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合资车企,常年占据中国车企年销量榜首。从2016年-2019年,上汽大众连续4年销量破200万台。
合资企业、销量第一、福利待遇好,使上汽大众一度成为汽车专业的毕业生最向往的车企之一。
但这种局面正急剧地发生变化。
一位在上汽大众工作了近10年的工程师告诉我们:也许在5年之内,合资车企和自主品牌的地位将完全翻转。
事实上,本土车企对合资品牌的超越,也许会比这更快地发生。
疫情影响、自主品牌崛起、造车新势力突围,是来自外部的影响。
而在内部,年轻人正扎堆离去,这可能是传递合资车企优势瓦解更重要的信号。
多名上汽大众的员工与前员工告诉汽车之心,今年上半年在内部多个部门都出现了员工密集离职。
「研发部门大概走了30%左右。一些在行业内比较热的部门,如智能驾驶部门离职率大概在50%。有的团队,甚至还有领导带着下属整个团队跳槽的情况。」
「很多部门专家都已经换人了。像智驾部门,进去半年就已经算老员工了,因为前辈基本已经跳槽离职了。」
内部正重新梳理斯柯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也导致不少人员内部转岗或者离开。
在当下剧烈变化的汽车市场中,车企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竞争。
从上汽大众离开的工程师们,大部分加入了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和新兴的汽车科技公司。
年轻人的动向似乎折射了当下汽车业潮水流动的方向:立足于本土化研发,能够快速响应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汽车产品全面崛起。
合资造车,这一诞生了36年的业态正在当下的环境中表现出种种不适。
1、帕萨特:「致命」一撞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末,新冠疫情蔓延之前。
2019年12月,由上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车型在中保研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发生严重的弯折,且方向盘气囊并没有正面承托假人头部,造成假人受到严重伤害。
此测试刷新了中保研在国内测试车型以来的最差单项成绩,也引发众多网友「声讨」。但此后上汽大众并没有正面回应此次测试结果。
糟糕的碰撞测试结果,强硬的公关态度,一位即将从上汽大众离职的员工认为,「帕萨特事件是上汽大众走下坡路的导火索。」
上汽大众2019款帕萨特
2019年,上汽大众全年销量200.17万辆。帕萨特是其在B级轿车市场的台柱子,全年销量全年销售21.4万辆。
而2020年,帕萨特累计销量为12.88万辆,同比下跌了31.9%。根据乘联会的数据,这一下滑幅度远超同期行业整体跌幅。
同年,上汽大众整体销量跌至150.55万辆。
多位上汽大众的员工和前员工都在采访中提到了帕萨特事件。
除了对销量的直接影响,在更深层次,这一事件打破了原本大众品牌车型在消费者心中质量过硬的形象,引发了消费者对上汽大众品牌的信任危机。
事实上,在帕萨特之前,2019年9月份,途观L也参与了中保研碰撞测试,同样在正面25%碰撞测试中,途观L的A柱虽然没有帕萨特碰撞试弯折那么严重,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形,车门严重变形,车窗玻璃呈现纷飞状态。因此,途观L碰撞测试结果在当时排名倒数第二。
另一位上汽大众的工程师告诉我们,内部认为,「帕萨特事件就是源于当时上层把A柱的材料,由高强度钢材减配到比较便宜、性能比较差的钢材。」
合资品牌的车型定价和降本,与市场竞争、中国和总部的研发分工以及中外双方的利润分配都有很大的关联。
同时,在研发上,多数的核心技术和开发权限仍然掌握在德国大众手里,上汽大众的自主开发权限有限。
而当竞争变得充分激烈,如果要在同级车中形成价格优势,在没有充分的开发权限的情况下,合资车企很大的一部分降本工作要通过减配来实现。
这是今天合资车企的产品与自主品牌PK缺乏后劲的原因之一。
2、ID.X,上汽大众的未来在哪里?
