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第12号国务院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第二节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第三节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一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鼓励城市各单位开展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第二节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第三节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土地承包流转中的仲裁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专栏4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继续建设优质棉基地、优质油料带。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484个粮食主产县(场),建设万亩连片标准粮田,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沃土工程→对增产潜力大的中低产田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配套建设不同类型的土肥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基地,使项目实施区的中低产田耕地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植保工程→完善县(市)级基层站点和省级分中心,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农药安全测试评价中心和生物技术测试区域中心。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更新改造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已有大型排涝泵站。

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水产原良种场、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场及检测中心等。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质检中心、区域性质检中心,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缺水问题。

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

农村沼气→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利用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解决350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同步建设县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民族医院)。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以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为重点,建设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维权服务能力建设,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和软件→建设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实现90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产业化。发展基础软件、中间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

新一代网络→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示范网。实现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软件产业化,建成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数字音视频产品产业化专项。

先进计算→突破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技术,建设基于网格的先进计算平台,实现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

生物医药→建设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现代中药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

民用飞机→发展干线、支线、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开发先进发动机。

卫星应用→研制新型气象、海洋、资源、通信等卫星,开发无毒无污染大推力运载火箭。建设对地观测和导航定位卫星系统、民用卫星地面系统设施及应用示范工程。

第四节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振兴重大技术装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依托重点工程,完善技术标准,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高效清洁发电与输变电等领域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第二节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第三节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建设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造船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

专栏6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点

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空冷机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等。

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掌握±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开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大型乙烯成套设备→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成套设备的国产化。

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煤炭液化和气化、煤制烯烃等设备。

大型冶金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等。

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运输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

大型船舶装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万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掌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海水利用、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数控机床→提高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的水平。

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轻纺工业竞争力。第一节鼓励轻工业提高制造水平运用信息、生物、环保等新技术改造轻工业。调整造纸工业原料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草浆生产线,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鼓励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和皮革及其他轻工行业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第二节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

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一节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运输。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运和煤炭运输网络。扩展西部地区路网,强化中部地区路网,完善东部地区路网。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和主要客货枢纽建设。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继续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打通省际间通道,发挥路网整体效率。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改善出海口航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优化民用机场布局。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机场密度。完善航线网络。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专栏7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至深圳、哈尔滨至大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宁波至深圳、南京至武汉至成都等客运专线,北京至天津、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杭州、南京至杭州、广州至珠海等城际轨道交通,向塘至湄州湾、兰州至重庆、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和青藏铁路延伸线,大同至秦皇岛、朔州至黄骅铁路扩能改造。

公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福州、北京至香港(澳门)、北京至昆明、北京至哈尔滨、沈阳至海口、包头至茂名、青岛至银川、南京至洛阳、上海至西安、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福州至银川、广州至昆明等高速公路。

港口→建设大连、唐山、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深圳、广州、湛江及防城等沿海港口的煤炭、进口油气、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适时建设华东、华南地区煤炭中转储存基地。

水运→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珠江口出海航道工程,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京杭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重庆、武汉、南京等内河港口建设。

机场→扩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深圳、西安、乌鲁木齐、郑州、武汉等机场,迁建昆明、合肥等机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建支线机场。

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要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产业化改组。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专栏8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林木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在已明确的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

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适度开发水能,减少林木采伐,保护野生物种。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新疆阿尔泰山地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合理更新林地。

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封育草地,减少载畜量,扩大湿地,涵养水源,防治草原退化,实行生态移民。

新疆塔里木河荒漠生态功能区→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药材开发管理。

新疆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控制放牧和旅游区域范围,防范盗猎,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防范盗猎,保护野生动物。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扩大保护范围,降低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

苏北沿海湿地生态功能区→停止围垦,扩大湿地保护范围,保护鸟类南北迁徙通道。

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停止开垦,减少过度开发,保持湿地面积,保护珍稀动物。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加强天然林、湿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

川滇干热河谷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灌、还草,综合整治,防止水土流失,降低人口密度。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防治区→禁止过度开垦、不适当樵采和超载放牧,退牧还草,防治草场退化沙化。

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化防治区→根据沙化程度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理措施。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强综合治理。

毛乌素沙漠化防治区→恢复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面积扩大。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控制开发强度,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

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实行生态移民,降低人口密度,恢复植被。

桂黔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实行生态移民,改变耕作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和优势非农产业。

专栏9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243个,面积8944万公顷。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共31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87个,面积927万公顷。

国家森林公园→共565个,面积1100万公顷。

国家地质公园→共138个,面积48万公顷。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一节节约能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加大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制定替代液体燃料标准,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鼓励生产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专栏10节能重点工程

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采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窑炉)。

区域热电联产→发展采用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将分散式供热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

余热余压利用→在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

节约和替代石油→在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实施节油措施,发展煤炭液化、醇醚类燃料等石油替代产品。

