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关于征集2024年度科技重大专项备选课题的通知

2.仿人表情面部集成化系统及情感交互技术

3.多指灵巧手控制技术

4.通用智能机器人类脑视觉传感技术

5.自主可控架构的通用机器人AI芯片技术

6.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感知与可信决策技术

7.智能机器人边端部署和实时自适应技术

8.机器人自主编程与进化技术

9.机器人标准行为库数据采集技术

10.面向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机器人安全交互关键技术

3

网络与通信

1.通感算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2.无线异构链路动态聚合组网架构技术

3.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

4.5G-A新型无源物联与高精度定位技术

5.低复杂度太赫兹空时频高速信号处理技术

6.高口径效率太赫兹天线技术

7.低功耗超高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

8.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相干技术

9.面向超算应用的光互连技术

10.高通量低时延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11.面向算力的全光网络技术

12.新型网络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13.网络高度自治技术

14.跨源安全监测分析技术

15.软件定义网络安全靶场关键技术

16.面向数据要素化的数据生命周期防护技术

4

低空经济与空天

1.低空无人飞行器本体技术

2.复杂环境可靠通信技术

3.复杂环境可靠精准探测感知技术

4.低空场景大规模飞行冲突检测与解除技术

5.卫星互联网技术

6.高性能导航定位技术

7.可重复使用火箭与海上发射回收技术

8.软件定义星与卫星大脑技术

9.卫星测控与星群智能管控技术

5

新药疫苗

1.小分子抑制剂和GLP-1类药物技术

2.天然产物化合物制药

3.疫苗研制

4.药物偶联物技术

5.AI制药

6

健康诊疗

1.高端植介入器械与组织器官修复

2.智能医疗手术机器人

3.高端医学影像

7

新材料

1.战略电子信息材料

2.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3.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8

光载信息

1.共性关键光芯片及光源器件

2.光感知器件及技术

3.光通信与网络技术

4.光计算器件与技术

9

合成生物

1.基因组编辑与合成组装

2.蛋白质优化与设计

3.底盘细胞技术

4.微生物组工程和设计技术

5.生物制造中试工艺研发

6.人口健康领域产品开发

7.食品与农业领域产品开发

8.材料能源领域产品开发

10

可持续发展专项

生态环境和双碳技术

1.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3.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

4.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

5.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碳排放核算技术

7.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安全应急技术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事故防控技术

3.应急救援与综合保障技术

农业、海洋、食品与化妆品技术

1.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

2.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技术

3.海洋活性物质挖掘与医药技术

4.乡村振兴与对口帮扶技术

5.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6.健康营养开发技术

7.美容化妆品与时尚技术

二、征集条件

三、注意事项

(一)备选课题在执行期限内应有可量化考核的经济指标(销售收入或量产应用价值等)、学术指标和技术指标等。

(二)可持续发展专项(专项10)高校、科研机构牵头征集数量不超过5个,其他单位牵头征集数量不超过2个;其他专项(专项1-9)每家单位牵头征集数量不超过2个。2022或2023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超过5亿元的企业不受此数量限制;同一备选课题不得重复提交,一经发现将取消本次征集资格。

(三)本次征集的课题仅作为指南编制参考,课题是否被采纳我局不另行反馈。

四、其它事项

(一)科技重大专项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受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各专项发布课题有数量限制,一般只设少量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若干500万元(含)-1000万元(含)的课题、适量500万元以下的课题。

(二)课题征集结束后我局将组织凝练,形成2024年科技重大专项申报项目指南,以“揭榜挂帅”形式发布。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与空天:88120486、88102165

