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点评发布“清风行动”半年治理结果。数据显示,过去5个月,大众点评重拳出击刷单炒信网黑灰产业络黑灰产,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黑灰产团伙。
严惩刷单炒信已成为打击网络黑灰产的主阵地之一。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在最高法发布会上表示,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通过案件裁判严惩网络刷单炒作信用、身份盗用等网络黑灰产业。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最高法对刷单炒信的严惩态度,释放了加强互联网司法规制的明确信号,将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互联网企业主动协助配合执法机关打击刷单炒信团伙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大众点评公布的案例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大众点评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黑灰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在法律诉讼层面,今年已对1家网络黑灰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日前,法院判定南京一虚假刷量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其团伙头目被判赔偿大众点评50万元。
批量刷“好评”被大众点评起诉,刷单团伙头目被判赔50万元
(案件直击:冒充大众点评员工非法获利,刷单团伙头目因刷好评等虚假宣传服务被告上法庭)
据介绍,国内对于“刷单炒信”行为的责任和治理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包括大众点评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平台只能在平台规则内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但随着网络黑灰产产团队变得规模化、职业化,平台的这场攻防战也进入了胶着状态。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了“刷单炒信”行为的性质,在发布的互联网十大典型案例中,“刷单炒信”被明确定性为是“网络黑灰产”的一部分。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认为,“以虚假交易量吸引消费者、编造用户好评价误导公众的行为,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损害了其他合法经营商户的利益,法律不能保护这种非法行为所生之利。”
今年以来,互联网平台配合执法部门通过社会化监督打击的力量来对抗黑灰产,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众点评联合青岛、杭州等属地市场监管局,上门查处或取证调查27家网络黑灰产公司,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协助各地公安机关打击刷单炒信黑灰产团伙2个,刑事拘留11人。同时,对1家网络黑灰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新增1家被法院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
例如,南京一刷单公司法定代表人贺某,违规使用大众点评商标作为头像,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招徕生意,对外声称采用“全模拟真实访客”,提供搜索、访问、收藏、点赞、好评等全套“刷单炒信”服务,并明码标价承诺虚假刷量效果,全套可“优惠价一万元”。
大众点评在发现这一行为后,将贺某和他经营的公司诉至法庭。法院认为,贺某与商户签订合同,提供“刷单”虚假宣传服务,不但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还损害大众点评商誉,亦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贺某立即停止实施虚假宣传、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大众点评经济损失50万元。
针对隐蔽性高、取证难度大的网络黑灰产毒瘤,以上对刷单炒信为代表的网络黑灰产的法律诉讼及刑事处罚案例,有效震慑了黑产团伙,也极大提振了互联网平台治理工作的信心。
“刷评手”1分钟可点赞上百次,大众点评半年处罚“职业刷单”账号5万个
据了解,目前职业“刷评手”采取了机器等技术手段,利用一些真实账号进行刷评刷赞,平台和平台用户均深受其害。
因此,半年来,大众点评“清风行动”重拳出击刷单炒信网络黑灰产,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
经过多年积累,大众点评已升级600多种算法筛选虚假点评,从技术上对“刷好评”等刷单炒信违法行为进行动态追踪与主动识别,从源头上提高黑产的防范和打击。
今年以来,大众点评陆续出台多项规则措施,对平台上的虚假刷评价等行为进行整治。
对于多次违规的账号,大众点评持续进行降级、封号等严厉处罚,如从LV8降至1级或0级、禁发内容、禁止申请免费试、撤消VIP等处罚,并在平台公示处罚结果。根据大众点评“评价治理小编”6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累计已有61282名违规用户,因参与商户或第三方组织的免费体验换好评活动被处罚。
“平台治理工作很难,但这不会影响我们打击刷单炒信黑灰产的决心和力度。未来,大众点评将继续优化机制,完善防护体系,推动政企联合共治,为商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上述点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