如果说以帕萨特、朗逸、途观为代表的产品是上汽大众的过去和当下,ID.X系列代表的当然是上汽大众的未来。
坏消息是,ID.X还难担销量大任。
ID系列车型是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南北大众目前引入了ID.4和ID.6。上汽大众将其命名为ID.4X和ID.6X。
以ID.4X、ID.6X以及将要引入的ID.3X为主力车型,上汽大众在今年的新能源车销量目标是30万台。
内部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目标」。
但实际上,上汽大众ID.4X在今年3月、4月、5月的销量分别是:625辆、922辆和847辆。
ID.X系列销量不振,每个月的销量仅仅相当于头部新势力公司的一个零头。
为了提振销量,上汽大众已经开始为内部员工提供购车优惠。
ID系列在中国销量惨淡,我们综合了上汽大众员工以及业内人士的看法,大概总结为几点原因:
1)驾控体验一般。ID.4X在整个驾驶体验上,操控和加速更接近于燃油车,即使顶配版本的百公里加速度也只有6秒多。这对于喜欢体验电动车性能的人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2)新势力抢占了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先机。大众燃油车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电动车上,国内新势力品牌的产品不管在软件还是服务上,都远超大众。传统合资车企的电动车,已经不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
此外,多名上汽大众的内部人士认为,最关键一点是在产品上,「外方对于中国市场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知。」因此,上汽大众对市场需求响应慢,即使中方去提需求,由于外方认知不足,没有驱动力去做改变,且为了保持全球的一致性,一些产品在设计上会更倾向欧洲市场的需求。
ID.4就是如此,其在欧洲的销量很好。
据外媒统计,今年4月份欧洲10国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中,ID.4和ID.3都超过了特斯拉。其中,ID.4排名第一达到6251辆;ID.3排第二,月销4066辆。
当下,电动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对未来明确的共识。
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ID系列,却被现实销量打脸,对于急需提升口碑和销量的上汽大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3、薪酬改革,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合资车企同时拥有外方和中方的资源支持。在好的年份,双方有强有力的产品、有销量、有利润。
但当销量下滑,合资造车的更多弊病开始显现。
一位上汽大众的内部人士告诉我们,受制于股东双方的制约,上汽大众为了完成每年既定的销量目标和利润目标,(在糟糕的年份)容易做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
比如为了完成销量目标,向供应商积压库存;同时为了完成利润目标,减配降本;甚至涉及员工的工资福利从简。
2020年5月,上汽大众在内部开始推行薪酬改革,带来的影响是普通员工的年薪较之前普降20%-30%。
一位从上汽大众离职的工程师对汽车之心表示,此前上汽大众实行双薪制,每个季度会综合当季销量发放双薪。
「一般销量好的年份,一年12个月能额外发到7-8个月薪水,还有半年奖和年终奖。」
但随着疫情影响、销量下滑,上汽大众取消了双薪制度和半年奖,年终奖也有所减少,「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疫情对一线工人的影响更大,在最严重的时期,上汽大众部分产线停产,部分一线工人的工资,基本与上海的低保持平。
「现在在公司门口放着的两轮电动车上,有的还能看到美团或饿了么的箱子。一些人人在下班之后,可能还会兼职去送外卖。」上述工程师向汽车之心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崛起,华为、小米、百度等巨头也加入汽车行业,对汽车人才和软件算法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
一位正准备从上汽大众离职的员工告诉我们,这些新势力挖人,工资基本是上汽大众的2-3倍,2倍打底,上汽大众的工资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一个工作干到后面,钱越来越少,大部分不能忍。」
4、合资品牌的命运
今天的合资品牌,在绝对销量上依然占据大半的江山。即使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主要合资品牌的销量依然超过大部分自主品牌。
上汽大众研发部门的人员流失、斯柯达品牌的开发停滞以及ID系列电动化销量低迷,是合资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的发展,不得不承认,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已经掉队。
合资造车曾经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初期的产物,而在新的阶段里,合资车企正面对更加不确定性的未来。
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也就是说,外资品牌可在合资车企中争取更多的股权,甚至有机会在国内独立建厂。
实际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是外资独立建厂的第一条鲶鱼。
工信部也曾明确表示,不再核准新建独立法人传统燃油汽车整车企业。也就是说,外资企业如果想要在中国独立建厂,那么只能是新能源车企。
德国大众正在组建中国本土化的公司,即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未来可能会自主经营在华事业。
未来,随着新四化浪潮的逐渐加大,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中低端合资品牌的市场,将会逐渐被蚕食。
而合资品牌如果想要独立生存下来,势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从0开始构建自己的全新品牌。
作者:汽车之心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