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了解,汽车的安全性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说车身结构、车身用料、安全气囊、主动安全配置等方面。而汽车碰撞测试、事故案例则直接验证了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影响因素一、车身结构
有的人说,看过很多拆车视频,发现很多日系车机盖、车门、车顶铁皮都很薄,用手轻轻一按或者轻微碰撞就瘪了,以此认为这样的车不安全,认为前后防撞梁越粗、越大,车门、引擎盖、车顶等地方的钢板越厚越安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举个例子,用一个铁盒子将一只老鼠关在里面,然后从高处抛下来,由于铁盒子刚性很强,落地产生的碰撞能量直接传递到了老鼠身上,老鼠几乎无生还的可能。
但是如果在铁盒子周围裹上较好的棉被,落地时产生强烈的冲击能量被棉被吸收,老鼠很可能完全没事或者只是轻微伤。
同样的道理,汽车前后部分都会设计有溃缩吸能结构(吸能盒),也就是在车辆前后部位设计一些强度适当的区域,发生碰撞时,一方面车身的变形能够按照预设的方位逐渐变形直至停止,这样尽可能减小冲击力传递到驾驶舱。
另一方面,发生碰撞时,这些吸能区域的结构件会发生折断或者弯曲折叠,不至于向乘客舱挤压,精准的吸能设计可以有效预测碰撞后吸能效果,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损伤。
有的人看到汽车前后防撞梁很薄,轻微碰撞后就严重受损,有的防撞梁里面居然是泡沫状的东西,认为这是“减配”,用料太差,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观点,前后防撞横梁可以说是发生碰撞或者追尾时首层吸能设计。
前后防撞横梁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当汽车与行人发生低强度的碰撞,保险杠会有一个自然的回弹力,这样可以降低对行人的伤害,如果是与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自然回弹力也可以尽量减小对车辆保险杠、车身其他部件的损害。
2、车身结构一定程度决定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分为承载式和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简单来说,像货车、客车、部分越野车都是非承载式结构,发动机、变速箱、各种零部件都是固定安装在一个钢架横梁上,大梁贯穿车头和车尾。
家用汽车普遍都是承载式结构,车辆没有大梁,发动机、变速箱等结构件和车身为一体设计,具有平稳、重量轻、噪音小等优势,但是车身强度不如非承载式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碰撞安全性能不如非承载式结构。
同样是承载式车身结构,车身构架类型、用料、工艺、溃缩吸能等方面的差异都直接影响安全性。
3、溃缩、发动机下沉技术
发动机下沉是汽车安全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有车友吐槽说,某日系车碰撞后看到发动机都快掉下来了,认为车辆质量太差,其实这是发动机下沉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乘客。
影响因素二、车身用料
一般来说,铝合金防撞梁比钢架防撞梁更好,钢制防撞横梁虽然抗压力大,但是溃缩距离较短,铝合金溃缩可能达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碰撞后传递到车身的力更小更均匀,吸收的冲击能量远大于刚性材料,较好的防撞梁配合吸能盒才能更好地保护人员安全。
对于车身结构材料来说,该软的地方要软,该硬的地方一定要硬,比如说,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纵向吸能、整体溃缩吸能区等等位置需要软性适度,而像ABC柱等防止挤压进乘员舱的“笼式结构”就需要硬。
这些结构件普遍都是采用钢制材料,如高强度钢、超强度钢、热成型钢,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钢制件。
比如雷凌车型,590MPa的高强钢占比高达42%以上,其中1500MPa热成型钢则主要用于底盘、A柱、B柱等关键部位,确保乘客舱的安全。
从这一点来看,并不能说日系车安全性都不好,还是要看具体车型,车身结构、用料等因素。
影响因素三、安全配置
出于成本因素,并不是所有车型都会配齐各个位置的安全气囊,比如说绝大部分车型只有主副驾驶正方向气囊、后排正方向气囊,事实上,膝部气囊、头部气囊、侧气囊、侧气帘等气囊都同样重要。
在安全功能配置方面,比如ESP、ABS、主动刹车、360度全景影像、前后倒车雷达、车侧预警等等安全功能对行车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这些方面,日系车在很多车主印象中都很差,安全气囊少、安全功能少,其实主要还是价位的问题,日系车一向以省油、耐用、省钱、实用为主。
在价格一定的基础上,日系车可能把重心放在整车稳定性上面,毕竟对绝大部分车主来说,安全气囊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就好比说飞机不配备降落伞,这两者有些许类似。
总之,德系车给大家的安全印象略好,主要是德系车讲究均衡,比如说大众系列,在动力性能、舒适性、外观、内饰、空间、安全功能配置等方面都不会有较大倾向,各个方面都比较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国人喜好,自然在安全性也并非大家认为的那样好,如果相信碰撞测试的车友可以看看,碰撞成绩榜首几乎都是日系车而并非是德系车。
汽车安全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如果说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这种情况下发生追尾、碰撞,那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款车敢说安全,很可能直接报废。如果以60千米/小时的车速来说,这时候车辆车身结构、车身材料、安全配置等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