电机系统节能→在煤炭等行业进行电动机拖动风机、水泵系统优化改造。

能量系统优化→在石化、钢铁等行业实施系统能量优化,使企业综合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等。

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以及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等。

政府机构节能→政府机构建筑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改造,在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产品等。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更新监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

专栏11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

再生金属利用→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第六节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石油替代产品开发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专栏12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对工程区内9418万公顷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造林579万公顷。

退耕还林还草→在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北方风沙地区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在内蒙古东部、内蒙古甘肃宁夏西部、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北部四大片区治理严重退化草地。

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34万公顷,在宜林荒山荒沙地区造林29万公顷,人工造林127万公顷,飞播造林145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95万公顷,草地治理291万公顷。

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推进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

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222个湿地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49个,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等措施恢复重要湿地。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退牧还草64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0.65万公顷,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80万公顷,鼠害治理209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5万公顷。

水土保持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00万公顷。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继续实施对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拯救工程。

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建设农村沼气、易地扶贫等措施,加大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

在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专栏13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的水污染治理工程。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建设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核与辐射安全工程→加快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建设,解决高放射性废物永久处置问题。

铬渣污染治理→对堆存铬渣及受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所有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

第四节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一节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环境,遏制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生态恶化趋势。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开采海砂。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第二节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监测,建立先进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增强气象为农业等行业服务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工作。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第一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专栏14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开发高端电子通用器件和高可信网络化基础软件,信息安全所需芯片和器件等关键技术。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开发60纳米至45纳米高速、低功耗芯片和新型硅基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技术,核心集成电路装备技术。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终端与应用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开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成套技术,研究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单元。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开发特殊地质条件下油气资源工业化开采成套技术。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百万千瓦级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设计技术和20万千瓦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技术。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典型流域水污染控制、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开发功能基因克隆与验证、规模化转基因操作等核心技术,建立和完善优异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规模化制种三大技术平台。

重大新药创制→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构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技术体系,研制高效特异性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及检测技术。大型飞机→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开发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高分辨率先进观测技术,建立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及重点应用系统。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发月球探测关键技术,建立月球探测工程系统。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

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

专栏15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04—2007年国家安排资金100亿元,重点支持尚未实现“两基”的西部农村地区,新建和改扩建77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2003—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安排资金100亿元,为中西部地区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38.4万所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接收设备、为11万个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推动未纳入“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范围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巩固率和寄宿率。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骨干基地。

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继续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处于学术前沿的新兴和交叉学科,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一节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第二节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统筹规划并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协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增加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专栏16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点等。

社会福利→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务。

防洪减灾→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第四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司法保障条件,加强基层政法机构、案件侦查、禁毒、缉私、边境检查等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公安政法队伍建设。第五节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资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讯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一节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排忧解难的作用。第二节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完善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加强改进对民间组织的监管。第三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深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专栏17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农村电影放映→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农村为重点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

“西新工程”→加强西藏、新疆等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收听收看质量,增强播出传输安全保障能力。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二期)、国家话剧院等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第三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促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努力形成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对互联网的管理,坚持扫黄打非,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要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专栏18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程等。

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就业服务,社区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设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设施及支撑体系,防洪、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采煤沉陷区治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生态移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等。

资源环境→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节能节水节地,循环经济示范等。

自主创新→知识创新工程,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及国产化,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等的示范。

基础设施→国家铁路、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港口和航道、枢纽机场和重要支线机场、空管设施,南水北调、大江大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战略物资储备,可再生能源,城市供水管网、燃气和集中供热设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THE END
1.如果一家只买一辆车,建议买合资的,这5款车耐用省油还舒适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都会面临只购买一辆车的选择。在这时候,我们往往期望这款车能够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在诸多品牌和车型中,合资车往往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全面的性能而备受青睐。如果你只打算购买一辆车,那么合资车无疑是一个明智且实用的选择。比如今天将要盘点的这5款资车就很不错,它们不仅耐用省油还很舒适。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394297693868196364
2.21款奔驰GLS450家庭用车经济实用凤凰网汽车21款奔驰GLS450 家庭用车经济实用 20款奔驰GLS450造型也是比较的个性化,内嵌奔驰家族式星辉大标的设计,搭配左右两侧的前大灯灯组也将会采用更加圆润的设计,内部将会采用更加全新的设计风格,新车前脸下方将会采用贯穿式的进气口设计。 2020款奔驰GLS450将全面换装奔驰最新的9AT自动变速器,同时搭配双顶置凸轮轴,提高气缸https://auto.ifeng.com/beijingzh/jiangjia/2021/0508/459596.shtml
3.经济周刊·焦点以旧换新有“温差”如何精准破局?未充分考虑家庭需求 “以旧换新”通常并不只是个人的需求,更多是家庭的需要在背后支撑消费。但根据目前“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适用条件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认证的。 记者走访汽车一线市场了解到,不能使用其他人名下汽车参与活动,即便是家庭成员也不行。这意味着,年轻人将父母名下“老车”报废,再让自己新车享有补贴,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906317713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