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本科层次具有行业特色的教学型大学,根据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办学历史,分析办学现状和未来发展,逐步形成并明确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指引,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服务面向
学校主动与西部地区对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优势,站在全局高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轨道交通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二)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学校设有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电信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信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11个教学单位,共开设有43个本科专业,其中智慧交通专业202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于2023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艺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工学专业围绕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形成四大专业群,特色鲜明。
表1-1兰州博文科技学院专业设置情况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类
修业年限
申请年份
招生年份
所在学院
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四年
2004
2005
电信工程学院
2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类
3
080703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类
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06
5
080903
网络工程
6
080801
自动化
自动化类
2010
2011
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014
2015
8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2018
2019
9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10
120103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管理学院
11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土木类
12
081201
测绘工程
测绘类
2007
2008
13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类
14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012
15
082802
城乡规划
建筑类
五年
16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地理科学类
2013
17
120105
工程造价
18
082801
建筑学
2020
19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类
机电工程学院
2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动力类
2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2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类
2009
23
080201
机械工程
24
080207
车辆工程
25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6
081802
交通工程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学院
27
081801
交通运输
28
081806T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29
120602
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2021
30
081811T
智慧交通
2022
2023
31
120203K
会计学
工商管理类
经信管理学院
32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3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34
12080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类
35
120204
财务管理
36
020304
投资学
金融学类
37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8
081001
土木工程
2002
2003
土木工程学院
39
081006T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40
050201
英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学院
41
120902
酒店管理
旅游管理类
2016
2017
42
050303
新闻传播学类
艺术设计学院
43
130507
工艺美术
艺术学
设计学类
(三)学生规模
2022-2023学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4238名,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10466名,占在校生数的73.51%,专升本学生共3772名,占在校生数的26.49%。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22年我校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均衡,呈现良好态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考试招生主管部门招生录取文件精神,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招生录取“阳光工程”,主动接受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规范、有序、高效完成。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3696人,招生专业42个,24省份本科招生录取计划完成率均达到100%。
近年来,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逐年提高,得到考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省外本科录取线持续走高,辽宁本科物理类录取线高于省控线60分,历史类录取线高于省控线46分,陕西本科文、理科录取线高于省控线30分以上,黑龙江本科理科录取线高于省控线32分,山东本科批录取线高于省控线21分,湖南本科物理类录取线高于省控线15分,海南本科二批理工类录取线高于省控线40,吉林本科二批理科录取线高于省控线18分,河南本科二批理科录取线高于省控线18分,重庆本科二批物理类录取线高于省控线27分,四川本科二批理科录取线高于省控线38分。
表1-2兰州博文科技学院2022年普通本科录取标准一览表
省份
批次
科类
计划数
最低分
最高分
控线
备注
天津
本科B
综合改革
429
463
河北
二批
物理类
448
457
430
历史类
455
475
443
山西
理工类
53
378
408
417
内蒙古
326
364
323
辽宁
本科批
450
404
422
436
362
吉林
345
371
327
黑龙江
340
365
308
江苏
普通科
474
471
文理科
442
472
浙江
503
544
497
安徽
432
452
435
山东
本科
458
468
437
河南
文史类
445
68
423
464
405
湖北
420
441
409
湖南
414
重庆
415
451
四川
467
466
426
云南
49
424
461
贵州
384
360
陕西
400
374
396
344
甘肃
988
425
1972
325
艺术二批
艺术类
190.68
195.26
二批三校生
工业
501
499
土木
504
500
信息
533
青海
389
宁夏
367
350
新疆
335
334
44
292
329
290
海南
511
51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强化立德树人,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做好教师发展与服务工作,形成了一支数量满足需要,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全校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64人,副高(含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308人,占全院教学人员的40.3%,硕士以上学历431人,占全校教学人员的56.4%。师资队伍较为合理、稳定,整体素质较高。
表2-1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类别
教师数量
总计
764
双师型
64
具有行业背景
其中:具有工程背景
职称
教授
77
副教授
231
讲师
224
助教
221
无职称
学位
博士
硕士
学士
333
无学位
0
表2-2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分专业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专业
代码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合计
教授/正高级工程师(人)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人)
讲师/工程师(人)
助教/初级(人)
无职称(人)
博士(人)
硕士(人)
学士(人)
58
52
76
马克思主义学院
45
体育教学部
46
数理学院
(二)生师比
1.全校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764人,生师比为25:1。
2.各专业生师比:
表2-3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各专业生师比一览表
学生人数
教师数
师生比
1459
25:1
54
27:1
94
24:1
219
89
22:1
289
169
276
1327
