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在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但仍有家长不知道,缓解自己焦虑的哺光仪,曾让另一个孩子走上视网膜黄斑光损伤,并被迫休学的岔路。
按照国家规定,2024年7月1日起,属于二类医疗器械的哺光仪正式退市。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商家在第三方平台挂售哺光仪产品及试用服务,更有商家直言,整个暑假都有哺光仪的促销活动。
凭借部分眼科医生的背书,“每天6分钟=户外2小时”“逆转近视”的哺光仪传说,还会流传多久?
被叫停的哺光仪仍在推广
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大国护眼之策》一书,哺光仪是红光治疗仪的俗称,是一种使用波长630nm~650nm红色半导体激光用于近视防控的仪器,它使用的是从阳光中提炼的对眼睛近视防控有益的红光,能够增厚脉络膜、抑制眼轴增长,进而控制近视度数。
哺光仪的效果显然被以李丽为代表的家长看见了,但却也存在安全隐患。据《中国消费者报》2023年4月报道,湖南一名12岁的女孩使用哺光仪治疗近视5个月后,“一点都看不清(黑板)”,几个月后,女孩被诊断为视网膜黄斑光损伤,次年因视力急剧下降被迫休学。
一年窗口期过后,一些视力保护机构(简称“视保机构”)和眼镜店对这款定价高昂的产品仍然“恋恋不舍”。
2024年6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北京走访多家视保机构,其中一家视保机构在显眼位置张贴了哺光仪的大幅宣传海报,上面罗列了17家医院。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哺光仪的外地近视患者可以就近去这些医院就诊,“你现在买还便宜点,到时候变成三类医疗器械了,比这还贵”。
另一家视保机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店内的哺光仪产品正在促销,不同品牌的产品平均打八折,预计优惠活动将持续两个月,覆盖整个暑假。
另外,主流电商平台仍有哺光仪产品、测哺光仪激光功率计等产品在售。只是电商平台的产品标价不到2500元,较线下店内最便宜的产品价格已经腰斩。
具有争议的近视防控产品和支持者
“您这儿(哺光仪)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吧?”
“没有。不光是我这儿,像推荐哺光仪的这些大咖们,像赵阳(都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注意到,多家视保机构引用了赵阳等专家的观点来回复哺光仪安全性问题。
经赵阳确认,他曾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15年,现为北京国药眼科首席专家,也是《大国护眼之策》的作者。
李丽告诉记者,这本书是自己了解哺光仪的启蒙读物。书中提到,红光治疗仪是一种激光设备,安全的红光治疗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入眼的激光功率小于0.4mW,二是光斑均匀,而不是某一点集中过高的光强。因此,均匀、弥散的不聚焦为一点的实心面光源,消除中央的高亮点,将是红光治疗产品向“绝对安全”前进的方向。
业内反对声音:哺光仪安全性并未得到确认
不过,也有眼科医生认为,哺光仪的长期安全性仍待考察。“在没有确认其安全性,尤其是长期安全性之前,不宜作为近视防控的常规手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王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哺光仪的确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快速增长,但在更充分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尤其是长期安全性之前,暂时不会向患者推荐此类产品。
“我自己照过这个(传统红光治疗仪的)光线,激光光源的刺激性太大了,我担心个别孩子无法耐受,导致黄斑损伤。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很少见,但也的确出现过不只一例的黄斑损伤案例。”王凯说。
另外,王凯提醒称,长期使用红光治疗仪,有可能会增加老年黄斑变性的风险。
现有产品标准不统一,预计市场面临较长“空档期”
尽管临床意见并未统一,但在市场监管不足的背景下,围绕二类医疗器械哺光仪的商业竞争仍暗流涌动。
根据前述《中国护眼之策》一书,市场上有10余种具备第二类医疗器械证的医用品牌红光治疗仪。赵阳对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哺光仪产品有的升级成了弥散漫透射红光,有的则保留了激光集中的特性,标准并不统一。
据记者梳理,其中较为主流的十大品牌包括艾尔兴、三代人、益视亮、龙达光学、艾沐视点阳光、博视清、欢瞳、明目视光、童视康和保视佳。
每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制表
“我们弥散光的与激光一点边都不沾现在谁家都没有三类证的(哺光仪)咱们属于终端客户,不是眼镜店,你自己买也没人管你,你想咋买就咋买。”该人士说。
该公司另一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公司哺光仪产品一直在销售,“不同地区的政策不一样,有的地区是能卖的,公立医院都在销售(公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