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是谁?除了易车网及蔚来汽车创始人、“出行教父”的身份,他和共享单车的最大联系就是,其想法直接孕育了现在的摩拜,其投资和人脉造就了共享单车的一个巨头。甚至坊间传言,李斌乃是摩拜单车实际控制者。而如今,这位“摩拜之父”却在公开场合痛批共享单车烧钱补贴大战,斥其为“万恶之源”,更直接言明“这不是个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难免不令外界浮想联翩:是摩拜融资的钱烧没了,还是战线拉得太长、太久,李斌开始萌生退意?又或者共享单车倒闭潮雪上加霜,摩拜开始触及规模扩张的天花板?
虽然这些都是猜测,但摩拜近期的状况有些不妙,却是不争的事实。至少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摩拜当前的处境相当尴尬。
高昂成本导致资金告紧,摩拜已到“生死关头”
共享单车也是如此,正如李斌所说,“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补贴那么多钱,到最后会变本加厉收回来”。摩拜以后会不会有这个“变本加厉”的机会,现在很难知道,但李斌的态度或许已经证实了一个问题,就是摩拜很可能丧失了之前过硬的底气。
据有些媒体报道,摩拜或许正在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现有公开数据显示,经典版摩拜单车车型更迭后成本降至2000元-3000元,轻骑版成本在800元左右。当前投入运营的车辆主要是这两款,如果以单车均价1000元计算,800万辆的投放量,其总购车成本在80亿元。
而目前摩拜除了尚未公开的,其可查融资金额为9.73亿美元,低于总成本。除非高通和富士康的战略投资高于其最高融资记录—6亿美元,不然单靠融资,资金可能正在接近极限,毕竟骑行费用所得的营收不可能支撑摩拜大规模扩张。
大股东腾讯或萌生退意,摩拜的利用价值还剩几何?
甚至往深了讲,如果摩拜的商业价值透支,那腾讯继续投资的意愿就会大大减弱,届时为了资本套现,摩拜剩下的价值可能就只有合并了。
腾讯可能不需要摩拜,那摩拜是否离得开腾讯?恐怕不能。
始终未找到商业模式,投资人已没有太多耐心
不得不说,摩拜在探索流量变现及各种新业务上显得颇为积极,也可以看出它正在试图构建更稳定的商业模式,而不只是靠融资烧钱和收取费用。不过即使是互联网思维催生的共享单车,本质上也难以摆脱商业空间有限的制约,尤其是相对成本较高的摩拜。
我们可以看一下摩拜近来尝试的新业务。动作比较大的是所谓的“反滴滴联盟”,9月份摩拜陆续宣布接入首汽约车、嘀嗒拼车,甚至成立专门的出行服务公司,号称要打造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构建一个出行生态,这是目前共享单车最为现实的共赢方式。
只是,且不说这个服务平台能不能实现相互打通,透过这个联盟的组成主体,就很难表现出乐观。网约车市场早已是滴滴一家独大,首汽约车及嘀嗒拼车相当于尾部品牌,再加上一个美团打车,更像是网约车之间的“弱弱结盟”,客观来讲,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而且其中的商业逻辑也有一些问题。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切换,一般情况下,是长途带动短途,很少有骑完单车再产生拼车或打车的需求。所以一定程度上,网约车给单车带来的导流效用更大。而现在摩拜的网约车盟友,本身流量就大不如滴滴,很难指望靠它们带动摩拜的活跃度。
另一方面,摩拜app就是个扫码工具,无法将网约车服务置于内部,它跟约车、拼车平台的合作更多的是不同使用场景的硬嫁接,彼此导流都很难完成。
虽然摩拜的困境,也是共享单车的困境,但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压死骆驼的稻草出现在哪一方,哪一方可能就一朝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