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上来看,纯电动车型在中美欧三大市场上的增速开始落后于混动车型,且消费者对于混动车型的偏好并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大众之前的转型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包括MEB在内的多个纯电动平台上,而鲜有资源被分配到了插混技术上。在国内,之前上汽大众也宣布过正在自研插混技术,这背后的寓意再明显不过,就是难以从狼堡得到像之前一样的技术支持。而即便在电动车领域,大众的廉价电动车迟迟没有上市。在欧洲电动车价格持续高企且欧洲消费者对廉价电动车需求不小的情况下,大众白白错失了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做大自己电动车体量和版图的机会,而沃尔沃的EX30和雷诺的DaciaSpring在欧洲关税政策落地之下,都获得了非常可观的销量。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大众在智能化方向上的转型已经和最初的设想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在奥博穆上台伊始,CARIAD就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烧得最大的地方,他不仅替换了该公司除了人事负责人之外的所有管理团队,而且还全盘否定了迪斯之前坚持的全栈自研的策略。大众不仅在国内投资小鹏并且和智己合作,同时也在美国市场投资了Rivian,引入后者的电子电气架构。在大众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企业战略的调整往往花费不菲。不要说CARIAD本身已经花了大众很多钱,入股小鹏和Rivian,砸下去的也都是真金白银,动辄以数亿美元计。
此外,中国车企大举进入欧洲,对大众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欧盟开始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课以更高的关税,但是中国车企已经快速开始应对。短期来看,像比亚迪、极氪这些电动车,其实可以通过自己承担一部分以及向消费者转移一部分的方法来消化关税的影响。届时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电动车依然还会有不小的价格优势。而长远来看,在欧洲建厂已经成为国内主流车企的共识,而这个势头是大众汽车难以阻挡得了的。此外,包括上汽、长城汽车在内的国内车企,也可以向欧洲市场出口插混车型。按照目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国内性价比较高的插混车型对燃油车平替的局面将有可能在欧洲重演。
裁员阻力重重
大众的这次裁员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下一步,手握大众20%股权的下萨克森州州政府的角色会非常重要。在德国明年将举行大选的情况下,州政府大概率应该回和工会站在一起。哪怕最终没有办法阻止关厂,也会尽可能为失业工人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否则无论是州政府的选举还是明年大选,执政者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实从工会的角度来看,它们担心的是这次关闭两个工厂只是一个开始。大众在欧洲的规模庞大,一旦向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做出了妥协,那么日后关厂将成为管理者们的首选方案。因此,工会会坚持要求大众汽车内部挖潜,例如停产一些并不盈利的车型,降低复杂的产品线来降低成本。此外,大众集团旗下多个品牌也有很大的潜力来持续提升协同效应。如何避免各个品牌各自为政,在更深层次上来推动各个品牌的合作,考验的是大众管理层的协调能力和政治手腕。
大众困境应该如何来解?
对于大众来说,要想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更多引入中国元素或许是关键。毕竟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裁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强势的工会还是地方政府,说起裁员都会谈虎色变。
中国供应链比例可以持续提升。虽然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让主机厂难以招架。但是凡事都有两方面,价格战下主机厂必然会持续对零部件供应商施压,进一步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和其他欧美系品牌相比,大众在国内的规模体量更大,因此规模效应也更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众在国内的MEB和PPE平台,和德国的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大众完全可以加大在国内的零部件采购数量和比重,为在欧洲组装的整车获得更大的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来助力。
点评
大众在德国关厂裁员对于全球汽车行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欧洲如今低迷的经济,迫使大众持续寻找降本的机会。相比于关闭工厂和裁员可能带来的巨大反弹,和成本上更有竞争力的中国车企和中国技术合作,未来可能是一个让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