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性生活信息,会被智能汽车收集?

坐在新车舒适的座椅上,摆弄着车前车后的各种屏幕,你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准备好好享受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一切,美妙的生活就在眼前。

你的车也一样,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记录关于你的一切信息——位置、面孔、遗传信息、昨晚的聊天记录。

甚至性生活。

“汽车是我们评测过最糟糕的产品”

Mozilla基金会(互联网科技领域的老牌非盈利组织)会定期发布一些行业报告,测评一些主流产品在隐私上的表现。日前,他们研究了北美市场上主要的25家汽车品牌,然后发现,这是他们评测过在隐私表现上最有问题的产品。

一些车企搜集的信息类别相当离谱。比如有一家在其隐私协定中表示会搜集用户的性生活信息(但更具体的没往下说);另有多家则会搜集你的“基因,生理,行为和生物特征”。

部分报告

好消息是国内汽车暂时没有对你的上述信息产生好奇,但也有不少经不起细想的类别,比如网络社区浏览历史、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等。

多提一嘴,我们坐网约车时,也会被搜集声音和视频信息,包括你在车内肢体动作产生的声音。

这只是冰山一角,Mozilla发现这些智能汽车可以获取的个人信息整整有153项,信息类别覆盖:财务情况、生物特征、行为偏好、社会处境等等,数据则可以细化到你的信用卡CVV代码、日历条目、睡眠数据或是步态。

注意右上角,车辆所搜集的个人信息条目可达整整17页

“汽车是迄今为止我们评测过的最糟糕的产品类别”,Mozilla称,“没有汽车在这一项上是合格的,这是‘买家指南’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YourCarisWatchingYou

话说在先,正是那些搜集你信息的传感器/摄像头/定位系统……构成了你的智能汽车,没有这些,自动驾驶就没法实现。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信息到底从何收集而来。

内部传感

调整座椅靠背、座前的空间、按下车窗……很好,这时你已经贡献不少数据了。

车辆存在大量内部感知部件,他们分布在车体、动力系统、车厢内部等多个领域,负责监控车辆的状态。比如车内外的温度、空气流量等车体信息;油压、转速等动力信息;或是你安全带有没有系好、车窗门锁有没有关好一类的车内状态信息等。

车辆想揣摩你的每个喜好

一些更体贴你的企业,还会额外增加一些识别人状态的传感器。他们在靠背和坐垫上装上压力传感器,检测用户的身体姿势,提供一些类似让头枕随着你的头移动,或是发现你哪边屁股翘高了久坐会腰疼,于是默默给你另一边屁股升高坐垫的服务。还有的企业会安装生物检测传感器,感应你的体温,心率和呼吸状态,以开发座椅的“健康支持”服务。

车内摄像头

坐上驾驶座,调整后视镜,你眼睛左前方车架上的一个小孔开始了工作。

那是一个人脸识别摄像头,用来看坐在位子上的是不是它最常见的那张脸,如果不是则会登出相应车主账户。方向盘周围还有一个疲劳检测摄像头,红外线的,哪怕在黑暗里,它也能紧盯你的眨眼频率、眼睛和头部位置,分析你上一秒的张嘴是在和隔壁位讲话,还是打了个哈欠。

开车时要时刻精神抖擞哦

现在座舱里大多也搭配了语音识别,能直接听你在干啥。

乘客位也在被车里的“眼睛”关照。有的用户手册就明确说明,他们会通过安装在后视镜上的摄像头,来识别用户的行为和特征,实现如抽烟通风、通话中降低媒体音等功能。

现在车企们还在研究用这些摄像头识别你的情绪,了解你的动作——都是为了能了解你,分析你,再“如沐春风”地服务你。

车,你想从我们这要到什么呢

第三方应用

他们连接着车辆的联网信息娱乐系统,大多是些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当你使用这些服务时,第三方和汽车同时获取你的信息、活动记录、系统权限。像任何一个手机应用程式一样,车企会告诉你这些信息搜集都是为了能保证服务的顺利进行。