智能机器人、网络与通信:88101506、88101447

新药疫苗、健康诊疗:88102451、88102164

新材料:88102187、88101054

光载信息:88102692、88100637

合成生物:88102693、88100637

可持续发展专项:88101463、88101839

特此通知。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2024年4月30日

附件

2024年度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各专项征集方向

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开展新型计算芯片架构研究,研发存算一体、类脑计算等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原生芯片架构;研究多源多模态感、存、算融合智能接口芯片技术;研究大阵列GPU流处理器体系架构;聚焦智能城市、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布局异构智能、异构并行、边缘计算等低功耗新型AI计算芯片,支持边缘端万亿参数模型推理和参数优化训练。

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求,加强EDA企业与晶圆代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数字、模拟、射频、功率器件等领域EDA全链条工具研发,加速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技术体系;顺应芯片复杂度及设计效率提升的趋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EDA工具,实现与国产计算架构协同融合。

加强IP企业与设计、晶圆代工和封装等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高速接口、处理器、模拟等领域IP研发;开发SerDes、DDR5、HBM3E(第三代高带宽内存)、ONFi(OpenNANDFlashInterface)、UCIe、EthernetPHY等先进高速接口IP,开发高速度ADC/DACIP等。

研究5nm以下环栅晶体管(GAA)器件工艺,研究新型垂直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FT)等新型器件结构和工艺。攻坚异质异构集成、高密度垂直互联、晶圆级封装(WCP)微凸点、芯粒(Chiplet)、混合键合、高速互联等先进封装工艺技术。

聚力发展光电融合芯片技术,研究探测器材料机理和结构,开发中红外光电探测器和太赫兹探测器;开展基于硅光集成的光电芯片、片上光互联等技术研究;开展光电混合计算、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全光神经网络(ONN)、集成光学计算架构等光子计算技术研究。

面向14nm及以下工艺的光刻技术需求,开展EUV光源、双重成像、浸没式光刻、近场光刻、电子束光刻(EBL)、离子束光刻(IBL)、X射线光刻(XRL)等各种光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面向14nm及以下工艺的掩模版制作技术。

研究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指令集研发CPU/DPU/FPGA等高性能通用芯片产品,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服务器CPU、大型数据中心/边缘计算DPU、千万级以上逻辑单元的FPGA等,突破软硬件、IP知识产权和工具链等关键技术。

聚焦移动互联网、5G/6G通信、云计算等应用需求,研究5G以上基带芯片、Wi-Fi7芯片、射频前端芯片等产品;研发支持泛物联网通信模组的物联网芯片,解决大容量数据传输系统、新一代通信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中高速互连通信的关键技术。

聚焦企业级、工业级用户数据中心对海量数据存储和传输应用需求,研究HBM(高带宽内存)技术,研究高传输速率、延迟低存储主控芯片。研究3DNAND堆叠等存储芯片封装核心工艺技术。研究电阻式存储器(ReRAM)、相变存储器(PCM)、磁阻存储器(MRAM)、铁电存储器(FeRAM)等新型存储器件。

布局氮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为代表超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开发;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器件结构、封装和集成冷却技术;开发IGBT/MOSFET器件。聚焦汽车核心器件需求,研究E/E架构区域处理芯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算力芯片、电池监测和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芯片等。

鼓励引导具有一定基础的泛半导体设备企业转型布局半导体设备,重点围绕14nm以下工艺需求的沉积、刻蚀系统、离子注入机、PVD/CVD设备、扩散设备等前道设备,固晶机、倒装封装等关键封装设备,28nm以下工艺需求的检测量测设备进行攻关。

二、智能机器人

研究人形机器人系统构型设计和控制策略、人形机器人关节与肢体结构设计研究、人形机器人全身分层精确控制、人形机器人复杂运动技能学习、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和结构刚度优化等技术。

开展人形机器人头面部表情智能高度集成化系统设计研究;开展机器人人工情感模型建模与人机交互技术研究;研制具有多感知、丰富表情、语音口型协调机能的人形机器人头面部集成化系统;研究机器人对目标情感状态感知能力;研究机器人识别非受限图文音视多模态情感能力。

