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前三季度汽车销售量86.4万辆,同比增长7.69%,其中新能源汽车17.04万辆,占比达到20.14%,同比增长75.77%。
一、大起大落的业绩
不过,也就高兴了一年。到了2022年,缺电少芯的大环境下,虽然新能源汽车的营业收入提升至147亿元,单车售价提升至12.26万,同比上升53.6%,但销量却同比下滑了13.8%。
二、错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先机,杂乱的品牌定位
第一个,就是没有给予混动汽车市场足够的重视。
第二个,就是品牌战略太分散了,没有很好的规划。
哈弗猛龙:16.58-18.38万、对标宋PLUSDM-i;
魏牌高山:售价33.58-40.58万元,对标腾势D9;
坦克:越野SUV,坦克500Hi4-T价位33.5万,未来可能和方程豹豹5竞争,又和燃油车的普拉多有一定的竞争;
三、深厚的技术根基,后期直追的实力
在汽车行业,有着一条产业链的“微笑曲线”,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企业对于产业链价值的控制力。
如果单单是整车组装,附加值很低,利润空间很小。只有把握前端的研发和核心零部件,以及后端的营销售后、品牌运营,这个附加值才能不断增强。
因此,即便长城汽车失去新能源汽车的先机,品牌战略存在问题等等,但它依旧有着奋起直追的实力,有着比其余竞争对手更多的犯错机会。
1、研发实力
从研发投入看,除了比亚迪独一档以外,长城汽车在2020年之前,也和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的研发投入水平差不多,但之后就加大了研发投入。
到了2022年,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已经接近广汽和长安的两倍。
从研发团队规模来看,长城汽车也仅仅弱于比亚迪,但是却是广汽和长安的3倍左右。
而且,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也是超过另外三家企业,比亚迪是12.23%,长城汽车是27.3%,长安汽车是18.42%,广汽集团是18.1%。
不过有一点需要吐槽的,就是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例太高了,也仅仅比广汽集团低一点而已,远高过比亚迪和长安汽车。
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达到了60%多,而同期的比亚迪只有不到8%,长安汽车24%。我也不知道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高,是不是汽车行业共有的特性,但是企业之间的差距怎么那么大。这个对于利润的调节,有很大的影响。
比亚迪如果按长城汽车的这个资本化比例计算,可以增加110亿的税前利润,94亿左右的净利润。
而长城汽车如果按比亚迪的资本化比例计算,会减少67亿左右的税前利润,57亿左右的净利润。即便是按长安汽车的比例,那也是减少47亿的税前利润,40亿的净利润。
当然,这种可以隐藏利润,也可以隐藏费用的做法,只要没有审计出问题,就没办法说是问题。
2、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产业链的掌控,最主要的就是形成成本优势,完全可以在与对手竞争的过程中依靠成本优势取得胜利。
一方面,汽车是一个规模效应很明显的行业,像特斯拉的不断降价,比亚迪净利率的不断提升,理想的扭亏为盈,其基础就在于销售量的不断上升,带动单位成本和费用的大幅下降。
目前,从这个方面来看,长城汽车目前的销量并不足以达到规模效应,因此这方面长城汽车和头部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链非常长,零部件很多,整车厂商的毛利率普遍都不高,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可以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以比亚迪为例,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等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都可以自己生产,可以说差不多掌控了整个汽车产业链。因此,它可以在竞争最激烈的10-20万价位区域,拥有其余新能源车企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
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里面,动力电池的成本是最高的。目前新能源车企里面,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好像也就长城汽车拥有自己的动力电池。那就是2012年开始布局的蜂巢能源,一直到2018年开始独立。目前按装机量来计算,在国内市场可以排到第八位,而且这个排名还在持续上升。
由于电池成本的上升,现在很多车企也都开始布局动力电池,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包括安全性、续航、充电速度、各种环境的适用等等,不然宁德时代也不可能一家独大这么久。
而且,即便成功了,要受到市场认可,也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除了动力电池以外,长城汽车还有自己的混动技术、布局了芯片,按长城汽车自己的说法,要构建新能源的森林生态,未来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都要自己掌控。
以长城目前的研发实力,加上越来越高的研发投入,以及已经掌控的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我相信即便犯错,它也会拥有多次重来的机会,但那些大部分靠组装的新能源车企,就很难说了。而且,长城汽车也是国内未来最有可能能够和比亚迪在10-20万区间竞争的车企。
四、估值分析和盈利预测
长城汽车目前的销量可以按两大块来划分,一个是燃油车,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目前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比例大概是4:1。
预计未来燃油车的比例会逐步下降,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会上升,2023-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分别为205%、200%、180%,对应的销售量分别为27.06万辆、54.12万辆、97.42万辆。
2023-2025年燃油车销量的增速分别为-2%、-5%、-8%,对应的销售量分别为91.7万辆、87.11万辆、80.14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上升,单车均价也会提升,按2023-2025的单车均价分别为12.5万、14万、14.5万计算,对应的汽车营业收入分别为1484.5亿元、1977.2亿元、2574.6亿元。
另外零部件及模具销售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5%、25%、15%计算,则对应的营业收入为173亿、216.54亿、249.02亿。
则2023-2025年总营业收入为1657.5亿元、2193.74亿元、2823.62亿元。
大幅增长的费用和成本,基本上都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加上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很小,相信毛利率依旧不高。不过,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多零部件的掌控,长城汽车未来的净利率会有一定的提升。
按2023-2025的净利率分别为3.9%、4.2%、4.5%计算,则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64.64亿元、92.14亿元、127.06亿元。
折现率取7%,永续增长率取3%,则合理估值为2915.5亿,当前市值存在一定的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