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饰则是完全的家族风格,中控虽然没有使用RX-5上的竖屏,但尺寸在同级中也是绝对领先,内饰用仿金属拉丝的面板避免大面积塑料件的粗糙——这样的外观内饰,买菜、上班、接娃至少不会在面子上不会掉价。
动力部分我试驾的车型采用的是1.5L+CVT的配置,从参数上对于这台车的动力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过实际试驾的感受是超越我的预期的。
10~30km/h的低速段的调教就让我有些抱怨了。踩下油门踏板动力并没有马上出现,延迟过后动力的输出稍微有点窜,这种憋一口气再冲出去的动力在市区低速行驶的时候会让驾驶员有些难以把握。
30km/h以上的加速就顺畅了许多,由于本身动力并不是很优秀,所以调教上将动力压榨到踏板的前段,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作为,会让动力感受变的轻松许多。前50%的油门基本已经能释放这台车90%的动力,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超车提速轻踩踏板动力的提升就会达到要求。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不低的车身尺寸和不是那么强劲的1.5L动力会让你有些力不从心,那或许此时你需要考虑一下更高配置的增压动力版本。
CVT的平顺性表现没有太多问题,传动比改变时车辆没有出现明显的顿挫,在手动模式下切换档位,速比改变的速度在CVT中间已经属于优秀的范畴。高速巡航的发动机转速维持的较低,CVT速比宽泛的优势在此时就会体现出来,可以有一个相对经济和安静的巡航表现,所以高速段的表现是需要给这台小车点赞的。
家用车我一般不考量绝对制动能力,百公里制动的数值更多只是商家宣称的一些噱头,0.1G~0.5G的减速度才是最常用的部分。
荣威i5的初段制动有非常大的空行程,结合高度不低仰角也偏高的制动踏板,在轻制动时候,你需要抬起脚跟,然后经过一个较长的无制动力输出的过程,寻找到制动卡钳抱住制动盘的点,频繁操作时脚踝会有明显的酸痛感。
度过了初段的空行程之后,感受并没有好转,初段的制动力输出很平缓,好处就是你可以比较精确的控制你需要的制动力,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更为紧急的情况需要更迅速的制动响应时候,这个设定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中后段制动,制动力随踏板行程和踏板力的增加倒是一直很线性,没有明显的突变点,驾驶员依旧可以很好的掌握,不会突然抱死车辆触发ABS的工作。
整体制动过长的行程设定和过于平缓的制动力增长曲线是我对这台车制动较大的抱怨点。即使对于一台追求舒适性的家用车来说,这个设定也显得过于平缓,尤其在油门踏板较为灵敏的设定和这个制动完全不搭调。
转向是荣威车型一直表现较好的点,整体的风格吸取了很多大众调教的经验,虽然没有达到那种如丝般顺滑的体验,但是转向的力感和同价位的吉利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在i5上,转向力表现整体是很轻便的风格。泊车转向女司机也可以单手轻松完成,转向力随速度的建立也不明显。
之前的荣威车型,底盘都是我抱怨的部分。能明显感觉在底盘调试上也是参考大众的设定希望达到硬朗的感觉,但是或与由于底盘硬点布置或是调教功力的不足,更多表现的是硬而缺乏保护感。画虎成了猫,所以我并没有对这台车的底盘有什么期待,不过试驾下来这台车底盘调教的风格却意外的正义。
市区行驶时的车身控制很稳定,没有多余的摇晃和侧倾,这也是家用买菜车另一个我很重视的部分——很多车企为了追求底盘的柔和感,降低阻尼,导致车身摇晃,其实最终的乘坐感受并不好。荣威i5在冲击方面的处理能感觉到在向软的部分靠,但是最终的效果还不算优秀。路面接缝和井盖这样的常见小冲击,会有较明显的振动传递到驾驶员,传递的还是显得过于直接。类似减速带这样的大冲击时,悬架依旧没有很好的柔和感,不过好在底盘没有出现明显的松散。路面粗糙的高频振动传递中规中矩,在这个级别中不算突出。
整体的底盘舒适性我觉得给7分是绰绰有余,满足家用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再说几个我很喜欢的小设计。
这是一台纯家用取向的车,它很称职,足够对得起你花在上面的每一分钱,在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精打细算恰到好处可能就是最适宜市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