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汽车市场,确实很让人提气,代表就是两个里程碑式的数字。
第一个是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首次登顶世界第一。
中国汽车市场向来有“得A级轿车得天下”的说法,A级轿车的销冠花落谁家,就代表哪家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这份成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但是对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来说,显然意义更加深远,这是期盼已久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一首词名叫《浪淘沙·北戴河》,也是我认为写的最有气势的现代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当时是1954年,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打出了胜利的气势,困扰这块土地上千年的土匪、毒品等等都被扫进了垃圾堆,真的是“换了人间”。
今天,代表制造业最高水平的汽车行业,也迎来了中国时刻。从这一天起,中国制造业升级已经实质性成功,再也不会有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了。
坡已经爬过了,山峰也已经登顶了,2024年的汽车市场,还是会有新的精彩。
一、中国汽车需求还有翻倍的空间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出口量不大,以内需为主,因而是内循环的一部分,其实不然。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看,中国汽车行业,是外循环的一部分。
原因是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没有主导权。以市场换技术到最后也没有成功,合资为主的市场格局是对大额的贸易顺差的一种对冲,或者说是进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汽车属于外循环的另一个证明是,中国整体的汽车消费水平一直都不高,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销量有一个指标叫做每千人销售量,主要用来测算一个国家的汽车销售潜力。这几年,中国的汽车千人销售量一直都在20左右,对应的是每年大约2800万辆的内需。从发达国家看,40左右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汽车消费水平,哪怕是韩国,也超过30。也就是说,中国汽车销量,还有翻倍的空间。
剔除出口加上进口之后,2023年中国汽车内需大约为2600万辆,同比增加5%,这比汽车工业协会的3000万的批发量数据要少400万辆。
从批发销量的贡献度看,2021到2023年这三年,主要的增长都来自于出口。
外循环还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刺激中国汽车消费,增加的是德国和日本的出口。
新能源汽车时代,自主品牌主导,那内循环就可以拉起来了,中国的汽车销量也应该能够对标德国日本的千人销售量。
房地产之后,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有且只有汽车行业。
中国商品房销售额的高点是在2021年,18.2万亿,2022年掉到了13.3万亿,2023年大概率也就是12万亿左右,考虑到当下新增人口的趋势,中国房地产销售额能够维持在10万亿左右的水平,就算比较乐观了。2022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总营业收入是9.29万亿,假如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能够达到德国日本的水平,也就是现在的汽车销量翻倍,刚好可以填补房地产需求下滑带来的销售额空间,而是还是相比历史最高的2021年水准的回落。
汽车消费新增的这9万亿,是真真正正的内循环,是属于产业资本的内循环,不会引起资产泡沫,其拉动力不会低于等额的房地产,而且负面影响小得多。
但是趋势一旦形成,加速度会甩开一切瓶瓶罐罐,直到遇到新的瓶颈。
2023年的最后1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冲到了35.5%,2023年全年渗透率要在30%以上,按照这个速度,最快2025年底的某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超过50%了。
现在不仅仅是转型速度的问题,关键是厂家都开始放弃燃油车型了。
2023年燃油车相对过去几年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价格体系崩盘,大批传统燃油车4S店退网。根据乘联会崔东树的数据,2023年开始,传统乘用车促销力度就居高不下,到了12月份最高冲到了18.6%。
从乘联会的统计数据看,2019年汽油车还有79款新车,2020-2022这3年超过50个,到2023年这个数字就断崖式的掉到了27个。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还有一个爆发点,那就是出口。
中国古代军事上讲逐鹿中原,中原的定义范围一直都在变。在燃油车时代,全球汽车市场的中心是美国,市场大,竞争最激烈,车价也最低。中国市场虽然比美国大,但客观说,影响力是要弱于美国市场的,你从每年的全球新车型首发地区就可以看出来。
新能源汽车时代,全球汽车市场的中心是中国。市场最大,竞争最激烈,技术迭代最快,车价也最低。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就是未来全球汽车格局的缩影。
