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年前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Blume)接手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帅印以来,德国汽车行业一直面临重重挑战,包括强劲的市场阻力、国内对电池驱动汽车需求的疲软,以及来自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的激烈竞争。
奥利弗·布鲁姆,图源:大众汽车
布鲁姆的解决方案是打破长达三十年的工作保障协议,并首次在德国87年的工业历史上提出关闭工厂的计划。他向员工坦言:“德国的汽车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目前而言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对德国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残酷的考验。
该行业不得不应对因电池技术巨额投资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同时消费者需求已逐渐转向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领先的汽车供应商,如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和采埃孚(ZFFriedrichshafen),因利润率和需求下降已裁员数万人。
图源:采埃孚
大众汽车在1994年曾达成一项就业保障协议,但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大幅削减工作岗位,从而挤压了利润率。这家曾是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企业,如今的市值刚刚超过中国比亚迪的一半。对于布鲁姆来说,这一举措同样伴随着高风险,他的前任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在提出质疑员工规模后仅数月便被免职。
欧洲车市需求疲软成为主因
关闭德国工厂这一大胆的决定其实内在体现了大众汽车及其市场竞争对手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要难题便是消费者需求的显著下滑以及行业格局的快速变迁。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deMeo)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汽车行业“极度波动和不可预测”,并强调欧洲汽车制造商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以共同抵御市场动荡带来的风险。尽管合作谈判偶有波折,如与大众在低成本电动汽车生产上的合作未果,但合作共识的紧迫性依然不容忽视。
和欧洲市场一样,美国市场的疲软同样对跨国汽车制造商如Stellantis构成了压力,其利润受到显著拖累。Stellantis旗下拥有Jeep、Peugeot、Fiat等多个知名品牌,却也无法独善其身,面临与德国同行相似的困境。法国汽车制造商在应对市场变化时,遭遇了来自工会的强烈阻力,这些工会坚持通过保留退休工人岗位来维持就业稳定,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
此外,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也因多重因素而放缓。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政府补贴政策的调整(如柏林等地撤回补贴),均对电动汽车销量构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吸引消费者,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提供高额现金折扣,但这无疑压缩了本就紧张的利润空间,使得电动汽车的利润率远低于传统汽油车。
以大众汽车为例,为提振ID系列电动汽车销量,公司向德国客户提供高达3,570欧元的购车优惠,并在全球多个市场推行类似促销,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完全扭转业绩下滑的颓势。2024年上半年,大众集团的经营业绩同比下降了11%,营业利润率也降至6.3%,远低于年初设定的6.5%目标。尽管大众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100亿欧元成本削减计划,以期在未来几年内提升利润率,但2024年上半年的实际利润率仅为2.3%,凸显了当前困境的严峻性。
大众ID4,图源:大众汽车
中国电车崛起,欧盟法规成累赘
内部环境恶化的同时,在外部随着中国电车品牌的迅速崛起,欧洲车市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双重挑战,市场疲软态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VDA)的权威数据,今年前八个月,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显著,超过五分之一的降幅凸显了市场需求的疲软。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竞争白热化,大众汽车等传统巨头在其最为盈利的区域市场正遭受市场份额的持续侵蚀。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正积极规划进军欧洲市场,以其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对欧洲本土品牌构成强大威胁。
在此背景下,欧盟对中国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的举措,被大众汽车视为一大累赘。这不仅因担心可能引发的报复性措施,更因大众旗下品牌如Cupra已在中国设厂,面向欧洲市场出口,关税的增加直接影响了其价格竞争力。大众虽未公开具体关税成本,但明确指出其税率远高于许多中国竞争对手,这无疑加重了其在欧洲市场的经营负担。
大众产线,图源:路透社
大众汽车强调,旨在保护地区内企业的关税政策,反而削弱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分析师和投资者虽对大众的新成本削减计划持积极态度,但普遍认识到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已迫使企业及其工会必须做出重大调整。
独立汽车分析师马蒂亚斯·施密特(MatthiasSchmidt)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短短四年内便占据了欧洲市场超过5%的份额。这一变化足以看到,当前欧洲车市本身的变化,大众关闭此举,也是迫不得已。
若关闭计划成功或形成骨牌效应
大众自1988年以来未曾关闭过任何工厂的历史,或将因当前困境而被改写,显示出行业转型的迫切性与艰难性。如果布鲁姆成功关闭一家或多家德国工厂,这将被视为行业内的“革命”。
尽管面临工会强烈抗议与政府的多方介入,大众汽车关闭部分德国工厂的阻力重重,但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压迫下,这一举措已显得势在必行。若关闭计划成功实施,或将在汽车行业引发一连串的骨牌效应。
布鲁塞尔工厂,图源:奥迪
德国汽车行业正饱受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及严苛政府规则的困扰,大众汽车作为行业巨头,其庞大的规模与根深蒂固的现状更是成为了改革的绊脚石。随着欧洲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13%,大众在区域市场的销量锐减五十万辆,相当于两家工厂的年产能蒸发,这一严峻形势迫使大众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
去年宣布的百亿欧元支出缩减计划虽已启动,但成效未达预期,迫使管理层考虑更为直接的关闭工厂选项。奥迪布鲁塞尔工厂的潜在关闭,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直接回应,也预示着整个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额投资未能迅速转化为市场回报,需求低迷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产能布局与成本控制策略。大众布鲁塞尔工厂的未来悬而未决,不仅关乎其自身命运,更可能成为行业变革的风向标,预示着奔驰、宝马等德国车企亦将不得不面对类似挑战,整个欧洲汽车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与重组。
尾声:大众汽车对了吗
欧洲车身面临的危机不断加剧,让车企转型迫在眉睫,为了“留住”大众在德国的工厂,德国政府正重新评估对电动汽车的税收减免政策,以支撑这一关键行业的转型。但另一方面摩根士丹利也警示此举会让全球汽车市场保护主义的潜在风险加剧。
当前,大众汽车整展现出对电动汽车未来的坚定信念,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仍选择坚持,关闭在欧洲的工厂也成为了这一转型下的重要布局。然而,政府与工会的态度也会成为其转型路上的重要变数,德国国内也在质疑若大众持续和政府及工会立场强硬,或许让其转型变革之路更显艰难。
破局者大众,誓要打破德国汽车工业“不关神话”,即使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