研发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传动技术。研究仿生精细化手部结构。设计多自由度控制关节与多关节协同控制算法。集成感知及控制系统,通过敏感的触觉传感器和力反馈系统,提升灵巧手物体识别、质地感知和力度控制能力。

4.通用智能机器人的类脑视觉传感技术

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研究神经形态AI视觉传感技术,开发适应强弱光照环境下场景的建模表示技术及高速运动对象的3D视觉感知技术,实现对物体的识别、运动的追踪、场景的理解与预测,并对环境变化做出低延时反应。

研究面向机器人AI芯片的硬件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机器人领域的CV或多模态大模型的推理加速芯片,支持机器人驱动、传感器接口,实现实时的多模感知和运动控制;支持标准化接口和模块化设计,研究芯片无缝集成chiplet,满足芯片扩展性需求。

6.多模态大模型的具身感知与可信决策技术

研究低资源下多模态信息融合、任务规划不确定时人机意图对齐方法;构建智能机器人系统的鲁棒及可释量化评估体系,研究针对全链路攻击的多角度智能系统安全学习控制和自主可信强化防御技术,显著提高模型决策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研究机器人思维一致性可解释推理以及行为自省技术。

研究推动智能机器人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研究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计算需求,提高推理速度;研究智能机器人边端自适应技术;开发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研究机器人通用大模型自主编程与智能决策方法,机器人时序逻辑语言转化为控制代码块方法,机器人行为的拟人化学习与自主进化机制。突破机器人拟人化分层行为学习和持续学习等关键技术,实现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的自主智能决策与持续进化能力。

研究机器人模仿人类技能的数据采集解耦方法,实现机器人的自然语言任务目标、分解、规划、纠偏等整个思维推导和修正过程,构建长序列任务数据集。构建从虚拟到真实场景的孪生平台,研究自动数据生成和3D重建生成将示教数据转化为世界模拟训练环境的方法。

10.面向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机器人安全交互关键技术

研究全方位智能机器人接口和安全标准,涵盖硬件、软件接口及人机交互界面等,同时考虑敏感数据的安全需求。面向医疗、养老、教育、物流等领域需求,研究智能机器人的数据感知和风险预警能力、多模态理解及交互能力、实时动态决策和任务解决能力。

三、网络与通信

开展通感算一体的6G网络架构研究,探索分布式智能与通信融合架构,提高算力与通信资源的协同能力。解决协作节点间同步、上下行干扰、移动性管理和多源数据融合等问题。深化业务能力开放共享、边缘缓存和计算、实时通信控制、多维感知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无线异构链路动态聚合组网架构研究,支持6G潜在频段内多个异构异频链路动态按需组网,研究聚合链路的有效容量分析方法;研究多链路传输的乱序整序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流量调度策略及高效物理资源分配策略,构建基于通用服务器和虚拟化技术的灵活组网方案。

研究空天地一体网络,实现网络架构、空口传输、频率管理、星地融合传输、星间高效组网等关键技术突破。针对地面与卫星融合通信,研究智能识别、高可靠无缝切换技术,研制低成本低功耗终端芯片。研发抗干扰、多星多波束联合传输、新型空口、和星上处理等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针对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研究宽带太赫兹智能超表面通信波束色散管理、信道估计、定位、高精度波束训练等技术,推动太赫兹远近混合场信号处理技术、感知协同太赫兹MIMO通信、数据驱动太赫兹高速传输等技术研究;研究低复杂度太赫兹信号处理技术,非相干调制解调技术及波束对准技术。

开展适应太赫兹通信系统的高口径效率太赫兹天线研究,探索新材料在太赫兹天线设计上的应用,提升天线增益、效率。探索低成本、高效率太赫兹波束成型技术,提升太赫兹阵列的波束扫描范围。

开展低功耗超高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研究大带宽、高速率太赫兹发射机和高灵敏度接收机,提升无线通信速率和辐射鲁棒性;探索太赫兹新型相控阵收发机架构和组成方法,研制基于大规模阵列的收发机系统。

