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辨析舆论反转=新闻反转?媒介审判=舆论审判?打脸好疼!

今日份的概念辨析,我们来为大家介绍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这两对cp。

舆论反转VS新闻反转

舆论反转

一、定义

某一类型的社会群体,受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报道的某一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影响,跟随事件发展趋势,前后出现一次或者数次认知态度瞬间扭转的社会现象。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新闻事件始,经由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推动,最终引起公众认知态度的剧烈变化,甚至会影响新闻事件本身的走向。

二、本质:媒体与公众角色关系的巨大转变

由于新媒体平台日益增多,传播事件的主体往往是由公众自主创办的自媒体首当其冲,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是根据自媒体发布的先行消息进行完善。然而自媒体大多数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事件的具体细节往往会逐渐被媒体所披露。

在披露的过程中,舆论的态度会随着事实倾向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舆论反转”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出现的社会特殊现象。所谓“反转”的背后,是公众言论自由表达权的扩张,也是媒体言论主导权的大幅度削弱。

三、舆论反转的特点

1.热点话题契合社会心理

2.事件反转带来舆论反转

四、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迭代式新闻生产方式

(二)乱“贴标签”现象影响公众的理性判断

在一系列舆论热点中,公众由于受到乱“贴标签”现象的影响,往往会做出草率的,非对即错的判断,比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这种做法混淆了事件的真相,在只揭示部分事实的基础上引导舆论,会导致随着真相的浮出水面而发生舆论反转。

(三)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公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四)网络新媒体急功近利导致报道缺乏全面性

五、舆论反转现象的规制途径思考

(一)培养公众理性思维

(二)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与虚假信息的打击

(三)坚守传媒行业自律呼唤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

六、延伸——舆情反转与舆论反转

舆情反转是指在新闻报道或舆情扩散的过程中,出现的报道倾向、情感态度突然发生逆转的现象。二者实际上就是从舆论学角度对新闻反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不过舆情反转与舆论反转的范围更广。

新闻反转

二、本质

是一种新闻失实

三、新闻反转的特点

(一)热点话题成为反转导火索

(二)无彩排式的多渠道传播

(三)剧情出乎意料的多次反转

四、新闻反转的成因透视

(一)社会镜像:社会转型期是新闻反转的时代沃土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阶层逐渐增多,各阶层间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因此必然导致不同阶层间利益的摩擦,进而引发各种尖锐矛盾。例如典型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事件就上升到“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的讨论,两个不同阶层间的利益纠纷进而引发一幕幕反转的剧情。

(二)媒介镜像:泛媒体化是新闻反转的孵化器

(三)心理镜像: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是新闻反转的催化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自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一方面,面对媒体的失实报道,新闻事件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逼迫媒体挖掘事情真相;另一方面,众多网民凭借隐匿网络空间的条件,在正义心理的驱使下,以自发聚集而形成网络言论来逼迫媒体重新审视整个事件,直至真相浮出水面。

五、新闻反转的治理路径

(一)政府层面:信息公开,强化监管

(二)媒体层面:严于律己,责任至上

(三)公众层面:自觉自制,提升素养

六、延伸——反转新闻与新闻反转

反转新闻与新闻反转,其不同之处在于一个落脚在新闻上,一个落脚在反转上。

辨析

“舆论反转”和“新闻反转”的关系

(一)“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

新闻媒体基于所具有的天然优势,能够以一种强势介入的力量引导大众的态度随之“步调一致”。但如果媒体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事实证据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抢发报道就会出现“新闻反转”,从而导致“舆论反转”,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二)“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如果说“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时,大众像“墙头草”般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那么当“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时,大众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凭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惩恶扬善,反推新闻媒体更正报道内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舆论反转”都能发挥反推“新闻反转”的积极作用。

“舆论反转”与“新闻反转”的区别

1.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新闻反转”研究着眼于事件的角度,从新闻事实出发,新闻事件的反转就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的主角是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媒体人员是故事的撰写者和发布者。总之,“新闻反转”研究强调的是新闻事件本身出乎意料的发生发展情况。

