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赛现将反方主要观点列举如下:
1、网络交友带来的人际关系障碍
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由于个体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影响正常学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正如一个老师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者。”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友带来的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由于学生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学生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由于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个人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异,因而网络也难免会给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中学生网上交友弊大于利。
案例(一):
女学生网上交友,错把逃犯当大侠
哈尔滨市某大学99级法律自考班学生李某,去年初在网上结识了一名叫孙大权的朋友。孙不俗的谈吐很快赢得了李某的好感,两人在网上交谈甚欢,大生想见恨晚之情,12月的一天孙大权突然出现在李某面前,自称在家仗义出手把人打坏跑了出来,现在吃住没有着落。看到孙衣着破旧、面容憔悴,与自己想象中的“白马王子”大相径庭,然而在潜意识里,她却觉得落魄的孙大权有着《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味道。于是回学校向同学借了学生证,在学校招待所安排孙住了4天。不仅帮其结算了住宿费,还拿钱助其继续逃亡。
然而幼稚的李某并不知道,孙大权是一名因多次抢劫被公安机关辑拿的逃犯。事隔不久,孙大权案发被捕,交代了他与女学生李某的交往,今年4月2日李某因涉嫌窝藏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被迫中断了学业。
案例(二):
2019年12月15日下午,李小姐在某网站的不夜天聊天室上网时搭识了一位网名为“西风瘦马”的网友,两人谈得颇为投机,相约下午5点半在“新天地”碰头,并相互留下了手机号码。第一次见面,“西风”先生就请李小姐在“新天地”的露娜餐厅吃晚饭。“西风”先生仪表堂堂,谈吐不凡,而且出手大方,给李小姐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也使她慢慢放松了警惕。饭后,“西风”又请李小姐到时下流行的“星巴克”喝咖啡,李小姐欣然应允。尽管窗外刮着寒冷的风,但李小姐的心里春意盎然。
“西风”带着李小姐到了“星巴克”,点了两杯咖啡,并抢先买了单。刚喝了几口,“西风”就提出要去洗手间,并将自己的包和手机交给李小姐看管。李小姐在“露娜”已经喝了不少饮料,待“西风”从洗手间回来后,李小姐便也起身“如厕”,并很自然地请“西风”为自己看管一下皮包。当李小姐从洗手间回来时,只见座位上已经空无一人,“西风”和自己的皮包都已不知去向,起先李小姐还以为是“西风”在和自己开玩笑,当发现自己的手机已经被关机时,才明白自己中了“西风”的圈套,皮包、数百元人民币和新买的手机全部被盗,而且,自己对“西风”的情况一无所知。李小姐追悔莫及,恨自己怎么会如此轻易地相信一个认识不到三小时的“陌生人”。
12月22日下午2时许,在徐家汇美罗城,一名年轻女子拼命拉住一名男子不放,称该男子在“新天地”偷了她的手机和皮包。该男子却死活不承认。年轻女子报了警,徐汇警方接警后,因为案件管辖规定,将此案移送给了卢湾警方。侦查员们听了被害人陈小姐的陈述后,发现与现在正在侦查的案件的作案手法完全一致,而且该男子的面容与模拟像也十分接近,难道他就是大家一直在找的“西风”队长张谨立即召回了还在布控的吴斌,并找来了被害人李小姐,请她进行辨认。李小姐一口咬定:该男子就是“西风”!可是,被指认的“西风”还是矢口否认自己认识陈小姐和李小姐,对自己的姓名和盗窃事实更是闭口不谈。这时,在外出差多日的张探长正巧回到了警队,一看见“西风”竟然脱口叫出了他的名字:钱波!这一声“钱波”,突破了“西风”先生的心理防线,案件终于真相大白,而龙柏新村的某弄正是钱波现在的借住地,要不是当天下午被陈小姐撞见,当晚他也将落入法网。
“西风”的真名叫钱波,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1990年毕业后曾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后来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在花完了所有的积蓄后,他以自己的相貌和能说会道为资本,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2019年5月钱波曾因诈骗他人手机被卢湾警方抓获,当时的那个案子就是张探长负责的,不过当时钱波的作案手法是通过婚介所搭识年轻女子,在见面后以借打手机为名诈骗他人手机。一开始钱波被处劳动教养,后又因另一起诈骗手机案被徐汇区法院判有期徒刑八个月,2019年1月刚刚刑满释放。但是,在入狱的八个月里,钱波并没有真心悔过,出狱不到20天他就开始行动,向网上聊天搭识的女青年频伸贼手,短短11个月内就作案40余次,就连他现在的女友,也是通过网上约见的方式认识的。数月来,她一直生活在钱波用谎言堆砌起的虚拟世界中,直到钱波被捕,她还无法相信钱波是一个以欺骗女性为生的“江洋大盗”。
案例(三):
案例(四):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19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