26:1
309
307
1235
253
980
75
200
112
260
239
736
59
19:1
259
361
514
1921
636
249
138
23:1
171
897
255
248
751
164
107
21:1
63
17:1
注:该表格中的教师数不包含马克思主义学院、数理学院、体育教学部专任教师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22-2023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共764人,其中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702人。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人员中,正高级职称77人,副高级职称231人。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学院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高职称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主讲本科课程(不含讲座)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55.84%。2022-2023学年,学校开课总门数为907门,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5.73%。
表2-4各专业教授授课比例一览表
主讲本科课程(不含讲座)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00.00%
3.8%
8.0%
7.4%
4.1%
3.5%
8.3%
0.00%
3.63%
12.69%
15.78%
3.03%
5.12%
2.94%
42.86%
10.34%
3.70%
23.80%
9.09%
1.00%
16.60%
20.00%
13.00%
20.67%
16.98%
11.86%
19.23%
5.45%
7.84%
20.30%
3.30%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学校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本着厉行节约、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培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的统计口径,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259.96万元,生均3694.3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86.98万元,生均61.09元;本科实验经费27.22万元,生均19.11元,本科实习经费10.00万元,生均7.02元。
(五)教学基本条件
2022-2023学年,学校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不断建设,学校体育场所与设施已臻完善,现在已建成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室外运动场所,综合性体育馆内有篮球场、健美操房、乒乓球室、台球室等室内运动场所,并配备各类健身器材百余件。
1.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共286128.78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7822.97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09平方米,实验室面积为44751.47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3.14平方米。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420.51万元,生均3170元;本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0万元。
3.图书
经过多年不断地购进图书,我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达到87.1万册,生均61册;图书馆电子图书56.3万册,电子期刊1.49万余种。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是一个技术先进、覆盖面宽、管理手段完善、网络资源丰富的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智能化校园网。目前校园网出口总带宽为4000M,并已连通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信息点总数达5000多个,拥有各类服务器近20台,为校园网用户提供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电子图书、教务教学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发布、视频点播、安防监控等多种网络服务。学校可为师生提供如WWW、DHCP及办公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服务。
校内采用每个大楼水平非屏蔽超五类双绞线和垂直光纤以及楼宇间主干光纤连接到中心机房的综合布线规划。提供光电转换器来实现每个分部楼层的数据转换,为每个楼层提供1000Mbps全交换连接;同时,通过网络交换机实现各个楼宇到中心机房的数据连接,为主干连接提供1000Mbps的全交换连接。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努力构建校园网络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全面提升校园网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着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质量监控等重要方面,按照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求,努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培育工作。学校积极申办交通、能源、人工智能等特色领域的专业,2023年3月成功获批智慧交通专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工科专业围绕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形成四大专业群,努力承担起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二)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在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个根本,坚持以改革促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学校已完成各专业课程建设的达标工作,即全校课程均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半数以上课程达到优质课程标准,部分课程积极申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我校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学校通过实施“重点学科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项目、优秀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案讲稿评选活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优秀创新教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对课程质量进行监控。
(三)教材建设
本学年全校进行多轮教材排查工作,停用或者更换了不符合规定的包括外文教材在内的所有教材,目前所有教材均为马工程教材或省部级规划教材。
(四)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构成,四大课程模块中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实践环节,要求理工类实践课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3,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详见表3-1:
表3-1应用技术类型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模块
占模块学时比(%)
占总学时比(%)
理论
实践
必修
选修
课内
课外
综合素质课程
70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职业课程
2022-2023学年,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总门数为907门,其中,必修课占87.00%,选修课占13.00%;学校在2022-2023学年通过网络平台开课12门,开展在线教学任课教师39人,参加在线学习学生25600余人次,覆盖全校42个专业。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占比情况见表3-2。
表3-2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占比情况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4.94%
4.82%
33.53%
8.24%
35.37%
4.88%
32.35%
8.82%
34.76%
34.16%
5.59%
35.26%
5.13%
34.38%
7.50%
34.55%
4.85%
31.08%
5.56%
37.27%
6.04%
41.84%
5.15%
31.34%
6.12%
30.23%
5.41%
29.90%
6.60%
30.90%
5.52%
37.98%
5.97%
31.98%
5.81%
30.29%
5.71%
31.03%
5.75%
30.46%
6.98%
32.56%
5.32%
31.90%
6.64%
31.80%
5.33%
30.00%
8.00%
31.70%
6.00%
43.09%
10.50%
50.29%
16.18%
32.07%
19.34%
27.49%
15.18%
32.21%
10.78%
33.84%
10.59%
31.73%
10.84%
32.00%
10.71%
35.14%
10.19%
34.80%
10.91%
38.60%
5.00%
31.30%
6.90%
31.01%
5.40%
30.40%
16.50%
(五)课堂教学规模
1.通识、素质类课程
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课堂人数上限为13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人数上限不超过130人。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课堂人数上限为120人。
