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介绍几个消失的美国汽车品牌,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们,但是他们对美式汽车的影响还是挺深的。
oldsmobile有奥兹摩比,傲世无比等译名,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陌生,毕竟咱这从来没卖过这个牌子。
不过作为拥有无数个汽车业界第一的品牌,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第一个生产线,第一个自动变速箱,第一个弧形玻璃,第一个涡轮增压等等。你们顺便可以感叹一下google的机翻已经这么智能了。
1897年RansomEliOlds在密歇根州创立了OldsMotorVehicleCo.,同年道奇兄弟赢得了为Olds制造变速箱的合同(就是道奇汽车的那个道奇)。1899年Olds的汽车制造厂和他的另一家公司汽油机制造厂合并为了olds汽车公司,并迁往了汽车之都底特律。但是不幸的是1901年因为工人失误工厂失火,所有的原型车除了curveddash都被烧毁,于是olds又回到了老家密歇根量产curveddash。
1903年和1904年,olds都是美国卖得最好的燃油汽车,curveddash(上一篇我们说过他)还是世界第一台生产线生产的量产汽车,福特经常宣称他们是首创生产线,然而福特实际上首创的是流动生产线,也就是“流水线”。
1904年Olds大佬因为争执离开了自己的公司创立了ROE公司转行研究卡车。事实上oldsmobile品牌在当时的正式名称是oldsautomobile,但是因为1905年的流行文化(歌曲InMyMerryOldsmobile)这歌比较难听,我就不贴了
经此宣传,大家普遍接受了oldsmobile这个品牌名字。1907年curveddash停产,1908年Oldsmobile被通用汽车收购。
被通用收购后Oldsmobile作为通用的高端品牌,频繁参加于各种赛车比赛,最著名的应该是这张由WilliamHardnerFoster画的settingthepace,与火车竞速的场面。
20年代的Oldsmobile有点类似雷克萨斯和丰田之间的定位关系,主打高端定制市场,各种豪华内装,选配(那时的选配主要是时速表,油表之类的现在看起来标配的东西),其中Oldsmobilesixmodel30还和别克共享平台,开创了别克b平台的使用。这个b平台甚至从26年用到了94年。
30年代Oldsmobile主要退出了ast技术,一个半自动的4档变速箱,我在之前变速箱技术一集里介绍过。这是世界上首个不需要踩离合的变速箱,脚下的踏板用于切换高低档,而高档和低档又各有2个可以直接挂的档位。
40年代时oldsmobile推出了hydramatic自动变速箱,这是世界首台自动变速箱,同样之前我们也讲过,这是一个液力耦合器的变速箱。1942-1945年间因为ww2的关系oldsmobile停产了3年后恢复生产,此阶段Oldsmobile开始使用自己的2位数车辆命名规范,第一位用6789代表尺寸,第二位用6和8代表发动机气缸数。
49年Oldsmobile推出了自己的战后首台OHVV8发动机,命名为rocket,同时logo也该为了火箭发动机的意象,车身设计也受logo影响。得益于顶置气门结构比当时传统直8大得多的功率,Oldsmobile延续了自己高端性能车的形象定位。不过通用旗下的汽车品牌比如凯迪拉克,别克等都是自己生产自己的发动机,这也为后来的事埋下了一个严重隐患。
就这样Oldsmobile一直顺风顺水的生产到1957年,一直是这种圆滚滚的造型。
同年,克莱斯勒及其旗下的品牌开始启用设计大师VirgilExner的Forwarding设计,这种向前俯冲式的车头,配合高耸的尾鳍成为一代经典,甚至在现在一些车型上还能看出这种设计的影子。
然后Oldsmobile就炸了,克莱斯勒的车也太好看了吧,但是重新设计来不及了,于是就出现了这一代重度镀铬装饰以及配上了高大尾鳍的车型。
59年以后的Oldsmobile在被从专业到不专业的所有人嘲笑之后痛定思痛,终于推出了自己全新设计的“线形”设计语言,机盖和车顶终于被削平,尾鳍也调整的不那么夸张了