定位系统

你的信息不仅在车内,车外也有。

导航系统开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就时刻盯着你的位置了。有时候,GNSS信息同你的实际定位通常会出现米级误差,但配合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RTK),你的位置信息就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别了。

即使到了信号罕迹的荒郊野岭,车辆上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车辆最后一次接收到定位数据,结合前进的速度、方向和角度等信息,自行建立一个坐标系,计算出你的位置信息。

有了定位系统,车辆带你正确上路

尽管这一套成熟的定位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交通的一种必需,但它所掌控的信息同样可以成为敏感的隐私忧患——有车厂就在去年主动披露了一起位置信息泄露事件,在2013年到2023年的10年间,因为车载GPS导航终端ID号暴露等问题,有215万用户的车辆实时位置信息持续泄漏在外。

车外摄像头

如果说以前的汽车是在黑暗中行驶,车外摄像头和各种雷达的加入则直接赋予了车辆光明。它让车辆直接识别出路面、交通标志、其他车辆、行人和你。

有的车还会添加哨兵模式,在这模式下的车外摄像头会开启,实时监控车周围的情况并及时通过手机向你报警,你也可以通过app查看实时画面。

不过2021年10月,《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正式施行后,多家车企就紧急下架了“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

所以,不需要等到你坐进车厢,信息的搜集从你进入汽车视野范围内就已经开始——甚至从你不在时就开始。

手机出现过的数据问题,汽车将更多

根据Mozilla基金会的报告,车企搜集信息的目的还有与第三方共享、交易、提供定制化服务、推测用户偏好等。

是的,从信息搜集到使用方式,智能汽车像手机、平板、智能家居一样,沿用着同一套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逻辑,搜集信息,提供服务,在某些场景下交易信息,而这一切只要在隐私政策中告知你,即可视为获得你的同意。

毕竟现在的新造车就像下一个互联网产品,以往造手机的都下场造车了(当然造车的也下场造手机)。

但是,相比手机或平板,智能汽车是一个更具有“公共性”的产品。

它涉及到更多第三方的合作。仅是购买汽车这一阶段,就会涉及给车办理保险,融资租赁,物流配送和上门安装充电桩等服务,目前这些服务车企都会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完成,也意味着你的信息需要共享给更多机构。

更不用说开车时经过的道路、路人、周边环境……相比安静呆在口袋里的手机,车辆的流动性和公共性使它天然能接触到更多信息。

相比手机,车辆接触到更多环境信息

经梳理后发现,尽管各国法规对汽车隐私监管的力度各有差异,但车辆收集的信息都已达到普遍认同的敏感信息范畴。中国和欧洲规定,属于敏感信息的,需要在有特定目的、充分必要、向信息主体明示或取得其单独同意、并有严格保护措施下才可收集和处理。

同时,虽然执行强度不一,但中美欧现行法规都规定,信息的主体拥有知情、更正、删除、限制处理、拒绝等权利,欧盟甚至要求数据控制者有责任消除已扩散的数据。

对于敏感个人信息的内涵,三地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此外,中国在2021年专门出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针对汽车的数据处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比如要求处理个人信息时要优先在车内处理,向车外处理时要匿名;汽车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时,要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提示收集状态,并要为个人终止收集提供便利等。

今年初,福特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一项专利,当用户不配合企业,比如没有及时缴纳贷款时,福特会从禁用车辆的空调、电动车窗或收音机等功能,到播放不停歇的刺激性声音,最终到将车主锁在门外,甚至是让车辆自动开走,离开车主的计划。