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丰田在中国感觉都要倒闭了,现代汽车路上已经见不到了,可他们的全球销量还是排在高位。
从事基础制造业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机床行业落后。比如2019年的数据,全球机床前10的厂家中,中国一家都没有,基本上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天下。你看,跟燃油车行业的格局一样。数控机床的下游,40%是汽车,谁家汽车强,机床一定强。
三、前方无人区,冲刺新技术
目前的新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大体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电池,另一个是智能化。
肉眼可见的,这两年电池技术停滞了,因为电池厂过得太好了。
所谓穷则思变,不变则死。反过来也一样,富则求稳,躺平待变。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的时候,没有哪个厂商有动力去开发新技术。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电动车电池系统能量翻一倍半,从普遍的160wh/kg,到400wh/kg,才意味着燃油车时代的结束。这个指标意味着600km的续航,80度电,总重大约200kg,现在这个重量大约是450-550kg之间。
当下的主流电池,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离子电池,都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理论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350wh/kg,如果再加上各种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做到全系统300wh/kg,基本上就是极限。最终要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消灭里程焦虑,最终的方案一定是固态电池。
但好日子显然快要到头了,因为电池价格最近降的太快了。
受电动车需求爆发带动,碳酸锂价格暴涨,动力电池电芯价格水涨船高。2022年底,三元锂电芯价格接近1元/Wh,做成电池包之后对应着每度电池1100元左右。自那之后,电池价格就一路下行。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的热点,尤其是2023年华为智能化上的进展,抬高了大家的预期。
智能化说的无论多么高大上,本质上还是要靠堆人。工程师的数量,决定了企业智能化的上限。
四、2024年的汽车股
谈到汽车股,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自上而下的考虑,哪些整车股,现在已经不低估了?
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国内大约2500万辆,出口1500万辆,加起来大概4000万辆,单车15万就是6万亿收入体量,10%的净利率是6000亿的净利润,15倍估值加起来就是9万亿的总市值。这个市场走出来3-4家万亿以上市值的公司一点问题都没有。
特斯拉概念可以对标历史上的苹果链,但是估值弹性肯定比不上苹果,因为当年的苹果在产业链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当下的特斯拉显然没有这么高的市场地位。
电池技术也不能指望太多。目前的电池能量密度虽然离彻底淘汰燃油车还有一段距离,但饭总要一口一口吃,没有哪家整车厂冒着做小白鼠的风险愿意把桌子掀了梭哈半固态和固态电池,2024年的电池技术进步可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
当然,电池方面新的技术进步需要看起来了,市场总会在某一天会捡起这个大品类的。往往等你研究明白,市场已经涨完了。
智能化是拔估值的高地,当然,大盘能稳下来的前提下。
汽车智能化的远期目标是无人驾驶,只不过这个太遥远了,甚至可能很多人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但是这个实现路径我们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这个世界一直都在沿着计算机升级的路线在进化,最早是台式计算机,因为移动不便,出现了移动PC,就是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后来手机出现了,计算机搬到了手机上,于是传统计算机的互联网功能鸠占鹊巢,挤占了传统通讯功能。到了今天,一个更大更强的移动PC平台出现了,电动化的汽车成为下一个计算机要颠覆的对象。
这条升级路线目前看来还刚刚开始。理想摸到了门槛,消费者对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需求,明显追求的不是驾驶性能,而是因为智能化带来的附加体验。智能化的汽车越往后,对于驾乘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低,但对于智能化、娱乐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更强算力的芯片,越来越大的屏幕,更加酷炫的光电功能,武装到牙齿的传感器,这些都是大趋势。
华为完全不用造车,因为单单智能化的过程中需要的芯片,足够撑起一个现在的高通+英伟达的市场容量。
智能化的高地上华为屹立不倒,但是概念股的阵地上一直是人来人往。
华为概念股还将在2024年光芒四射,只不过概念炒作从来都是喜新厌旧,趋势出来之后跟着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