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反向合资”背后的阴谋与阳谋界面新闻·JMedia

从市场换技术再到技术换市场,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完成了一次身份对调。

文|览富财经

中国汽车产业的“反向技术输出”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近日,现代汽车集团在韩国Hi-Tech超级技术日上透露,“现代和北汽集团合作的电动车项目正在推进中,不日将看到成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几何时,美系、德系、日系、韩系和法系车占据了世界汽车舞台的中央。但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中国自主品牌在三电技术、智能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换道超车”,终于让外资品牌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无法跟上中国市场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节奏,已经成为合资品牌在华的通病。

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净利润下滑近50%,合资品牌拖累了广汽集团的整体表现是原因之一。报告期内广汽集团投资收益约为54.4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约30.50亿元,“主要是日系合资企业盈利减少等综合所致。”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利润奶牛”广汽丰田销售收入为740.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44.58亿元同比下降约12.32%;广汽本田销售收入为428.0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45.16亿元下降约21.48%。

尽管合资车企业绩表现不佳,但广汽旗下自主品牌对集团的贡献稳步提升。其中,广汽传祺自2022年实现盈利以来,上半年盈利面持续扩大;另一自主品牌广汽埃安今年6、7月已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

上汽集团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贡献利润的合资车开始崩盘、坠落,自主品牌正占领越来越多市场份额。

财报显示,今年1-6月,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中,大众、斯柯达和奥迪品牌,半年累计销量50.33万辆,同比下滑12.42%;上汽通用涵盖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品牌,半年累计销量45.1万辆,同比下滑11%;但在拥有荣威和名爵品牌的上汽乘用车,2023年上半年销量41.08万辆,同比增长12.3%。

造车新势力方面,根据8月销售数据,理想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5家企业单月交付量均过万,其中理想蝉联交付榜首,连续三个月突破3万辆;与上月首破2万辆创新高相比,蔚来有所回落;小鹏继7月重回“万辆俱乐部”后,8月保持过万,今年首次实现同环比双增长;零跑、哪吒保持月销过万。

华尔街有一句行话“打不过它,就加入它”。为了继续在中国市场存活,跨国车企一改过去的“傲慢与偏见”,纷纷放下身段,主动寻求缔造新的合资关系。过去两个月,中国企业向海外车企“技术输出”的案例屡见报端。

8月4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丰田中国”)、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与举办合作签约仪式。三方宣布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以支持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装量产和规模化部署。

8月1日起,丰田汽车已经将其在华最大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正式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简称“IEMbyTOYOTA”),目的就是加快智能化方面,降低制造成本。

丰田汽车公司执行役员、中国本部长、丰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上田达郎直言,“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和所学经验将不仅应用于中国市场,也将反哺全球市场”。

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旗下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奥迪与上汽集团达成合作,以此强化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不断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的发展,其目标是快速拓展全新客户群体及细分市场,以全面参与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

据悉,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大众集团也将排在何小鹏、阿里巴巴之后,成为小鹏汽车第三大股东。

7月11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吉利汽车公司、吉利控股及雷诺订立出资协议及合资企业协议,签署了一项50:50的约束性合资协议,成立一家新公司。

这三家公司,和之前的合资品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之前的合资汽车品牌,都是国外车企出技术,本土车企搭建渠道或者进行代工生产、在国内进行宣传营销,但是这三家车企不同,都是外资出钱,国产品牌出技术出平台。

事实上,行业人士对于“反向合资”的目的和意义,存在不同的观点。

乐观派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实现对外技术输出,其背后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近期,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及出口国的地位。

在中国车企掌握新能源这把通向汽车产业的未来钥匙后,“以技术换市场”会成为中国车企进入全球市场的捷径,就像当初那批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一样。

以大众集团与小鹏汽车合作为例,小鹏汽车提供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平台、车机软件、电子电气架构等,而大众汽车自行操刀硬件调教、内外观设计和工程能力等,双方还将进一步共享更大规模的数据库,实现优势互补。

天风证券研报中也指出,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属于国内汽车行业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国内车企电动智能化能力得到行业认可,为后续国内整车及零部件出海打开想象空间。

悲观派则认为,外资车企引入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平台,更多还是来弥补自己新一代、更有竞争力的电动车车型上市之前的空窗期。真正的反向合资,是中国品牌去海外设厂,与当地车企合资,出技术让对方组织生产。

此次合作,大众入股小鹏只占4.99%股份,低于举牌线,仅仅是为了建立固定的合作框架,保留此后合作的通道。对于本次合作而言,是妥妥的拿钱买技术,其想法就是买个秘籍,最终的通关还要靠自己。