针对带宽急剧增长的需求,聚焦光模块器件的关键问题,开展高速相干技术研究,支持更多并行光通信通道,满足多运算并行的通信需求;研究影响高速相干传输的速度、相位、振幅等问题的物理机制,确定获得高速相干传输的技术途径,研制1.6T相干光模块,开展城域DCI短距互联示范应用。

研究多材料异质集成光芯片设计和工艺技术,减少光收发器尺寸的结构和波长调控技术,实现单片Tb/mm2量级的互连密度;研究光电协同设计和3D/TSV光电共封装技术,降低光互连整体功耗、成本和时延;研究高波特率单载波T比特级相干光传输器件,扩展波段光传输器件和相干下沉技术,提升单根光纤传输容量。

开展波长选择交换、阵列波导光栅路由、超快光开关等光交换组网基础器件研究;开展纳秒级光开关调控机制、快速流控协议、低时延调度机制研究;开展多维融合调度、光交换服务质量保障调度研究;开发光交换样机,实现光电路交换、光分组交换以及光突发交换的融合交换,满足对光交换的大带宽、低时延以及服务质量等级差异化需求。

开展数字孪生、光网络建模、光网络安全、网络优化、多维协同联动等技术研究;突破光缆光交哑资源融合感知等关键技术,提升哑资源感知能力;提升光网络设备、DCN通道等基础性能,实现故障智能定位及风险预测。实现业务、资源、性能优化,及光网络主要运维场景的智能化应用落地。

研究通信网络自配置、自治愈、自优化、自演进方法,研究网元层、网络层、到业务层的全栈AI原生技术,实现自动驾驶网络技术突破,探索百倍网络KPI压缩算法、电信AI大模型识别未知故障根因等创新成果,构建应用示范网络。

研究多源日志数据聚合分析方法,研发单模型与混合模型算法,实现海量日志精准过滤与误报消除;研究异常监测数据挖掘,跨域身份认证和系统运行拟态算法;研究知识图谱驱动的安全态势分析,攻击链拟合算法,实现风险状态的实时预警。建立示范网络安全监测实验,形成实用系统平台。

研究新型软件定义网络安全靶场体系结构,研制可支撑跨地域/行业、跨技术靶标资源泛在接入的网络靶场操作系统及互联设备,实现对海量靶标资源的统一编排、组装、调度以及安全管理;研究可编程的靶场实验任务描述模型和运行环境,实现靶场服务的用户自主定制化和自动/半自动生成部署。

针对数据流转和交易场景,结合数据敏感性及数据泄露对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和城市安全等的影响程度,研究融合密码技术的全面防护方案。结合分类分级和数据流转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日志,研究AI大模型等技术形成集数据监测、预警、响应、处置等流程的数据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四、低空经济与空天

复杂环境下的低空场景可靠通信技术的提升是低空领域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现有技术存在较大局限性,很难应用于低空飞行目标。支持研发5G、6G、毫米波基站等新一代通讯技术,探索高可靠性、低时延、低成本的新型低空通信技术,实现复杂环境下0-600米的可靠精准通信,提高无人机通信的可靠性和带宽,实现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通信能力。

解决飞行器在同一空间内相对运动的协调问题,包括战略性冲突与战术性冲突,对低空中运行的各类飞行器进行智能化协调。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前沿飞行冲突检测与解除技术与去中心化局部自动化协调算法,明确完善的低空场景飞行冲突预测和解决技术路线,满足现有飞行冲突检测与接触算法能力在算力、响应速度、计算速度等城市大规模飞行协调场景需求。

