东一路(朱达艺摄)
55路JLY6110SK型双层客车,五角场四平路(朱达艺摄)
1999年
9月,为改善五角场环岛交通拥挤状况,55路往五角场方向调整走向,由原线四平路起,经国定路、邯郸路、回四平路五角场终点站。910路五角场终点站迁至邯郸路,走向同55路,均不从环岛绕圈行驶。
55路SK6115KHP2-1(HK)型空调客车,吴淞路(朱达艺摄)
55路SK6115KHP2-1(HK)型空调客车,五角场四平路(朱达艺摄)
机动车代55路SK6105P型客车,吴淞路(朱达艺摄)
2003年
配合五角场地区改造,55路临时延伸至江湾体育场,后又延伸至三门路新江湾城。
55路YZK6103HZCA型客车,五角场四平路(朱达艺摄)
55路YZK6103HZCA(YZK)型客车,三门路(魏家钧摄)
55路JLY6110SK型双层客车,市光路(魏家钧摄)
55路JS6110S型双层客车,(贺佳伟摄)
55路SWB6120KHV2-3(S2C)型客车,三门路(张渊源摄)
2003—2004年绿页:55路
2009年
10月17日,配合吴淞路闸桥拆除工程,55路改道行驶。
55路SWB6115Q-3(GK)型客车,市光路(魏家钧摄)
55路SWB6120KHV2-3(S2C)型客车(李凯摄)
2010年
6月28日,配合十六铺交通枢纽投入使用,55路缩线调整至枢纽站内,站名为“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路”。
55路SWB6120V4LE(S2G)型空调客车,吴淞路(魏家钧摄)
55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十六铺枢纽站(周文俊摄)
2012年
3月25日,原55路与147路整合后撤销,910路更名为55路。
55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三门路,老55路运营最后一日(魏家钧摄)
55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中山东二路,910路更名运营首日(魏家钧摄)
55路SWB6100V5(S0F)型客车,中山东二路(魏家钧摄)
2016年
5月15日13时许,55路S2M-042A号车在四平路曲阳路口附近发生自燃,因司机及时疏散乘客,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查,事故系由车辆发动机故障引起。
55路SWB6120V6LE型S2M-042A号车自燃事故,四平路(网图)
55路SWB6120V6型客车(样车编入S2M-042A),公交国江场(周文俊摄)
2017年
55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节日彩车),四平路(张渊源摄)
55路SWB6128EV56(S2V)型客车,五角场四平路(张渊源摄)
55路SWB6129BEV38(S2Y)型客车,世界路(周文俊摄)
55路SWB6129BEV38(S2Y)型客车,五角场四平路(张渊源摄)
55路大站车SWB6129BEV38(S2Y)型客车,五角场四平路(张渊源摄)
307路(夜宵线)
1980年公交手册:307路
1983年交通手册:307路
1989年票价表:307路
1990年乘车手册:307路
1992年交通指南:307路
1993年票价表:307路
1994年交通指南:307路
1996年交通手册:307路
●1958年10月5日,增辟55路通宵车。
●1978年8月16日,55路通宵车正式命名为307路,线路自十六铺至五角场,全程10.045公里。
●1982年6月18日,为迎接五届全运会,配合四平路拓宽改建工程,307路改道行驶:自十六铺起,经吴淞路、嘉兴路、东嘉兴路、新嘉路、溧阳路,折入四川北路、东江湾路、西体育会路、中山北一路,过大八字,沿邯郸路至五角场,当欧阳路整顿好后,回程将由东体育会路、大连西路折入欧阳路,循四平路原线。
●1991年7月9日,配合吴淞路(塘沽路—嘉兴路)市政工程,307路改道行驶:北向经吴淞路、海宁路、鸭绿江路、溧阳路、东嘉兴路、新嘉路、溧阳路,北向海宁路站点移至海宁路上;南向经溧阳路、海伦路、哈尔滨路、吴淞路,南向海宁路站点移至哈尔滨路上。
●2008年6月9日,307路延伸三门路新江湾城。
●2010年6月28日,配合十六铺交通枢纽投入使用,307路缩线调整至枢纽站内,站名为“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路”。
307路SK661F型公共汽车,外滩中山东一路(《上海一日》1991)
307路(55路代车)YZK6103HZCA型客车,十六铺外马路(魏家钧摄)
307路(机动车代车)SWB6100V5(S0F)型客车(李凯摄)
ZX55路→910路
1992年交通指南:ZX55路
1996年交通手册:ZX55路
●1992年8月28日,上海巴士实业公司新辟ZX55路专线车,自新开河至江湾五角场。
●1994年1月27日,ZX55路延伸至南浦大桥。线路自南浦大桥至江湾五角场,较55路增加复兴东路、董家渡、多稼路等站点。
2月9日,ZX55路投入首批10辆国产双层巴士,成为上海首条国产双层巴士专线,方便市民出行和观光。
●1995年8月1日,公交总公司对市内41条ZX专复线试行全日凭当月公交普通月票购最低票价即可乘坐全程的优惠措施;对于乘过江线路和ZX55路双层车乘客,可持公交过江月票和普通月票购最高不超过1元票价乘坐全程。为便于识别,在这些提供优惠票价的专线车上都贴有醒目标志。
●1997年,ZX55路更名910路。
●1999年9月,910路五角场终点站自四平路迁至邯郸路停靠,行车路径不再经环岛调头,改善交通拥挤状况。
●2003年,配合五角场地区改造,自五角场延伸至三门路。
●2004年6月27日,自三门路延伸至世界路新江湾城。
●2012年3月25日,55路和910路归并,原55路(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路至三门路新江湾城)撤销,910路(南浦大桥至世界路新江湾城)更名55路。147路同步调整延伸。
ZX55路SK641A3型公共汽车,外滩(网图局部)
55路HFF6120KS型双层客车,巴士涂装,长治路(网图)
55路JLY6110SK型双层客车,金陵东路外滩(F.E.B.T.T.S.F.1908)
910路SWB6120V6LE(S2M)型客车,南浦大桥外马路(周文俊摄)
参考资料
[1]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编:《上海市街道和公路营业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史料汇集》:第5辑,上海: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1982