目前,大众在转向电动的平台研发上主要有3条线:一是MQB转向MEB和MEB+;二是跑车的MSB转向PPE;三是将前两条线统合为SSP,同时取代MEB和PPE。大众称SSP为“三一计划”。一旦大众SSP架构按期上市,和小鹏与智己的合作会否得到延续,将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的确,坊间也有很多疑虑。此前,奔驰和比亚迪、吉利都曾有过“强强合作”的联手,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如果合作双方未能开诚布公,打着各自的算盘,最终并非是“1+1>2”。

无论如何,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在电动化大潮下,中国车企与外方车企的合作姿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就一定能笑到最后。但是,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THE END
1.中国庭审公开网友情链接 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 中国裁判文书网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最高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系统场景导航 关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邮编:100745 总机:010-67550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23036号 http://tingshen.court.gov.cn/
2.智能电动车是不是中国高端品牌崛起的敲门砖汽车频道智能电动车是不是中国高端品牌崛起的敲门砖 有分析指出,中国80后、90后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远比国外用户强烈。同时,由于结构简单、延迟低等原因,电动车更有利于实现整车智能化。因此,在电动化领域先行一步的中国自主品牌更应该抓住这一良机,向高端市场进军。图为在2020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的岚图5G智能座舱。http://auto.youth.cn/xw/202010/t20201022_12540192.htm
3.从燃油到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路——探索环保出行的新篇章与从燃油到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路既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挑战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s://www.lehuiche.com/80ef2679d4.html
4.关于中国国产汽车和合资汽车的发展历史我国汽车合资及集团兼并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发展自主品牌方面也有长足进展。一些国内品牌如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已经推出了高端电动车型,并计划进军国际市场。这些自主品牌的崛起使中国汽车产业更加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合资汽车和国产汽车市场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都将继续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前https://blog.csdn.net/i042416/article/details/132861255
5.东风尤峥:勇立潮头奋力建设汽车强国为中国汽车崛起贡献东风力量2023年6月28日,以“中国汽车崛起的世界意义——纪念中国汽车工业七十年”为主题的2023金台汽车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相关部委、行业的负责同志,多家车企负责人,产业链重点企业以及相关行业人员围绕中国汽车品牌崛起的世界意义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探索中国汽车与全球汽车的合作共赢、协同共荣之道。 http://www.xinhuanet.com/auto/20230628/d3c122178c1f4ff5a0b201a5438dd7ac/c.html
6.都不看好电动车,中国却引进特斯拉,国产车崛起背后的中国智慧特别是进入2022年之后,中国汽车品牌更是备受全球关注,因为全球排名前二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国品牌就占据了10个位置。 其中,昔日高高在上的特斯拉也被中国品牌比亚迪超越。这背后透露出,中国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开始实现“弯道超车”! 其实谈到国产车崛起,或许有人会说为时过早,但从2018年至今,短短四个年头,整个汽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24946713378898439
7.麦肯锡:纯电动车主后悔购车比例增加,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收效3月12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指出当前中国车市消费升级需求明显,但价格竞赛收效甚微,超8成消费者表示价格战对自身购车决策未起到积极作用;全球市场来说,中国品牌正在加速崛起,但消费者对其尚未形成品牌忠诚度。 同时,由于纯电动汽车车主后悔购车的比重增加,中国消费者的新能源汽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3/14/c8689809.html
8.2024美国电动汽车品牌及热卖型号推荐(附补贴政策)美国热销电动进入1990年代后,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单元能量密度加速提升,解决了困扰电动汽车近1个世纪的续航难题,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电动汽车品牌崛起,传统燃油汽车厂商也在加速进行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与此同时,电动汽车配套的充电桩、换电站、燃料电池配套,如加氢站等也在加速建设。在中国、美国,以及挪威、芬兰等欧洲国家,也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6368094
9.中国电动汽车国际市澈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新闻—科学网另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中面临本国品牌保护壁垒风险。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逐步进入世界舞台,给欧盟国家带来竞争压力。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中不断深入,欧盟国家担心中国汽车的崛起是否将对其本国企业产业发展产生致命打击。 据相关报道,欧盟国家正在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力图通过限制政策和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15.shtm
10.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53.37%,却不是全球第一!在中国市场,随着“金九银十”等传统销售旺季的到来,以及以旧换新政策、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的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迎来新的销售高潮。此外,随着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无论是挪威这样的领跑者还是中国这样的追https://user.guancha.cn/wap/content?id=13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