自进入信息时代开始,技术的应用就必然伴随着个体用户信息权限的开放。如今面对智能交通时代,只希望我们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智能驾驶的意义是什么?能提高出行体验吗?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智能驾驶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出行自由。无障碍出行:自动驾驶汽车使得行动不便或不具备驾驶能力的人群能够独立出行,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提升了生活质量。智能辅助:智能驾驶车辆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驾驶辅助,使得老年人或残障人士能够更轻松、安全地出行。3. 智能驾驶如何提升出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861332556266341&wfr=spider&for=pc
2.智能汽车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成为科技竞争的重点。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国际性都市、建设中的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已经建设了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同时,出台适度超前的管理政策,为智能驾驶汽车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通过北京的智能化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智能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通过了解以下https://www.viaheadway.com/2021/08/q-and-a/3836/
3.智能新能源汽车对居民生活影响调查问卷4. 您认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对您的购买意愿有影响吗? A. 有B. 没有 5. 您是否知道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 A. 知道B. 不知道 6. 您是否了解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A. 知道B. 不知道 7. 您认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是否合理? https://www.wjx.cn/xz/243368073.aspx
4.智能汽车对环境保护有什么潜在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智能汽车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梦想,而是即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车辆不仅能够自动驾驶,还能实现高速公路上的高效通行、城市交通的优化管理等多项功能。然而,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和效率提升背后,也隐藏着对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潜在影响。 https://www.wd0aacz6.cn/xing-ye-dong-tai/254937.html
5.人工智能:重塑生活与工作的未来引擎tempus的基因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其前景与影响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从医疗领域的病例诊断和药物研发,到企业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家居等产品,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0765717/article/details/143242618
6.智能汽车对人类的意义同时,智能汽车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整体交通效率,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智能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将对人类的出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智能汽车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打开易车App,进入“易车榜”,查看最新最全汽车产业数据https://m.yiche.com/baike/27809588.htm
7.自动感应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新体验!→MAIGOO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被人关注,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就是自动感应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将着两项技术与我们的生活进行联系,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例如智能汽车、手机语音助手、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了新体验,提高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赶紧和小编一起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4714.html
8.区块链智能汽车芯球大战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未来世界?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界风起云涌,区块链、人工智能、新零售、智能汽车、宠物经济各种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应用已经突显,我们将会生活在怎样的未来世界?CB Insights给出了15种可能的答案。 趋势一 汽车将成为“租赁式”商品 为了应对Uber及Lyft等共享车辆企业的威胁,传统车企及初创企业都开始将“租赁式”汽车作为https://36kr.com/p/1722211794945
9.从电影《绝对控制》,看程序员如何“侵入”智能生活随着汽车生活互联化、智能化程度增强,我们需要的保护越多。侵犯隐私事小,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更值得警惕。 看过电影《绝对控制》,仔细回味,真是让人有些许毛骨悚然的感觉。而这种心底油然而生的恐惧,想必是每一个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同时周遭又被各种智能设备包围的现代人都会产生的忧虑和担心吧。这部由约翰·摩尔执导的http://www.cheyun.com/content/14177
10.综述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智能驾驶功能在高端车型的渗透率逐渐提升。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将汽车局限于简单的 出行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追求生活品质的载体之一,越来越重视汽车的用户体验及享受度的提升, 更加追求汽车的娱乐性、互动性、舒适性及安全性等功能,从而使得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度日 益提高,加快https://www.eet-china.com/mp/a305400.html
11.AI分析品牌影响力与用户基础:小米作为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品牌,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用户基数,这为小米汽车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品牌背书和潜在客户资源。 技术研发能力:小米在AI、物联网、5G通信等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到智能汽车的研发中,实现车辆的智能化升级。 https://xueqiu.com/3075169059/282097547
12.智能出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爱范儿所以如果我们要去理解未来的智能出行,必须要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去面对社会的复杂和无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可信的未来。 那么无人驾驶到底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出行?我们最近收集了非常多关于未来出行的预测,其中在中文媒体当中转载得比较多的是 2015 年《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 https://www.ifanr.com/1068155
13.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改变产业和生活第三届电子信息博览会即将于2015年4月9日至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智能新时代,数字新生活”为主题,作为展示、交流、探讨智能新时代产业趋势的重要平台,第三届电子信息博览会除了展示传统的智能产品及产业链外,本届电子信息博览会汇聚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庭、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信息显示、https://www.cac.gov.cn/2015-04/03/c_1114864936.htm
14.智能车心得体会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然而,我们必须谨慎使用智能技术,以确保其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 综上,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通过提高工作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02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