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Uber创始人、全球CEO卡拉尼克:不靠补贴也能打败对手
Uber全球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
中国优步CEO还没找到,希望他能启发整个团队
环球时报:Uber在中国的发展和盈利情况如何?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二位,是后来者,有很多挑战。我们到中国来,不仅带来技术,更重要的是做好本地化,我们在中国的团队、管理层都是中国人。但我现在对中国CEO的位置有点放不开,因为这里就是战场。如果我们快进到未来,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其中一环是要让中国人当中国优步的CEO。但我把这个标准设得非常高,要找到不仅能启发我,还能启发团队的那个人。在找到这个人之前,目前由我担当中国优步CEO的角色。
环球时报:在中国,Uber遭遇了在全球其他市场没有遇到的强劲竞争对手,他们有强大的资本可以烧钱补贴。您认为补贴是长久之计吗?Uber在中国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卡拉尼克:人们都非常喜欢补贴。中国企业家是补贴方面最好的创新者,当我第一次来中国时感到非常有压力:补贴战要打响了。在中国市场竞争,补贴是取胜的一部分,我必须迎头赶上。如果没有补贴,用户可能会离开,我每天都在担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最终你不可能永远提供补贴,除非你的每一块钱都花得非常明智。你必须创建一种平衡的文化,权衡投资者给你多少钱来服务于这个市场。如果每周花8000万美元来补贴,这不可能持续。
在“互联网+交通”的概念中,效率是重中之重。这个效率不仅是指更有效率地花钱,还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比如Uber最近推出的拼车服务就是高效的体现。当你打开车门时,发现里面已经坐了一名乘客,和你去同一个方向。这样消费者付的钱少了,每个司机挣的多了。当每一辆车可以服务30个人,而不是需要30个人坐30辆车的时候,交通就会变得顺畅。我没有见过没有交通拥堵的北京,我真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如果司机、消费者、整个社会都受益,我们就可以打败竞争对手,而这样的创新是很难拷贝的,拼车服务的背后需要很多数学上的概念设计,需要下很大工夫。有些创新是肉眼可见,容易复制的;有些是不可见,很难拷贝的。在市场营销、工程、产品等方面,我们会在很多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去进行创新。
老规则都曾是新规则,也曾有争议
卡拉尼克:任何一个老的规则过去都曾经是新的规则,也曾是富有争议性的,任何一个规则都有可能从新规则变成老规则,再被新规则取代。在创新的同时要接近现有规则,需要在中间找到一个地带。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人,我很难想象自己现在居然变成交通法的专家,也许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人。Uber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当我们到中国时,发现中国城市特别容易接受Uber带来的创新,这一点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和市长说,我们会给城市带来几万个就业岗位,减少交通拥堵、污染、酒后驾驶行为等。市长听到之后都很支持。我非常感激的是,在中国,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滴滴和Uber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如果这个趋势未来继续下去的话,Uber或滴滴带来的进步都会促进城市的进步。当然,我希望政府未来能拿出清晰的指南,将创新与稳定和谐统一起来。
环球时报:有人认为Uber是共享经济在交通领域运用的鼻祖,您对共享经济的理解是什么?
创业者要有冠军思维
环球时报:据说Uber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它什么时候能替代打车软件成为公司下一个主流方向?
卡拉尼克:我们希望拥抱未来,而不是去抵制技术。以前我们有马车,后来发明了汽车。无人驾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几年之后,汽车里没有司机了。现在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车祸,人们把巨额资金耗费在汽车能源上……未来,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将逐渐减少污染,减少死伤的概率。车上路后会对道路旁边的景物建立3D地图,并知道如何行驶、导航。我们有几百人的技术团队在开发无人驾驶技术。谷歌、特斯拉、苹果和其他汽车制造商也在试图进入这一领域,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应用。有人说5年、10年,也有人说15年,我认为可能是这中间的某一个点。
环球时报:您认为极客如何才能变成一名创业者、企业家?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发现,这里的创业者不断增加,我相信未来5年,会有更多的创新、创业者在中国出现,数量会超过硅谷。当超越发生时,意味着这些中国公司都会变成全球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