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繁荣——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2019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变之年。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汽车行业出现供给创新不足、消费能力下降、汽车产销下滑的现象。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我国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18年中国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6%,完成了6.5%的预期增长目标。今年上半年,中国GDP总量达45.1万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进一步下滑。近十年来,GDP尽管仍在保持增长,但仍难掩增速下滑的事实,GDP一路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6.3%。从2015年开始,经济增长即进入“6时代”,告别了高速增长,步入平稳增长通道,经济增速的L型走势是期望通过减速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获得未来更高质量的增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整体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阶段性新特征。整体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各行各业均是一个严峻挑战。这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倒逼企业苦练内功,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9年上半年中国GDP约为6.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3%。而美国2019年上半年GDP总量达到1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19年上半年美国GDP约为中国的1.6倍,与2018年基本持平,中美经济总量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大

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滑的态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最近2年有所回暖,但整体和第一产业一样,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扩大。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截止到2018年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473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同比增长7.6%。过去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较为低端,第三产业占比比较低,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与优化作用明显。但第三产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产业结构变动,可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正向作用。经济结构升级是汽车产业增长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人口总量增速持续放缓

2010-2013年中国人口总量一直以低于0.5%的增速保持低速增长,自2014年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速略有提升。到2018年,人口增速降至0.38%,为近10年来最低。新增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人口结构无法维持稳定的平衡,加剧人口的老龄化,也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减少。

交通设施建设紧跟时代步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发展公路交通是将各个城市之间联系起来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缩短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还可以提高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中国公路里程从2010年的400.8万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484.7万公里,8年间增长20.9%,年复合增长率为2.4%。道路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在修建和改建公路期间,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还可带动劳务用工、饮食服务、工程建材、商贸运输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增加沿线居民收入。公路建成后,还可以带动车流、客流的增加,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快速,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增长能源迎来爆发式

201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780辆,至2013年为止一直保持较小的市场规模。自2013年9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出台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春天。中央、地方两级政府财政补贴极大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13-2015年,中央财政共拨付补贴、奖励资金284.44亿元。其中,2013-2014年,实际发放购置补助资金101.9亿元,14个省市获得中央财政充电设施建设奖励7.7亿元。2015年,预拨购置补助资金175亿元。地方财政在2013-2015年拨付补助资金合计200多亿元。在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3万辆,同比实现3倍增长,到2016年更是达到了24.9万辆的销售规模,三年间销量翻了45倍。到了2018年,销量突破了百万辆。另外,除补贴资金撬动外,地方政府的配套鼓励政策对市场的推动效果同样显著。比如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单独配置,以及上海的“免费”新能源汽车牌照政策,极大调动了消费者购买积极性。

二、

用户需求透明化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了很多产业的互联网化、电商化改造。汽车行业也在变革之列,汽车电商也对汽车购买的流程及购买方式进行了重构。对于传统购车方式与新的服务模式,用户究竟如何抉择?根据调研数据,6成以上的用户倾向于传统的购车方式,有近4成的用户倾向于线上购车方式,这说明用户对新购车方式并不排斥,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度。但由于汽车产品及验车的复杂性,用户对于线上车辆预定与交付均存在一定顾虑,导致其对于新的购车方式倾向性与传统购车方式相比仍有差距。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对于新购车方式的接受度可以看出,相对来说,用户群体越年轻,对新购车方式的接受度越高。

汽车金融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条中重要的利润单元。根据调研数据,3成已购车用户在购车时使用了金融贷款,而用户未来购车对于金融服务的接受度为74.4%。基于调研数据的汽车金融渗透率为30%左右,远远低于用户对于金融服务70%以上的接受度。一方面说明,相对于用户的接受度,汽车金融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各汽车金融服务商,还需优化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以便进一步提高金融渗透率。

如今汽车产品日趋成熟,但消费者服务却舆论危机频现,显然目前的买车用车服务水平已滞后于市场发展水平与用户的需求。我们针对用户买车与用车服务中的进店前、选车时、选车后及售后服务这4个模块及其中的13个环节进行服务信任度及满意度调研。整体而言,用户对于厂商与经销商的服务信任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交车质量、后续保障、进店接待是用户信任度最高的服务环节,而用户对于报价方案、金融方案的信任度较低,需要着力去提升这些环节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透明度。

三、

品牌美誉度提升

按国别划分来看,中国品牌、德系品牌、日系品牌是消费者接受度居于前三甲的品牌系别。单从体量看,中国品牌是乘用车市场上最大的卖家,市场占有率接近40%,但在品牌背书能力强大的德系、日系车的围堵中,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近十年间一直没有超过一半。尤其2018年以来的车市低迷中,中国品牌“受伤”最深。外国品牌在紧凑型和小型车领域不断加推产品,并通过市场渠道和产品价格的下探,对中国品牌的市场空间形成合围挤压。

国别品牌的竞争格局

衡量汽车品牌接受度最真实的终端指标就是市场销量。当前,在销售市场上,从品牌的国别看,中国品牌、德系品牌、日系品牌是消费者接受度居于前三甲的品牌系别。单从体量看,中国品牌还是乘用车市场上最大的卖家,市场占有率接近40%,但在品牌背书能力强大的德系、日系车的围堵中,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近十年间一直没有超过一半。

2015年之前,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不到40%,2016年到2018年,市场份额跃升到略高于40%。2019年第二季度起,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再次跌破4成,最低月份只有35%多一点,基本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