3.专业课
专业课课堂人数上限不超过65人。
4.实验类课程
实验类课程课堂人数上限不超过120人。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当中,实验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量近1/3。
学校6个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中工学专业占29个,占总数的67.44%,实验课开设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实验课开设的数量将无疑决定着学校培养学生的合格程度,在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当中,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量将近1/3,学校通过自建的校内41个实验室和在校外建立共享的百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及时联系安排实践课程,确保了实验课100%的开出率,从而保证了实践课的质量。
(七)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为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严格执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等指导意见和规范文件,明确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程序,确立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2022-2023学年,我校引进了维普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同时向各学院下发了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册,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与监督。
2022-2023学年全校约350名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论文工作,平均每位教师指导10.5名学生。全校共进行两次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对于不符合复制率要求的论文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修改。2023年6月,我校3673名本科毕业生中3625名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率为98.69%,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继续开展了校级公开答辩,通过校级公开答辩切实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从而实现以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启发、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不同的就业取向,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本学年继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力争使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机能三个层面都有所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对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强化实践、个性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目标具体、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科学、课程安排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注意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吸收企业行业、用人单位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有效机制,注意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驾驭能力,明晰专业建设思路,促使培养目标贴近社会需求实际、课程体系更加合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贴近培养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组织了各类教师技能大赛。在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加强了对专业领域的现状、趋势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对课程结构不断优化,努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土木工程
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土木工程(重点铁道工程方向)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咨询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开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铁路选线、路基工程、轨道工程、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铁道工程施工、交通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该专业目前建有工程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以及专业计算机房(装有CAD、纵横、BIM等软件),与兰州西机务段、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建材设计研究院、福建建中等26家企业和用人单位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地方装备制造业及轨道交通业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具有工科基础理论知识人才,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学科。该专业开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该专业目前建有机零机原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拥有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等数个实习实训基地。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交通运输
表4-1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统计表
基地名称
建立
面向校内专业
接纳学生人数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不限定专业
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
88
北京海蓝威视科技有限公司
434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000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北京局集团公司唐山电务段
50
北京千锋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95
北京睿视新界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飞行控制有限公司机加二分厂
福建晨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中工程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春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80
甘肃大安建设有限公司
60
甘肃地质博物馆
甘肃瀚弘建业工程有限公司
100
甘肃弘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甘肃华云时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华政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京邦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经纬建设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绿诺园艺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农链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奇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容和矿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300
甘肃榕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146
甘肃润泽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分院
甘肃省物产集团河口物流园有限公司
600
甘肃顺和成装饰有限公司
甘肃丝绸陆桥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益埃毕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338
甘肃优尼克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裕兴建筑实业有限公司
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教育中心
甘肃正邦力生会计师事务所
甘肃智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中科常源教育科技集团
甘肃中远恒道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66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6
轨道列车运行与控制实验室
208
汇通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47
会宁县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
48
江苏芯长征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凯悦酒店
