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优秀供应商。2011年至今,公司先后收购了汽车电子公司德国PREH、德国机器人公司IMA、德国QUIN、汽车安全系统全球供应商美国KSS以及日本高田资产(PSAN业务除外)。
通过企业创新升级和多次国际并购,公司形成了汽车安全、汽车电子和智能车联三大事业部,在全球30个国家拥有员工超过40000人。
股权架构较为集中。股权架构较为集中。实际控制人为王剑锋,直接持有上市公司2.4%的股份。
2021年多元化客户结构继续保持稳定。TIER-1供应商包括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全球巨头,与公司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购驱动营收增长,业务结构合理。并购驱动营业收入不断增长。自2011年起,公司先后收购了德国普瑞(Preh)、德国TS道恩、美国百利得(KSS)和日本高田(Takata),为公司扩展了新的行业赛道,带来了更多海内外客户,从而驱动营业收入不断增长。
三费率下降,利润迎来拐点。并购驱动净利润不断增长,但2019年开始回落,预计2021年将成为拐点。从2011年到2018年,净利润最高达到21.27亿元,增长约12倍。2019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大幅回落,跌幅达到86%。
截止2021年Q3,净利润为-2.94亿元,主要系芯片扰动及原材料运费上涨导致安全业务亏损所致,预计四季年各方面问题改善后,将成为净利润回升的拐点。
汽车安全业务
汽车安全系统包括主动安全系统与被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指能够预先侦测附近车辆运行状态,判断风险并及时做出反应;被动安全系统指在事故发生后对车内乘客或行人进行保护。
汽车安全系统在稳定被动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向主动安全渗透,呈现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汽车安全系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整体呈现汽车安全辅助零部件装置电子化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壁垒高,全球玩家少。公司安全业务需要资金、规模、客户、人才、内部控制等多重壁垒,先进入者具有先发优势。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客户资源并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
通过并购整合获取了国际一流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随着行使速度加快,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汽车厂商对汽车安全领域越来越重视。
汽车行业整体需求不断上升,叠加汽车安全产品单车价值量提升,汽车安全市场未来前景广阔。整体行业上,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形成对汽车安全系统的持久需求。
预计到203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由2020年的1.97亿台增长到3.5亿台,美国由2020年的2.8亿台增长到3.3亿台。
其中安全带和方向盘业务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分别占有市场份额28%和26%。安全气囊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二,为33%。
整合费用降低+新订单周期开启+管理效率提升,安全业务盈利能力有望上升。产能优化,管理效率提升,生产成本下降:高田冗余工厂关停,调整人员结构,削减固定支出。
同时在宁波建立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基地,通过智能制造管理体系提升整体经营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智能座舱业务
核心在于利用人机交互打造更好的驾驶体验,产品形态涵盖中控娱乐系统、仪表盘、抬头显示系统(HUD)等,能够实现多模态交互、地图导航服务、丰富车机娱乐内容和生活服务信息等功能。
智能座舱与传统座舱区别。产品形态:硬件层面:中控屏和仪表盘可实现一体式多屏联动,且屏幕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另外新增硬件如抬头显示仪(HUD)、流媒体后视镜、副/后排娱乐系统等也相继出世。
智能座舱发展趋势。汽车智能座舱发展有四个趋势,整体呈现智能座舱数字化+多屏融合互动+多功能集成趋势。
行业市场空间较大,渗透率逐年上升
智能座舱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供给端:产业规模效应体现,进一步摊薄成本。随着汽车智能座舱的迅速发展,HUD逐渐提高市场覆盖率,产业规模效应显现,光学组件的技术进步也推动HUD成本下降。
数据显示到2020年,WHUD的平均价格下滑至245美元,CHUD平均价格下降到38美元。2019年国内新车HUD搭载量为28.51万台,2020年则增长近1倍至58.01万台。
即使这样2020年国内新车HUD前装实际搭载渗透率也不超过5%,未来该市场空间仍有进一步开拓的潜力。
2021年1-5月国内新车前装标配搭载HUD上险量为41.45万台,同比增长118.96%。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对于HUD的兴趣度在逐步上升。
2017-2020年,公司该业务收入分别为59.97亿元、63.01亿元、74.84亿元和76亿元,毛利率在18%-24%之间。
其中2020年智能座舱业务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但依旧逆势实现营业收入约76亿元,毛利率为18.5%,且获得新订单全生命周期约116亿元。
汽车电子智能座舱包含了HMI业务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两部分,HMI是核心。
智能座舱:在现有优质客户基础上,有望搭载华为拓宽国内客户群体
作为HMI行业领军者,发挥业务优势推动智能化升级。HMI作为智能座舱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驾驶员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单元及汽车传感器。
在依托普瑞高品质的基础上,公司的新型智能座舱系统,已结合了座舱电子、主动安全、智能车联电子以及出行服务软件等领域技术。
与以往产品相比,新系统从传统的按钮、旋钮式的单一交互,升级为具备智能化、主动安全、全液晶仪表、HUD等特性的,同时能够接入各大互联网公司服务生态的座舱系统。
HMI:客户优质,已实现量产,在国际上广受好评。HMI业务(人机交互产品)是汽车电子核心业务,现已量产出货。
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具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智能座舱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主要包括了空调系统、驾驶员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汽车传感器等。
趋势之感知系统:多模态交互,让座舱学会察言观色。在2021年,以智能化的车作为平台、全面的车外和车内的感知为基础,将语音与触屏、情绪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位置定位等等融合而成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正成为智能座舱的大势所趋。
智能车联业务
智能车联:通过收购快速完成智能网联布局
2016年公司收购TS-道恩,开启了智能车联业务。TS-道恩是德国大众(含大众品牌、奥迪品牌、斯柯达品牌)的MIB系统供应商。
智能车联技术结构:智能车联的体系架构可归纳整理为网联层实现车端、路端、云端互相连接。
感知层路线之争——视觉路线及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目前感知层解决方案以视觉方案和多传感融合方案为主。
感知层:超声波雷达渗透率饱和,毫米波摄像头市场集中度高
在高阶自动驾驶中,车载超声波雷达应用场景有限。超声波雷达渗透率趋近饱和,市场规模增速被较高的渗透率限制,行业竞争激烈。全球前三大厂商法雷奥、博世和尼塞拉共占有超过65%的市场份额。
智能车联:网联层连接一切,与车端智能协同发展
网关层:车端网关层市场规模前景可期
T-BOX(Telematics-Box)是智能网联汽车网关层终端的主要设备,由移动通信单元(3G/LTE/5G等)、C-V2X通信单元、GNSS高精度定位模块、微处理器、车内总线控制器、存储器等部分组成,可以实现车内终端信息与云端、路侧端等的交互。
除了满足传统的车联网应用要求外,T-BOX逐渐向网联化控制器方向发展,实现各个交通参与方的实时通信。
新能源汽车电子
产品包括车载充电机(OBC)、充电墙盒、高压配电单元、DC/DC转换器、高压信号传输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