1962年Oldsmobile带来了第一台涡轮增压汽车,坚持了一直以来Oldsmobile走技术路线的形象,事实上1960年oldsmobile还第一次在车上配置了自动调整亮度的大灯。
这台涡轮增压发动机还配备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注水系统,通过喷射水+乙醇混合物(可能是二锅头)降温。
1964年推出的星火,当时Oldsmobile最便宜的全尺寸轿车
VistaCruiser,1964年推出的配有全景天窗的车型。
1966年第一台美国前驱车龙卷风
在此事件之后以及正确的舆论引导下,Oldsmobile的销量节节攀升,到1985年甚至年销量超过百万,力压庞蒂亚克和普利茅斯(这俩倒霉蛋后面再说)成为仅次于福特和雪佛兰的美国第三大品牌。
然而好景不长,我们知道70年代以后日系廉价车行一直在打压美国本土市场,而随着90年代雷克萨斯英菲尼迪和讴歌来到美国市场,高端车型也开始受到日本车的冲击。通用把Oldsmobile重新定位为对抗进口豪华车的形象,比如全新设计语言的奥罗拉。
奈何通用在“美式风格”和“大排量"上耕耘过久,市场反响惨淡,Oldsmobile逐渐变为通用的新技术试验田,比如这个防皇冠的crt多功能显示器。
所有车型最后生产的500辆都使用了黑樱桃色金属漆配色,并配有纪念徽章和证书,被称为final500系列。
我们从Oldsmobile的消失可以看到品牌独立性的重要性,光靠情怀是卖不了车的,再硬的牌子自己没点东西早晚要被市场玩死。
NashMotorsCompany-Nash-KelvinatorCorporation(1916-1957)
说起nash,要先提这个叫做jeffery的小品牌,jeffery从1902年开始生产一种叫做漫步者的小车。
1916年著名的CharlesW.Nash大佬,也就是当时通用的总裁不干了,收购了jeffery,并生产用自己名字命名的nash671型车
当年nash671就突破了1万辆的销量,并持续走高。
同样因为在一战期间jeffery的quad卡车在运兵能力上表现突出,也让nash赚到了很多钱。这车的技术现在看还是很先进的,四驱,轮边减速器,还有门式桥。
nash大佬一直很专注于汽车安全和一些舒适性设计,比如设计了天气眼通风系统。1938年nash退休时指定了Kelvinator公司的梅森接任自己的工作,成立了nashkelvinator公司,kelvinator主要生产*级高端冰箱,后来几经辗转倒手最后并入了伊莱克斯集团。得益于kelvinator在制冷系统方面的知识,nash成为了第一个配备冷热空调的汽车品牌。
的启发,比如利用风洞设计流线型车身。另外nash设计的空调系统终于进化成单单元的冷暖空调系统,和现代汽车空调无异。
下面我们再看看哈德森汽车(1909-1954)
哈德森汽车是由8名汽车行业者联合向当时哈德森百货的大老板借钱创建的,同时大老板也借给了他们自己的名字。组织者中的roychapin的儿子后来还成了amc的老板。
1916年哈德森首创了曲轴平衡轴这一设计,并将自己的直6发动机交给大陆汽车公司量产,同时双刹车的设计也是哈德森首创的。1920年左右哈德森开始主打essex这个廉价品牌,卖的不错,逐渐成为仅次于福特雪佛兰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厂。
二战前哈德森不断改进转向,悬挂技术,还开创了电子控制排档杆,有点像现在的按钮式换挡,不过仍然需要离合器。
二战中哈德森厂转产生产厄利孔机枪,造了30000多台。
战后,得益于精研发动机技术,哈德森包揽了51-54年的nascar冠军,不过因为和排在前面的汽车巨头竞争越来越困难,技术的优势无法转化为销量,哈德森的汽车销量开始有点不太行。
于是nash和哈德森继续宁了友好并购,两家于1954年组成了amc公司,并准备和当时的发动机,变速箱供应商packard进行并购,然而合并后的amc还在和packard谈判零件供应问题时,10月他们的老板梅森却心脏病去世了。他的继任者乔治罗姆尼在充分分析美国战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的形式后决定砍掉nash和哈德森两个品牌,主力开发紧凑型漫步者车型,并取得了成功,在和三巨头的对抗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于是刚才提到的小查平就上台了,他上台的三把火分别是把漫步者降价,降到跟甲壳虫打的区间,开发新的年轻人车型amx,跟野马打,同时出售KelvinatorAppliance就是那个做电冰箱的部门,获得现金流。这套组合拳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不过罪之而来的1970年查平做了一个比较上头的事,7000万收购了威利斯吉普。