聚焦手持、船载、车载、机载、物联网等智能终端直连卫星产品,开展射频/基带芯片、SoC芯片、天线/有源相控阵、专用算法、操作系统、仿真评估模型、先进检测、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满足5G-A/6G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方向的低功耗芯片/终端,推进卫星直连终端模组低成本、小型化、轻量化及广泛搭载,支持中国低轨卫星星座和高通量卫星一体化的智能终端开发。

开展海洋、室内外、城市复杂环境等场景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实现全自主无缝云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重点加强定位解算、模型开发、数据分析、设计仿真等共性基础软件开发和算法研究,突破单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高精度、低功耗、安全可信北斗智能终端,实现多场景室内外高精度协同定位。

聚焦火箭发射回收需求,开发和完善火箭关键部件垂直着陆回收技术和智能精准控制系统,研发高效气动减速装置,提升火箭部件的回收率重复使用率;聚焦火箭回收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研发高温复合材料、自愈合材料等新型智能材料,增强火箭回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聚焦高频次海上发射需求,研发星箭流水式智能测试技术体系和装备,缩短发射准备周期,降低发射成本。

聚焦卫星降本提智需求,研发高性能在轨计算平台和轻量化智能处理算法体系,构建集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行为于一体的卫星大脑体系;构建面向空间应用的工业器件抗辐照评估基础设施和批量测试技术体系,降低微小卫星制造成本;构建低成本支持柔性化可重构小卫星平台,研发和完善商业小卫星硬件模块化与即插即用、星上软件构件化与快速集成技术体系,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面向未来巨型星座管控需求,充分利用深圳与对口合作城市哈尔滨、喀什天然构成广域空间大三角的优势,研发低成本便携式智能化测控设备和星群管控技术,构建支持巨型星座管控任务的星群地基测运控网络基础设施;聚焦天基测控需求,研发星间通信设备和星载测控智能装备,加速构建基于星间链路的星群天基测运控技术体系,推进“地面大三角+星间链路”天地融合的星群智能管控技术生态,提升星群管控能力。

五、新药疫苗

包括多靶点抑制剂、共价抑制剂、靶向蛋白降解剂、RNA靶向药物等;GLP-1类新靶点、多靶点类减重药物等。

包括天然产物活性分子生物合成技术、天然药物分子成药性研究、天然产物活性分子高效制备、天然产物制药的系统性优化、基于天然活性分子的新药发现等。

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带状疱疹疫苗、肿瘤疫苗、mRNA疫苗、新型疫苗佐剂等。

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多肽偶联药物、新型连接技术、新型靶向技术、毒性分子的多样化、精准偶联技术等。

包括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取得基于AI的新型药物分子等。

六、健康诊疗

围绕临床需求,开展新一代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外科、口腔科、眼科等植介入器械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前沿领域,开展组织器官修复和再生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临床需求及前沿领域,开展包括经血管介入柔性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临床需求及前沿领域,开展新型磁共振代谢成像及多核谱仪、新一代光学病理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X射线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关键技术研发。

七、新材料

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半导体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光载信息、超高清显示等应用领域,开展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晶圆生长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清/超清IPS显示光配向聚酰亚胺膜(OAPI)等共性关键材料技术攻关。

2.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

重点围绕高端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高端装备配套材料等应用领域,开展光刻胶(g线、i线、先进封装用、显示面板制造用)、新能源材料、碳基缺陷催化材料、空天用特种材料智能设计技术、先进碳纤维材料等共性关键材料技术攻关。

3.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重点围绕生命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肿瘤追踪栓塞微球材料、骨科关节用增韧氧化铝陶瓷材料、先进生物医用诊断原材料等共性关键材料技术攻关。

八、光载信息

研究精密光栅元件等光学传感元器件。研究高性能立体感知技术,针对3D显示与交换、XR等场景,实现在快速移动、环境光照退化等场景下的准确感知。针对相控阵激光雷达等高性能需求,研发具有高速/高集成度/高消光比/低损耗/低串扰等技术特点的光电开关。