兰州艾科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1
兰州车务段职工教育科
兰州大成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
兰州二建集团建友工程有限公司
120
55
兰州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57
兰州恒通精密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78
兰州华信智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科技园
61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2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兰州金远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86
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西机务段
65
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
66
兰州瑞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67
兰州赛思博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800
兰州商业会计学校
69
兰州盛达采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盛通石油机械精密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71
兰州市博物馆
72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73
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4
兰州天宝励拓科技有限公司
兰州铁路局兰西车辆段
兰州铁路局兰州北车站技术教育科
兰州铁路局兰州车务段教育科
兰州通用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90
79
兰州万里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万里精密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81
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有限公司
82
兰州战役纪念馆
83
兰州振翔印刷传媒有限公司
700
84
兰州中铁水务有限公司
85
陇西华盛集团古莱坞旅游度假文化责任有限公司
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87
人本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
武汉华中科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榆中县社会福利院
91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口南车站
92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颖川堡车站
93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256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349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多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甘肃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工作要求,始终把人才培养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着重建立并规范一系列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活动在正常的秩序中有效地进行。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教学的意识普遍提高。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
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效调动各部门主动服务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育人质量,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教育教学理念、产学研合作育人、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规划、本科教学工程等事宜;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本科教学评估评建工作;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规定及文件;教学奖惩事宜;教风学风建设。
为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自建校以来分别制定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细则》、《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师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实施细则》、《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学业警示实施办法》、《兰州博文科技学院重修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管理实践,学校逐步完善、构建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五个子系统组成: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五个子系统形成一个闭环式的教学管理系统。五个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过程中,形成了既有激励功能、又有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其中,目标系统是总纲,是教学监控的方向;质量标准系统是质量监控的依据;保障系统决定谁来监控和怎样监控;信息采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是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是把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中各子系统都串联起来,一方面促使保障系统和质量标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促使目标系统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完善由督导处监督、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组织机构,充实管理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常规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科学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明确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容、指标与要素,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学校坚持实施日常教学及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开学初重点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进度计划编制质量以及审核程序等进行监测与调控,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等。学期中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期末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命题、评卷和试卷分析质量等。教学检查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
学校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建设,注重发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引导作用,基本建立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规范,形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反馈制度。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注重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报告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坚持每学年开展两次学生网上评教活动,2022-2023学年,本科生14238人参与评教。
表6-12022-2023学年评教结果统计表
分数段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优(90及以上)
30.27%
29.13%
良(80-90)
62.73%
65.47%
中(60-80)
7.00%
差(60以下)
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基本满意。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2022-2023学年,学校共有3673名本科毕业生,3652名毕业生顺利毕业,毕业率99.43%,3625人被授予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8.69%。
表6-22022届毕业生情况一览表
毕业人数
授予学位人数
毕业率
授予学位率
237
98.15%
94.44%
110
282
274
97.87%
97.16%
97.73%
95.45%
141
137
134
95.04%
205
201
98.05%
97.10%
94.74%
97.59%
95.18%
227
226
99.56%
97.67%
96
96.00%
106
99.07%
234
233
99.57%
98.81%
97.56%
318
317
99.69%
99.14%
185
3673
3652
3625
99.43%
98.69%
(三)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就业基本情况