70年代后期美国排放法案颁布,吉普庞大的油耗成为压垮amc的最后稻草,挣的那点钱不够研发新发动机的,无奈之下amc只能寻找外援,最终找到了雷诺集团,雷诺以1.5亿现金和5000万贷款换取了22%的股份。
当然既然控股了雷诺也要拿出点自己的东西,雷诺把自己的雷诺9号重新包装了一下,做成各个版本的车型投放到美国市场主打小型车,虽然一开始获赞良多,但是因为法国车的特点和经销网络的离心背德,车子的售后产生了大问题,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好转,小型车逐渐式微,民众开始转向大型车购买,这一短暂的车型于1985年停产。
再次陷入财政危机的amc还同时遭受着工厂工人斗争的打击,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法国东家雷诺也陷入了财政危机,amc这个无底洞的投入导致雷诺的法国工厂也受到了停产影响,当时雷诺的老板georgesbesse有三种选项,1amc破产止损,2继续砸钱,3,卖掉amc,当时克莱斯勒有兴趣,然而激进开拓美国市场的贝斯选择了继续砸钱,极端的行为导致了极端的结果,1986年11月贝斯在家门口被极端主义者射杀。看来雷诺的高层真是不好干,要么被打死要么被越狱,真是多才多艺。
贝斯的死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克莱斯勒有点不情不愿的接手了amc的烂摊子,并保留了吉普品牌。amc的另一项产业amgeneral,1982年被ltv收购,接了国防部的合同生产悍马得以没有破产,单民用版的hummer则被雪佛兰购买并生产,不过大型suv的技术却copy到了自家的tahoe和suburban上,hummer最终于2010年破产,标志着所有和amc有关的产业除了jeep之外全部消失。
其实amc是一个很有特色,或则和说很头铁的汽车公司,以一己之力和三巨头抗争了数十年,同时也是suv业务领域的开创者,从amc的失败我们可以学到,对于体量不大的公司来说,最好能够做一个专精领域,不要摊子铺的太广。
最后我们把者三个难兄难弟放在一起说。上文我们提到过Oldsmobile是通用旗下的一个品牌,但是olds是由一个独立的汽车公司演变过来,而这三个品牌,普利茅斯,庞蒂亚克,水星都不存在独立的前身工厂,都是他们的母公司创造出来的品牌,寿命也都差不多。
而这三个品牌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普利茅斯属于克莱斯勒集团,定位入门廉价市场,其上方分别是克莱斯勒,道奇,帝国。庞蒂亚克属于通用公司,在通用亲儿子的5个品牌里大致处于和别克差不太多的地位,位于凯迪拉克和Oldsmobile下方,比雪佛兰高。水星属于福特集团,用来弥补福特和林肯之间的市场,对标克莱斯勒,别克+Oldsmobile。
让我们先看看便宜的普利茅斯。普利茅斯事实上是克莱斯勒于1925年收购了一家叫做maxwell的汽车厂,并以他们的原型设计开发的一款廉价车。但是普利茅斯这个名字和maxwell没关系,和生产工厂没关系,原型车和普利茅斯的首款车型之间关系也不大,所以一般认为普利茅斯是一个生造品牌。
得益于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廉价质优著称的普利茅斯迅速变得销售火爆并远销欧洲,甚至成为了和福特雪佛兰平起平坐的三大美国汽车品牌之一。2战前夕甚至超过了雪佛兰。
随着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回暖,大型车和肌肉车逐渐统治了市场,普利茅斯也着重生产这类车型,并且通过与比如道奇挑战者等车型共享平台的方式降低成本。
70年代后期,受石油危机,美国排放法案,克莱斯勒集团财务问题的三重影响,普利茅斯重新回归入门功能性车辆市场。80年代期间普利茅斯推出的小型轿车和大旅行车之类的车型销量都还不错。其中旅行家车型还是首个搭载了杯架的车型,虽然没有abs,没有气囊,但是便宜且贴心的设计还是收到了美国普通民众的赞同。