品牌等级的竞争格局

从品牌的溢价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汽车划分为豪华品牌和普通品牌。在整体向下的车市中,品牌溢价能力最高的豪华品牌却走出了逆市向上的行情——从2017年以来,豪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呈直线走高的趋势,2017年初豪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6.96%,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11%。

而主流外国品牌和中国品牌因为在车型级别和消费群体上有重合,因此在市场上是正面交锋的竞争,市场占有呈此消彼长的竞争局面,总体来看,外国品牌在国内乘用车消费市场上还是占有非常明显的市场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没有在短期内减弱的趋向。

测算2017年-2019年6月的市场销量,奥迪、奔驰、宝马是国内豪华品牌市场上的三甲,三者合计销量占到同期豪华车市场的77%。合资品牌终端消费市场前三甲品牌是大众、本田和丰田,中国品牌的三甲品牌是吉利汽车、宝骏和五菱汽车。

品牌美誉度的演变趋势

(1)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美誉度中吉利、领克、广汽传祺、哈弗、长安和比亚迪等品牌广受好评,且多数品牌美誉度指数呈正向走势。

(2)合资品牌

合资品牌中,丰田、大众、本田、日产、马自达,美誉度指数排名靠前,日系领衔的态势,同步反馈出日系车在造型设计、舒适性、稳定性、节能水平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口碑,近年来通过价格下探进一步提高性价比,获得了国内主流消费群体包括首次购车的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

(3)豪华品牌

豪华品牌中,宝马美誉度趋势上扬,奔驰、雷克萨斯、奥迪、保时捷和凯迪拉克表现优越。

四、

优化布局提升产品力

用户车型级别偏好

预购人群对于车型级别的偏好对于汽车市场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汽车之家调研用户中的预购人群,超过5成的用户对SUV车型的偏好性最强,高于选择轿车的用户3成半的占比;其次受用户青睐的为三厢轿车,用户占比近3成;选择MPV的用户占比在10%以上,选择两厢轿车、跑车的用户占比均不足10%。SUV空间大、动力足、外观更加张扬,符合现在人的群体特征与购车需求,面对当前国内的实际用车环境,SUV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购车选择,在消费者的青睐下,SUV曾一路高歌猛进,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但在2018年以来,汽车市场的低迷让SUV车型放慢了增长脚步,在狭义乘用车中的市场份额也呈现了回调的趋势,至今未能撼动轿车的市场地位。用户的选择倾向与市场的现状呈现了背离的趋势,这说明SUV的增长潜在动力依然强劲,如能进一步提升产品力,优化产品布局和营销策略,SUV将以更强劲的实力与轿车一较高下。

用户能源类型偏好

用户对产品的诉求

未来5年后汽车应该什么样?这一问题既是车企想要深入挖掘分析的议题,也是汽车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调研显示,质量更可靠、更经济、更安全依然是用户中长期内对产品最主要的诉求。

五、

创新服务模式便捷性

新服务接受度

结语:

车市下行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浪潮来袭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使得汽车产业正面临深刻变革,产业格局正面临重新洗牌。新消费群体的崛起下,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价值认知与消费行为与理念不断升级,不管是供应端、生产端、渠道端,还是服务端都将经历全面的技术升级和格局重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的理解与挖掘,对于汽车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及汽车品牌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至关重要。希望生产端、渠道端各类企业都能紧跟消费需求变化的节奏,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角逐中获取竞争优势。

THE END
1.顶岗实习报告(通用12篇)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工作,我发觉品牌的知名度对服装销售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段时间我们的销售额不错,但和其它同类的大品牌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世纪恒生的服装因其质量好,信誉高,同类服装中价格廉价,因而受到广阔基层顾客的青睐,但我认为在店里的销售状况并不行观,顾客在专卖店购买衣服主要靠自己对品牌的认知程https://www.unjs.com/fanwenku/95896.html
2.已经成了,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中高端的品牌认知,没有那么容易倒理想汽车去年收入已经超过吉利,与长城差不多。这个品牌已经成了,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中高端的品牌认知,没有那么容易倒下,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个竞争对手理想就不行了。 另外,很奇怪的是几乎每次一个行业发生技术变革都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但是人们每次都认为旧的巨头会灭掉新势力。哪怕见证过那么多次了,轮https://xueqiu.com/4844066536/279419818
3.QuestMobile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全网用户稳定增长Ⅴ. 【认知&购买阶段】越来越多用户喜欢使用汽车垂直资讯加强对车的认知;因“低碳出行”理念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占据用户心智,比亚迪、埃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更受用户青睐 Ⅵ. 【使用阶段】80后为新能源汽车主要用户群体;相较全网用户,男性、已婚群体更偏好特斯拉、埃安和理想汽车品牌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31101/112023_1431790.html
4.头条文章1.负责撰写优质品牌营销,互联网广告等文章。文笔优秀,对营销、品牌,互联网广告等的专业报道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独到见解。 2.围绕内容营销、数字零售、虛拟营销、广告效果诊断与衡量、营销数据安全、广告投放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视频号新商机、微信小游戏等,自选角度并进行撰写观点文章。(如果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经历,勿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980060632514844
5.汽车行业营销策略全方位指导2. 品牌定位与独特卖点构建 2.1 品牌定位的核心理念 品牌定位是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目标市场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品牌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差异化特点。正确的品牌定位可以吸引到理想的目标客户,创建品牌认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369848/article/details/14238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