研究模组级的器件带宽提升技术,器件阵列技术、模块连接等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高效光载信号生成与探测等物理层增强技术及通感一体化系统。研究基于高速器件和新型传输介质的高速大容量光传输与互连系统。研究异构融合组网技术,支撑复杂场景无线光通信、6G通信、感通照一体、空天地海一体化融合网络等系统与应用。

研究空间光计算、光存储、光互连、光载信号数据处理、光处理器和感存算一体等关键器件、组件、技术与体系构架。研究超表面集成光学元件、低损耗光交换芯片、光电混合AI加速计算芯片和光磁混合超高速存储、光学神经拟态计算系统等。

九、合成生物

(一)共性技术

优化DNA合成与组装技术,提升产量和速度;优化基因编辑技术,解决递送、脱靶、效率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问题;提升高通量DNA序列预测设计能力,建立新型基因编辑技术、DNA大片段写入技术和RNA编辑技术等。

构建高质量、标准化的刚性蛋白质骨架库和催化元件库;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蛋白质大数据的蛋白质功能预测及优化平台;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辅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蛋白质从头设计算法。

构建标准化的代谢反应数据库,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的合成途径设计平台;开发大规模高效定向进化系统及关键元件功能预测设计平台;改造代谢网络,构建简化型底盘细胞;开发底盘细胞转录和翻译调控元件库以及基因组水平编辑工具箱;开发底盘细胞代谢耦合技术,促进代谢物高效定向合成;设计细胞工厂及与之适配的生物制造体系。

开发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群落三维可视化方法;建立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模型;建立人工合成微生物群落定向进化方法;开发宿主共生微生物组的设计与重塑方法。

聚焦高附加值生物基产品的生产工艺研发,整合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智能化、可兼容多种类型产品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赋能菌种筛选和设计、发酵生产、分离纯化等环节的技术熟化。

(二)产品开发

1.人口健康

医药健康。利用AI技术辅助设计和制造药物,提高药物筛选效率;绿色高效的微生物合成创新药物;设计和优化mRNA序列,修饰mRNA并高效合成,研发新型靶向递送系统,扩大应用范围;发展活性细胞药物体内诊疗技术;开发工程化微生物药物技术平台,用于治疗重大疾病;高效生物合成医用生物化学品;研发类器官及器官芯片,实现大规模智能制造;研发应用于器官修复等领域的移植材料和组织器官工程产品。

微生物活体药物与疫苗。研究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及活体微生物的基因网络调控机制,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理性设计方法;开发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或活体微生物定向理性设计方法;提供噬菌体快速配型和个性化治疗服务,开发人工合成噬菌体新型抗菌制剂和新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疫苗设计平台;构建用于功能评价的体内外模型,评价人工活体微生物的功能,建立有效性、鲁棒性和安全性评价体系。

诊断与检测设备。开发关键基因元件,合成特定的DNA、RNA或蛋白质,设计与构建微纳米生物器件;实现对生化、生理信号的感知与测量;制备用于操纵微纳米器件的设备与软件,形成检测系统,并应用于临床检验等医用健康领域。

2.食品与农业

搭建细胞培养肉种子细胞库,优化替代蛋白肉加工用酶的性能,开发重组、湿法挤压和成型等新型替代蛋白肉的生产技术;利用合成生物学和进化育种技术筛选适用于食品原料的芽孢杆菌、酵母、丝状真菌等高效、安全的生产菌株;研发新一代工业酶生产菌株和高性能工业酶产品;精准育种技术;实现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成分的生物合成。

3.材料能源

十、可持续发展专项

(一)生态环境和双碳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环境菌群挖掘应用技术等,提高水质净化效率。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包括水资源保护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水资源调度技术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包括污水再生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实现水资源多元化利用等。

大气污染源控制技术,包括燃烧技术、气体净化技术、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技术等,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物减排技术、大气污染物治理设备技术、挥发性有机控制技术、垃圾焚烧发电烟气处理技术等,减少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等。