最终1999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后宣布放弃普利茅斯这个品牌,旗下车型也划归到其他品牌名下,而基于徘徊者衍生的车型pt漫步者也还没来得及投放到普利茅斯名下,挂上了克莱斯勒的名字开始出售,为丑车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终2001年最后一辆普利茅斯neon下线,宣布着这个近百年,曾经年销近80万的品牌落幕。
庞蒂亚克作为通用的五大金刚之一,从30年代诞生到50年代都过的很平静,基本就是Oldsmobile车型的低配版本。
50年代末期庞蒂亚克的新经理,42岁的Semon“Bunkie”Knudsen为庞蒂亚克重塑了品牌形象,时髦甚至现在看来有些夸张的外形配合新v8发动机,价格区间甚至上探到凯迪拉克的位置,但是依然卖的不错。
70年代同样受石油危机和排放影响,大型肌肉车式微,庞蒂亚克被迫推出了一些中型轿车,并逐渐换代火鸟。
受80年代初期霹雳游侠的热播影响,火鸟3代销售火爆,庞蒂亚克重新回到畅销品牌之列。
帅就完了,kitt真是炫酷,那个孩子小时候不想要一个呢。
为了瞄准年轻富裕的用户市场,庞蒂亚克甚至还有紧凑型中置跑车和奔驰190等欧洲车型对抗。作为当时美国车型里唯一拿的出手的类似车型,卖的也还不错。
然而跑车市场不佳,欧洲日本车系竞争压力大,再加上08年次贷危机导致通用破产危机,最终庞蒂亚克还是被通用放弃了。当时通用手下的土星,萨博,庞蒂亚克,gmc,悍马都是被出售的对象,但是最终难舍卡车业务的通用还是留下了gmc。此后通用仅保留了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和gmc四个品牌。
水星这个品牌,是福特于1939年推出的一个折衷车型,因为当时福特的自有品牌太廉价,而林肯又是当时美国最贵的车型,急于和克莱斯勒,通用对抗中端市场的福特,推出了一款内饰外观拉皮车型,并挂上了水星的商标。
随后水星迅速调转研发方向,并于60年代获得了恢复,这期间水星开发了两款非常重要的车型,一个是带有隐藏式大灯的美洲狮。
另一款是水星侯爵,这款车型也一直延续到了水星产品的最后。
进入70年代,遭受石油危机和排放禁令打击,水星开始进入紧凑级市场诞生了capri系列车型。
montego车型是一个细分市场车型,针对全尺寸和中型之间的市场,广受好评甚至成为了亨利福特2世的日常用车。
80年代水星一直在对既有车型进行修修补补,对福特车型进行拉皮,在80年代末期福特获得马自达后,水星也干起了马自达换壳的买卖
因为福特产品线的上探和林肯产品线的下探,水星的定位愈发模糊,说豪华也不豪华,说运动也不运动,自己独有的平台也没有,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90年代后水星也涉足了suv领域,推出了登山家,销量也还不错,事实上水星产品末期改款的几个车型都挺好卖,比如蒙特哥,米兰,侯爵,但是水星模糊的市场定位依然不能解决品牌影响力低迷的问题。销量从2000年的35万逐渐降低到生命末期的不足10万。
最终水星的市场被林克和福特分了个干净,水星最终的求生之举是08年找来当红女星jillwagner宣传水星是女人开的车,结果这一恶劣的对立式营销反而让水星的定位更加尴尬,在经过次贷危机洗礼之后,福特最终痛定思痛砍掉了水星部门,仅保留福特和林肯两个品牌。
这三个品牌的失败有一些异曲同工,在日系德系双品牌策略打压下抬不起头来,也从侧面说明品牌太多不是什么好事,对大部分汽车企业来说,有两个品牌就够了。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即使这些不幸的事发生有外忧内患的因素,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文化符号,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后续我还会写一篇iconic的汽车总结,现在先让我们以一首老歌backyard结束对这些不幸消失的品牌的追忆吧(请配合歌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