我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3673人,本省毕业生3362人,外省毕业生311人,男生1976人,女生1386人。分布在文、理、经、管、艺等多个学科门类,8个学院,38个专业。截止2023年8月31日,我校2023届毕业生初次签约2511人,其中国有企业1068人,其他企业1336人,考公79人,考研17人,入伍11人,初次就业落实率为68.36%。
表6-32023届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院系
签约人数
就业率
68.42%
77.11%
90.32%
182
80.18%
71.43%
83.72%
348
80.93%
82.22%
82.23%
512
421
77.00%
79.44%
207
162
78.26%
68.00%
70.00%
69.09%
58.57%
116
62.70%
157
61.57%
144
61.54%
63.10%
73.17%
57.23%
50.00%
50.79%
760
59.34%
173
73.00%
74.07%
70.91%
155
54.96%
53.85%
61.36%
60.47%
63.27%
89.83%
917
604
65.87%
70.97%
75.00%
63.83%
117
57.07%
73.33%
60.87%
537
330
61.45%
2511
68.36%
2.就业质量情况
我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紧抓就业质量,努力为毕业生多渠道、多方位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与合作,积极开拓各大国企央企等行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我校毕业生近几年签约铁路、城市轨道、公路、机械、电力和新能源等行业为主。其中包括各大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呼和浩特铁路局等)、中国铁建、中国水利水电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铁隧道集团、国家电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路桥集团、大唐新能源以及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等一大批国家企事业单位。同时新拓展各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京东方、天水华天、甘肃建投、八冶集团、甘肃省机械化建设集团、天水铁路电缆等省内外优质企业。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合计签约国企单位及大型上市公司的毕业生近70%。
2023届毕业生组织线上宣讲会851场,线下宣讲会91场次,累计通知和传达就业信息5600余条,提供岗位需求数超过29209个,线上线下就业信息供给充足。同时,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兰州博文科技学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卷)》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37.54%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非常满意,60.06%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满意,1.97%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基本满意,0.43%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不满意。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较为认可,在总体的满意度、稳定性、专业对口方面都有较高评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我校毕业生较为薄弱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竞争意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基于年龄因素的关系,在职业素质与职业胜任素质方面还要加强提升。在我校所开设的专业当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理工科我校的优势专业,其他专业还需进一步提升。
图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职业素养调查如图2所示。
图2职业素养调查
专业素养调查如图3所示。
图3专业素养调查
学习与创新调查如图4所示。
图4学习与创新调查
个人特质调查如图5所示。
图5个人特质调查
人际能力调查如图6所示。
图6人际能力调查
工作绩效调查如图7所示。
图7工作绩效调查
(五)体质测试达标率
2022-2023学年,我校认真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数据发布,我校本科生参加体质测试的有13831人,其中11899人达标,占86.00%。
表6-4各专业体质测试达标率
体质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82.90%
615
546
88.80%
104
86.70%
304
252
170
159
93.50%
166
84.90%
103
88.30%
1081
907
83.90%
176
84.60%
193
81.40%
79.70%
380
85.80%
490
84.70%
140
123
87.90%
154
90.60%
564
491
87.10%
128
87.70%
1578
1435
90.90%
83.30%
143
82.70%
880
733
949
789
83.10%
94.50%
83.70%
218
186
85.30%
88.40%
530
479
90.40%
199
174
87.30%
190
172
90.50%
217
187
86.20%
131
89.70%
1363
1113
81.70%
75.20%
119
81.50%
94.00%
83.50%
635
90.70%
13831
11899
86.00%
七、特色发展
(一)人才培养能力方面
学校坚持以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导向,以教改项目为抓手,立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重内涵、求务实、广覆盖,推动开展系统化、纵深领域改革研究,深入推进专业建设与科研项目的融合与创新,以切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加快创办省级一流本科教育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本学年学校3个教改项目获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个项目获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个项目获批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1个项目获批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二)校企、校校合作方面
校企合作事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学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能够形成校企合一、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国家、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本学年学校与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京东物流等多家企业及单位进行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实现校企共同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进行合作,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2-2023学年,学校根据教学工作中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
1.存在问题
学校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作用仍不够明显,还需进一步加强投入建设。
2.解决措施及建议
进一步加强学校录播教室、智慧教室建设,促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教学专题培训,增强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意识。学校将分期制定改造方案,根据教室使用情况及教学要求将部分教室打造为智慧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本着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且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本学年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我校师资水平,但是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数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制度。
(三)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质量保障机制需要持续优化;教学过程监测与反馈、教学运行状态评估机制需要持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监控有待加强;对质量数据的挖掘、大数据分析应用不足。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闭环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和夯实“闭环”的范围和壁垒,使闭环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为基础和保障,以学院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为动力,加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推动质量文化建设;进行精准化评教数据反馈,增加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做到评教结果精准反馈、论文抽检精准反馈、学院专业评估精准反馈等,建立各项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附表:兰州博文科技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
附表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