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两田一产”、奔驰、宝马等头部车企均找到了“归属”,欲抢占国内动力电池这片“新大陆”,而除了本田外,同为直接入股电池企业的大众、奔驰,都打着哪些算盘呢
在今年5月份,大众豪掷80亿人民币,将原第一大股东挤下“龙椅”,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动力电池自主研发和产销的企业之一,国轩高科核心业务布局在锂电池与输配电设备两大板块,其去年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2GWh,高居国内行业第三名。
7月3日,奔驰宣布以低于9亿元入股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将持股3%,对于“执意”于软包电池而连年亏损的孚能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奔驰来说,这是在车企绑定电池企业的潮流中,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必要操作。
虽然贵为软包电池领域的佼佼者,孚能却因此类电池高昂的成本和极低的装机量陷入“巨亏”,其电池产品主要向北汽EC、欧拉iQ等低端小车供应,可见它们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而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孚能净利润分别亏损达7821.48万元、2182.77万元,此时的孚能遇到奔驰,就像抓住了一根粗壮的救命稻草。实际上,奔驰已经在全球布局多达9座电池厂,其中的供应商就有LG化学、SK以及宁德时代等多家标杆企业,更组建了自有DeutscheACCUmotive电池生产商。但即便如此,奔驰也频频因电池供应短缺而导致新车交付延缓,按其未来规划,旗下新能源车型将在2030年达到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出货压力更大。而此时入股孚能,正可以降低供应不足的风险、优化供应结构。写在最后
“买发动机送车”、“日系技术宅”均是对本田在传统造车领域的高度认可,但在电动化的改革过程中,它却稍显落后。不论是丰田、日产两兄弟,还是大众、奔驰等,它们在早前纷纷与国内电池企业确定了“关系”,所以本田绑定宁德时代显得顺理成章,而从宁德时代看来,本田此番“合作”的真实意图是想通过其居高不下的装机量,为自己的新能源转型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既然对方花了40亿元,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自然愿意笑纳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