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来了,你怎么看网络暴力新浪财经

在这个瞬时传播时代,网络舆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舆情处置得当,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化解社会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置不当,则容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损害党委、政府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

对待网络舆情既不能掉以轻心、消极应付,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舆情当敌情”,把重视舆情等同于“控制、删除舆情”。那么,舆情来了,你怎么看?

网络舆情经常来势汹汹,常令一些基层单位倍感压力,有时候也带偏了舆论节奏,带来了负面社会效应。

舆情发酵炒作影响社会稳定。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持续“高烧不退”容易造成舆论极化,不仅破坏网络生态,严重时甚至出现矛盾冲突从线上向线下蔓延的态势,不利于社会稳定。比较典型的是,每当热点舆情在网上发酵传播,大量网络谣言便会伺机散布,误导公众,加剧社会恐慌。

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加大社会治理难度。所谓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通常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公众产生预期影响,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有观点认为,这突出体现在网络监督上。网络曝光、舆情发酵虽可助推问题解决,却也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闹大才解决,不闹不解决”等认识误区。

容易滋生网络暴力使公众正当权利遭受侵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不少人在网上发声十分随意,甚至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比如,借热点事件宣泄情绪,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谩骂、攻击,形成网络暴力。更有甚者,热衷于实施“人肉搜索”,肆无忌惮地挖掘他人隐私和黑料并公之于众,严重侵害他人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来了就一定是坏事。现如今,网络舆情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左右事件发展走向,也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渠道。具体来看,其正向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广泛汇集民意,提供决策参考。尽管网络舆情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民意,但其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在重大决策实施之前,广泛收集、充分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和诉求,对网友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既能有效降低舆情风险,避免决策“烂尾”,又能使决策更加“接地气”,进而获得更多民众的真心支持,落实效果也会更好。

比如,折射工作短板,“倒逼”问题解决。事实一再证明,线上舆情汹涌,往往是线下工作存在瑕疵、不足所致。网络舆情具有社会预警功能,一些潜在风险在初始阶段往往不被重视,如果置之不理只会让问题持续蔓延、不断加剧。网络舆情的发生无疑让这些问题从“隐性”走向“显性”,有关部门可以借助舆情,及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健全制度机制,杜绝类似问题。

再如,促进社会公平,提升治理能力。公平正义是广大民众的普遍诉求,涉及公权力私用滥用、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不管大事小事,都可能成为引爆“大舆情”的导火索,尤其是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事关民众切身利益,一直是网络舆情的高发领域。进入网络社会,公众足不出户便可进行线上监督,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都可能被聚焦甚至放大来解读,这对政府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减少。

俗话说:“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网络舆情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如何规范治理、趋利避害,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必修课”。

发挥网络舆情预警作用。跟很多事物一样,网络舆情也有其发展规律。当零星、苗头性舆情信息出现时,如果一味视之为“敌情”,急于掩饰、隐瞒、删除,很可能会延误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对此,不妨将之当作改善社会治理的“拐点”,善于从舆情中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予以改进。

对于网民的情绪性表达,不能想当然地进行驳斥,而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从中体察民情、纾解民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允许群众“把话说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也不失为一剂良方。对于真心实意的批评建议,各级领导干部都该习惯“在骂声中听诤言、在舆情下推进工作、在板砖中提高公信力”。

有效惩治舆情施暴行为。网络执法一旦“松软”,不但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而且会给社会治理造成负面影响。借热点舆情泄愤、谩骂、传播私密视频等做法,如果不加以遏止,影响的是整个社会,践踏的是法律的尊严。我国已有多部法律对此作出规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调查取证难、舆论影响消除难,等等。有关部门在对信息源头进行查处的同时,还应制定分级措施,对参与传播违规信息者进行处罚,消除可能存在的“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

唯有正确认识舆情、有效处置舆情、长效治理舆情,有效发挥正能量、消除负效应,才能更好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THE END
1.探求法律真意厘清规则适用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管辖规定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定。民诉法解释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526984/index.html
2.最高法直播,司法公正与透明的时代进步理化生实验室最高法直播是司法透明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直播,法院将审判过程公开,让公众了解法院的工作流程、审判标准和程序,从而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最高法直播使得公民能够直观地了解法律案件的处理过程,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http://scylhdzx.com/post/19433.html
3.舆论对于司法利大于弊(精选7篇)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判断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还是弊大的标准就是看能否推进司法审判的良性发展,我方认为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理由如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y854x3a.html
4.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一辩稿原创辩论稿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开宗明义,网络舆论指: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或民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而产生的集合意见。司法公正指:要求司法机关在诉讼过程中准确适用法律,做出体现公平正义、高效、权威精神的判决。在当今民主社会体制下,不论在哪个国家立法都是要取得一定的民意基础,民众不认可的法也就http://bianlunba.cn/post/4071.html
5.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艺术先厘清了“网络舆论”、“司法公正”的概念,并为其后提出的“不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利还是弊,它本身便对司法公正的独立性产生了影响,其本身就是一个弊端。”作了一个铺垫。也为后来的二三四辩的发言,打了一个响炮。 双方一辩的发言刚结束,台下观众便不由为他们所立的观点的严谨性鼓掌。 http://news.cuz.edu.cn/info/1016/30297.htm
6.中心研究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网络暴力治理与此同时,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治理课题,有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网络空间侵害公民合法权益问题时有出现,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侮辱、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频频发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从行为结构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群体性行为,本质上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AyNzk0NQ==&mid=2649475173&idx=1&sn=89e4ba8259aea1a5ba059ca7bf55cb14&chksm=86162a60e47b6431cd0a9fed46e1c772967787d4ee5de6528f4d078139620f28a0bef0e2b574&scene=27
7.辩论稿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7篇(全文)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精选7篇) 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第1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sr1ot7v.html
8.论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网民们轻则对热点案件发表观点,重则对其直接裁判,网络舆论对司法过程产生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舆论是否应该设置界限?如何解决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已成为了司法领域一大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8/id/1363477.shtml
9.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正利大于弊怎么辩论?以上是我想到的弊大于利的一方关于“网络舆论代表民意”这一点的反驳。如果题主能对这些反驳一一回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7046976/answer/1152521966
10.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与司法关系中外法学过刊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在网络时代,媒体与司法的传统规则,有些仍然在发生作用,有些已然失效,需要及时制定新的规则来规范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与司法关系”是我们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将对域外主要国家对待“司法与媒体关系”的立场进行梳理,分析当下互联网时代司法与媒体关系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670
11.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20个问题盘问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20个问题一、网络舆论有助于案件在阳光下进行处理,符合民意,确保公正司法公正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为基础的,难道对方辩友认为,没有社会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司法结果也算公正吗?(比如戴套强奸不算强奸算公正?比如反抗强奸致犯罪者死亡被判刑坐牢算公正?例子以备对方强行回答不考虑民意)2014年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1807.html
12.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三辩稿阿日小次方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三辩稿【阿日】1、对方辩友,今天我来告诉你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有苹果,和你看到一个透明的箱子里有苹果,两种情况你更相信哪个箱子里有苹果呢? 也就是说我方接下来能论证到网络舆论对司法的监控使得司法更加公开透明,我们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网络舆论可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也就是民众更相信https://www.xiaocifang.com/i/YQ1b2828490Od
13.笔记如何看待“媒介审判”(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独立对司法案件进行议程设置,传统媒体由于自律意识和把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重大案件的报道会由于害怕陷入是非争端而不敢发声。等到舆论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再跟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舆论漩涡。媒体的言论借助网络这一介质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传播,媒体非理性的言论会极大影响网民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9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