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大家用眼睛看下图,然后快速记忆(每幅图用30秒记忆),最后闭上眼睛直接说出如下两幅图中包含的水果各自是什么。
好了,现在我们回忆下,两幅图中分别有哪几个水果?不知大家发现了没,第一幅图中的水果有哪几个,很难快速记住;而第二幅图中的水果分别有哪几个可以很快速地回忆起来,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老规矩,先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米勒定律。
米勒定律在很多产品设计中已经有所应用,如PC端百度首页只给用户呈现了6条热搜,移动端夸克浏览器首页只放了5个推荐模块。
组块在B端产品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银行卡号码通常显示为6330-2345-2345-2345的格式,银行卡号码在界面中呈现为4个组块,这非常方便用户记忆。
在我们的生活中,米勒定律被不知不觉广泛地应用到。
1.看手稿打字
一边看着手稿,一边记忆,一边把手稿上的文字逐一码到电脑上,就是用到了米勒定律。试想,如果手稿上的文本不够熟悉,每次看手稿能记住几个字呢?
2.外卖点餐
打开饿了么,进入一家店,如果其招牌菜在5个左右,我们退出该店后还能记得住,如果招牌菜多达十几个,基本退出来后已经不知道刚才看到哪些招牌菜了,需要再次进入看到后回忆起来。如果大多数用户记得住某家店的招牌菜,对于店的营业额提升是有利的。
米勒定律在C端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金刚区
京东金刚区,一行为5个模块,总计10个,排列整齐。且每个模块都有与其含义匹配的图标搭配,大大提高了用户识别及记忆的速度。
2.常用功能
支付宝的搜索框下面有4个常用功能,只要打开看到过一眼的用户,很快就记住了这4个功能是什么,再次使用时,瞬间触达。
3.个人中心
大众点评个人中心中,每个模块都只有3-4个功能,如此分组后,不仅层级清晰了,用户寻找也方便了。
4.书籍分类
当当“网络文学”模块中,将内容组织成了5个模块,包括榜单、特色推荐、特色专区、女频、男频,提升了用户寻找书籍的效率。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B端中,米勒定律都用到了哪些地方。
1.工作台卡片数量
在工作台设计中,通常建议卡片数量控制在5-9个,且重要指标靠前展示。
2.表格上方常用查询条件
表格上方常用查询条件会建议控制在3-5个,超过的查询条件置入“更多”。
3.按钮数量
不论是表格上方的按钮数量,还是卡片右上角的按钮数量,还是表格数据行的操作按钮数量,等等,均建议直接显示的按钮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超过的按钮置入“更多”。
4.Radio选项
Radio所有选项默认可见,方便用户在比较中选择,选项不宜过多,一般在2-5个之间,同时会有一个选项处于选中状态。
5.tabs中tab数量
tabs提供平级的区域将大块内容进行收纳和展现,保持界面整洁,建议tab数量控制在7个内。
6.手机号、身份证
手机号的阿拉伯数字有11个,身份证有14个,通常在B端中,会将手机号和身份证进行组块设计,提升用户理解度和记忆。
7.用户设置面板选项
通常用户设置面板会有较多的功能选项,每2-5个选项进行有序分组,会提升用户定位功能的速度。
在设计产品中,由于业务复杂度的原因,会出现无法强行使用米勒定律的情况,这样子该怎么办呢?下面总结了几种可能性。
1.锚点
之前在做产品时遇到表单项特别多的情况,需要的分组也比较多,这对用户来说,靠记忆去定位是很困难的,那么这时候锚点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点击对应的组块锚点,直接定位组块。
2.搜索
表格数据少则几十条,多则几百上千条,且分布在不同的页面上,想要用户看一眼就记住数据所处的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搜索就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3.分割线、卡片
分割线和卡片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类,让信息从无序到有序。例如各类软件的下拉面板中当选项极其多时,可使用分割线进行归类和区分。
米勒定律无处不在,希望我们学了米勒定律后,能将其用到产品设计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本质其实是心理学在科技产品的运用,需要的是让技术顺应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