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的废弃物分类技术,提高分类准确率和效率。老旧填埋场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对填埋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和分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土壤修复技术,对填埋场周围的土壤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等等。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监测装备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技术等,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和准确性。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开发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红树林修复技术等,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生态保护区建设技术、生态景观规划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等。

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促进农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废弃塑料、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技术、废弃建筑物资源回收技术等等,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碳足迹溯源核算技术,提高碳排放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推动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创新,包括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等,为实现准确核算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碳排放数据管理技术,包括碳排放数据采集技术、碳排放数据分析技术、碳排放数据共享技术等等,促进碳排放数据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碳捕集技术,包括化学吸附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吸附法等,实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碳利用技术,包括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等,实现对捕集的二氧化碳资源的高效利用。碳封存技术,研究开发碳封存技术,包括地下封存技术、海洋封存技术、植物封存技术等,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长期存储和封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统集成,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统的集成应用,包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统设计技术等等,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和推广。

(二)安全应急技术

多灾种监测技术,包括地震监测技术、台风监测技术、洪涝监测技术等,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高精度预警技术,包括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水文灾害预警技术、海洋灾害预警技术,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的融合应用,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综合能力等等。

安全生产监测技术,包括对企业生产过程、设备状态、环境条件等进行实时监测,氢气智能安全监测技术、建筑物结构安全监测技术,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和风险源。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事故发生的预警和预测,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智能监控与诊断技术,在生产现场实现设备状态的智能监控和故障诊断,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等。

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包括无人机、救援车辆、应急救援器械等装备的研发和应用,超高层建筑消防救援技术,提高救援行动的装备水平和效率。应急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包括应急通信网络建设、信息系统集成、通信设备研发等,提高应急通信和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智能化救援与指挥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提高救援行动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应急救援与事故防控技术,开展应急救援与事故防控技术研究,包括电动自行车电池健康管理及BMS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智能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展事故应急演练、推动事故防控技术创新,提高事故应急处理和防控水平等等。

(三)农业、海洋、食品与化妆品技术

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包括利用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马铃薯、小麦、大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抗逆性育种技术,包括耐逆性、耐病虫性、耐盐碱性等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优质优特育种技术,包括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等特性,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技术,包括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新优品种筛选、珍稀濒危树种繁育扩繁技术体系、乡土植物群落景观模式构建等等。

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技术,包括农业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农业物联网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远程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包括智能植保机器人、智能种植机械、智能收获机械等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业无人机技术,包括无人机在农业勘测、植保、灌溉、施肥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农业机器人技术,包括农业作业机器人、智能拖拉机等机器人装备的研发,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等。

海洋水产品品种培育和经济作物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的发掘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海藻、海洋动物等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生物资源的筛选和鉴定,寻找新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技术,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和结构鉴定技术,提高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效率和纯度。海洋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评价,包括对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进行评估,筛选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海洋活性物质的药理学研究,包括对其在机体内的代谢、毒性、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支持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支持鹰嘴桃、香猪、灵芝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等。

包括传感技术、光学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提前发现和预警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动产品溯源技术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体系,提高产品质量追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工作,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和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

功能性食品研发,包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等有益成分的食品研发,满足人体健康营养需求。营养保健品创新,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动物源性营养素、微生物发酵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保健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等等。

美容化妆品原料研发,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生物发酵原料、功能性胶原蛋白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化妆品的品质和功效。美容护肤技术研究,包括皮肤检测技术、护肤品成分研究、美容仪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护肤品的效果和安全性。时尚科技创新,包括智能穿戴设备、可穿戴技术、智能纺织品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时尚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等。