2.舆论反转的范围大于新闻反转

3.舆论反转的影响大于新闻反转

媒介审判VS舆论审判

媒介审判

二、媒介审判的定性讨论

第一种观点是:“媒介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在他们看来“媒介审判”是违法行为,干扰司法的正常运行。

第二种观点是:“媒介审判”未必有碍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媒介审判可以促进司法完善。案例论证:孙志刚案。

三、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具有的新特点

1.由传统媒体转至新媒体的新途径;

2.审判主体缺乏理性,引发“沉默的螺旋”效应;

3.低门槛的网络环境加速媒介审判;

四、出现媒介审判的原因

1.司法缺位,媒体成为特殊的救济手段

在目前状况下,有相当一部分法官自律意识比较弱,如果没有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他律”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对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一切合法监督都表示欢迎。公众希望媒体遏制司法腐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新闻媒介也就成了救济司法缺乏和司法不公的一种特殊的救济手段。

2.新闻媒体的监督越位,角色定位不清

作为中国的媒体,大多数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这即为新闻媒体作为舆论代表对社会权力进行监督带来了权威性,但同时也可能为媒体进行“媒介审判”积蓄了能量。如果这种能力处置不当,越过了一定的界限,就有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妨碍司法公正。

3.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热点吸引流量

五、媒介审判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媒介审判为弱势群体提供话语权

2、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体监督司法的有效手段

(二)消极影响

1、媒介审判是对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的干扰

2、媒介审判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3、媒介审判侵犯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从“媒介审判”到“舆论审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传统的媒介格局被打破,影响了“媒介审判”的过程,催生了新的审判形式,即“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

网络舆论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等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孔德钦

二、舆论审判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根源: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畸变

2.现实原因:司法公信力的流失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外在映射,如果一个社会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流失,公众便倾向于做出对司法制度的超越和变通,一旦发生冲突,便撇开司法程序,另谋他途,比如上访、暴力抗争等。

3.技术困境:网络赋权与群体极化

网络赋权,使得公众有机会直面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通过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对司法监督或“施压”。与此同时,群体极化也使得任何中立、或对立的观点,失去参与土壤、发声机会,“沉默螺旋”被不断的强化,也是为什么一旦“舆论审判”现象出现,就会愈演愈烈的原因。

“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的关系

第一,审判主体不同(最大区别)

“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舆论审判”的审判主体是这种共同意见背后的公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从业人员

第二,审判过程不同

而“舆论审判”影响司法案件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并不是传统的新闻报道,而是逐渐达成合意的公共舆论,出于某种原因对案件或涉案人员进行预先定罪,通过自发或集合的方式对司法机关产生压力。

第三,表达立场不同

对于“媒介审判”,在有失偏颇的报道中体现的是新闻从业人员通过综合搜集信息并把关之后向外传播的立场;

对于“舆论审判”,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并不是新闻媒体或从业者的立场,而是大多数公众的立场。

拓展

舆论监督

公民运用媒体进行监督

从广义上看,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

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区别

1.程度上不同:适度监督——过度干预

2.事件性质不同:社会民生——生死争议

3.议题属性不同:建设性议题——批评性议题徐玉玉案VS李天一案

.....

最后,送上希希哥的神图

参考文献

1.《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苏长青

2.《新闻反转剧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王静依

3.《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张嘉琦

4.《新媒体之下“舆论审判”现象勃发的原因》赵祯

认清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这两对cp,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必要要求,也是热点事件分析时常见要点,例如“周口男婴丢失案”、“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等,都是典型的反转新闻案例。请务必正确的get到这些概念!

THE END
1.深化新时代司法改革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他山之石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妥善审理每一起司法案件,促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发展。要完善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审判工作体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金融强国建设司法保障、生态环境治理https://zgcsswdx.cn/info/12224.html
2.最高检首次对外发布“四大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24_03_09_727802_3.shtml
3.中国法院网根据我院“案多人少”的实际情况,可针对审判程序和案件情况的不同,通过繁简分流来实现。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按照“一证一质”的要求,做到全面举证、充分质证;只有证明事项存在关联的几个证据,才可以作为一组证据出示;法庭调查中可适度弱化对被告人的讯问和发问,将其融入到质证程序中;控辩双方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12/10/id/169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