[2]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编:《上海陆上公共交通史》上册(讨论稿),上海: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内部印行,1982.7
[3]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编史办公室编:《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史》,第一册(第四稿稿本),内部发行,1987.2
[4]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5]上海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十五年1978—1993》,内部发行,1993.9
[6]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交通史编委会主编:《上海公路运输史》,第一册,近代部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7
[7]中共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委员会编:《上海市公共交通企业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大事记》,上海:中共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委员会,1996.4
[8]MikeDavis:FAREASTBUSESTRAMSANDTROLLEYBUSESSHANGHAIFROM1908,DTSPublishingPOBox105,Croydon,Surrey,2010(F.E.B.T.T.S.F.1908)
[9]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10]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公用事业续志》,内部发行,2002.10
[11]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城市公共交通卷(1978—201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
[12]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编:《上海交通1949—198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0
[13]上海市黄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4
[14]上海市黄浦区黄浦区续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
[15]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3
[16]上海市黄浦区南市区续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
[17]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杨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2
[18]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杨浦区志(1991—2003)》,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9
[19]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编:《五角场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9
[20]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编:《五角场镇志》(重修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1]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编:《五角场乡志》,内部发行,1994
[22]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
[23]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9
[24]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杨浦区地名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7
[25]董为焜编:《上海今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2
[2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上海新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9
[27]姚丽旋编:《美好城市的百年变迁——明信片上看上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4
[28]《新民晚报》(1946—1999)图文光盘,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2003
[29]朱达艺:上海城市记忆:55路公共汽车,朱达艺公共交通网上博物馆,2020-06-22
[30]网络资料
策划·撰文·排版
张渊源
摄影
朱达艺
李翔
六个石头
魏家钧
贺佳伟
周文俊
李凯
资料
老香菇
陈寒松
椒盐粒的自白
我们的公交系列作品都署名为“椒盐粒”。这个“椒盐”是“交研”的谐音,表明了我们做公交研究的决心。然而,我们只是一个小团队,所以称“粒”。可是小身材却有大味道。就像那地上的盐粒,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点亮行途。我们要做的正是那会发光的“小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