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燕谈&极点商业联合首发-------
2月4日,小年刚至,送鼠迎牛之际,新意互动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指责易车之前对其进行“舆论霸凌”,并公布了“实锤”证据——《投资协议》来证明易车言论失实。一件去年底爆发的股权争议事件有了全新进展,情节迎来反转。
新意互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联席总裁薛慧代表新意互动首次正式回应与易车的“股权争议”。薛慧开宗明义指出了“三个不成立”——“易车控股子公司非法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提法不成立”、“曲伟海为了一己私利,小股东挑战控股股东的提法不成立”以及“易车在新意互动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提法不成立”。这也意味着,12月30日以来易车发起一系列的舆论渲染并不符合事实。
新意互动公开指责易车通过舆论打压,对新意互动展开有计划有组织的“舆论霸凌”,并且现场公布了近一个月针对新意互动的负面舆情的数据,指责这些报道在标题中冠以“曲伟海非法控制企业”是典型的“泼脏水”行为,是易车幕后操纵的结果。
高管内斗?易车与子公司新意互动的控制权争夺战闹的是哪一出
刚刚结束的2020年,对易车来说恐怕不是个好年份。作为一家2000年由李斌创办,2010年就登陆美国纽交所的中国汽车互联网公司,易车这些年的发展实在亮点寥寥,最终选择了在2020年11月5日私有化退市,另谋出路。
媒体报道显示,自2015年开始,易车就陷入了亏损窘境,在当年亏损达到4.165亿元,2016年全年净亏损有所收窄,为2.91亿,但好景不长,2017年的亏损不仅没有止住下滑的趋势,反而创下了全年净亏14.3亿的新高,而在2018年、2019年,其亏损也依次达到了6.79亿和11.83亿元。
一场失败并购引发的“惨案”:易车业绩连续亏损,陷入转型困境
易车由经销商软件开发商起家,为汽车经销商提供流量服务和销售线索,为了平台导流,易车花费大量的营销费用用于采买流量。汽车行业内,通常采买线索量不超15%是红线,但易车对外宣称自产30%和采买70%,实际上采买占比可能更高。
其实,易车业绩不佳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知名度不够,而是易车采取的“中介”模式在互联网普及阶段确实比较省力也能解决用户需求,但随着互联网和车市的变化,这种模式早已经不再适用。而与此同时,易车的新晋对手——懂车帝的发展势头却格外强劲,无论用户增长还是APP下载量,均早已反超易车。
在机会稍纵即逝的商海中,一步慢步步慢的道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对于腾讯而言,押注易车也无疑是一场失败的收购案例。
与腾讯系“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有悖,易车战略混乱、前路难行
新意互动召开发布会的当天下午,易车方面紧急发布回应,称“将坚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疲于内斗的易车,其实在私有化后的业务战略上也表现很混乱。易车的命门在于:由于平台缺少内容优势,太过依赖流量采买来维持平台流量。在遇到竞争对手同样采取流量采买的方式以更高的价格获得流量时,易车的获客方式将直接受到严重影响。
简单说,就是和行业内的其他平台以内容留住用户相比,易车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很高的护城河。这在资本市场得到了相应的反馈,截至2020年12月3日,汽车之家市值为110.48亿美元,懂车帝由于背后字节暂未上市目前估值并不明确,相比之下易车此前退市时总交易额才达到11亿美元,不得不说差距悬殊。
这从BAT的企业文化中就可窥见一二,相较于阿里系的狼性文化和“中央集权”,腾讯更偏向于佛系文化和“联营合营”,阿里则在运营上做到了极致,因此产生了效率导向、B端C端兼顾的文化;腾讯在泛文娱方面游刃有余,却在B端业务困难重重。
回到新意互动的控制权争夺,更给人一种资本方破坏公司正常发展的感觉。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对资本无序扩张的管理与监督。如果不受约束的资本方,按照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可能就是易车现在对新意互动的抽资和业务的打乱,以及对连带整个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此时出现的“曲伟海事件”,就是对资本方短视行为的一种抗争。
自身产品、子公司控制权、业务战略多个方面,易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加上常年亏损,易车的前路,可谓难行。而与新意互动的控制权之争,应该会有法律的判决。但这个成立于千禧2000年的汽车互联网公司,曾经的一手好牌打成现在这样。最终易车又会在舞台上留下怎样的身影?不禁让人产生一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