THE END
1.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框架与评价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框架为增强企业对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解, 提升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 在项目建设初期 , 结合 ISO/SAE 21434、 WP.29 R155 等国内外法规 , 通过调研的方式开展差距分析。 调研内容包括整体安全管理、 概念阶段、 研发阶段、 生产阶段、 运维阶段及报废阶段所涉及的网络安全领导架构设罢、 网络安全部门设翌及人员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905610/article/details/135900847
2.如何搭建车载网络系统架构汽车车载网络技术详解如何搭建车载网络系统架构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详解 车载网络的划分,一般划分为车内联网以及车外联网,顾名思义,一种是汽车内部各个模块或总成之间的网络连接,另外一种是汽车与外部网络的连接。 发展 车载网络的发展可以从电器的发展来追述: 零部件层次的电器时代,以通断为信号对汽车的零件进行控制,取代零件级机械控制的https://blog.51cto.com/u_16213586/9587153
3.一文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汽车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达到成百上千,只有汽车上的传感器和道路基础设施上的传感器也互联互通,智能网联汽车才会变成智能的网络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类型 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包括三种网络,即以车内总线通信为基础的车内网络,也称为车载网络;以短距离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自组织网http://cntransun.com/home/news/id/981
4.常见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探索车载网络系统的奥秘:三种不同结构与独特特性 汽车世界中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车载网络系统作为关键组件,其结构与特点对车辆性能和驾驶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我们将深入剖析A、B、C这三种主流网络系统,让你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 A类网络:低速而专注 https://www.autohome.com.cn/ask/8308037.html
5.奥维通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文化部为加强网络游戏管理,规范网络游戏经营秩序,维护网络游戏行业 的健康发展,在 2010 年 6 月出台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不仅对 从事网络游戏运营企业的相关资质进行了规定,同时也对游戏产品的内容设置 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例如游戏内容不得含有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或者 教唆犯罪的内容,不得在网络游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51100004142_56.shtml
6.OSEK/VDX直接网络管理一致测试方法设计AET综上所述,在直接网络管理的测试架构中,测试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测试系统必须具备网络管理功能,发送网络管理报文,并能模拟一个或多个网络管理节点的网络关系行为。 (2)测试系统能接受并分析NMPDU,判断被测系统中的IUT是否符合网络管理规范,即带有OSEK 直接网络管理功能。 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187423
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10.2.1 数据中心的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布线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的有关规定。 10.2.2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应支持数据和语音信号的传输。 10.2.3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应根据网络架构进行设计。设计范围应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主机房宜设置主配线区、中https://www.lanfanglian.com/gfxq/119
8.《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docx,PAGE PAGE 16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 体系建设指南 前言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经济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730/8061115012005115.shtm
9.车联网基础设施该怎么建?科技一文详细解读车联网基础设施RSU、MEC、平台等的参考性技术要求,以及路侧基础设施部署参考方案 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于2017年6月2日正式成立,开展C-V2X、MEC、网络与平台、安全相关技术创新、试验验证和产业与应用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几百家成员单位,形成了“产、学、研、用”合作、“汽车、信息通信、交通https://www.ceconline.com/it/ma/8800115227/01/
10.细说汽车电子通信总线之LIN总线协议详解4.3 LIN总线的网络管理 总结 1. LIN总线概述 1.1 LIN总线特点及发展历史 LIN (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局部互联网络总线是针对汽车分布式电子系统而定义的一种低成本的串行通讯网络,是对控制器区域网络(CAN)等其它汽车多路网络的一种补充,适用于对网络的带宽、性能或容错功能没有过高要求的应用。LIN总线是基于SCIhttps://www.pianshen.com/article/69191029598/
11.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测试:渗透测试,模糊测试详细讲解1.1 智能网联汽车架构 车内网络系统架构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系统的复杂化,电子电气架构( 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 EEA )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架构演进,如图 2.1 所示。 在汽车 EEA 演进的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复杂程度的汽车功能对于通信性能的需求,车内总线协议也在不断发展。CAN 总线协议作为成功的车内总线协议https://www.eet-china.com/mp/a35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