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走过了标准化萌芽的1.0时代和工业化的2.0时代,正开启品质制胜的3.0时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具品质感、自带烟火气和差异化竞争力的现炒称重快餐新模式趁势崛起。现在,就连中式快餐巨头老乡鸡也盯上这一模式,开出了首家“自选称重”店。
前不久,老乡鸡首家“自选称重”快餐店在上海开业,将5年前大热的“现场炒制、自选称重”的快餐模式再次拉回行业人士的视野。
距离快餐现炒称重模式爆火已经5年过去了,曾经大火的品牌都怎么样了?快餐的现炒称重模式,究竟有没有发展前景?
7月27日,老乡鸡官宣在上海新开了一家“自选称重”门店,除了熟悉的自选小份菜之外,还开辟了“吃多少夹多少”的自选称重区域。
在小碗菜区域,有老乡鸡的经典菜式如鸡蛋羹、老母鸡汤、葱油鸡等,大部分都已经摆好盘,消费者可以按份选取,统一结算;而在自选称重区,提供的则是西红柿炒蛋、土豆片等30余款家常菜品,顾客夹取了自己喜欢的菜品后,可统一称重付款,荤素同价,2.98元/两。
这并非是老乡鸡首次试水自选称重模式。
早在2020年6月,老乡鸡就在大本营安徽的旗舰店中推出了“现炒现包、自选称重”的模式。2022年以来,老乡鸡也悄悄在部分新开的门店中开辟了自选称重区域。今年7月中旬其在上海凌空SOHO开设的新店就设置了自选称重区域。
5年前走红,现炒、自选称重快餐的发展现状
事实上,在老乡鸡入局之前,现场炒制、自选称重的模式已经走红了多年。
2017年6月,江西快餐品牌小女当家带着现场炒制、自选称重的快餐新模式迅速在深圳打响了第一枪,生意火爆。据了解,因为模式新颖,当时在小女当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特地前来考察、模仿、学习的餐饮人。
而这个新模式的出现,也让当时长期处于行业竞争多元化、成本压力最大化的传统中式快餐品牌看到了曙光。包括真功夫、72街、乡村基等知名连锁快餐品牌,以及一些在正餐赛道上深耕已久的行业大佬如西贝,也都看好这一模式,纷纷效仿开店。
2019年,红餐网发布的《现炒,真的拯救了快餐吗?》一文中,就总结了现炒快餐的3大发展现状:深圳广州火热,北京上海少见;消费者热度不减,门店同质化竞争初现;发展较慢,仍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今3年过去,消费者和创业者对现场炒制、自选称重快餐的态度如何?该市场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格局?
1、现炒自选,依旧备受消费者喜爱
红餐网走访发现,小女当家位于深圳的多家门店,位于广州海珠区万胜广场负一楼的翘喜,保利广场负一层的知味园等,每到工作日午餐高峰时段,门口仍会大排长队。
“位于上海控江路的谷子里·现炒厨房面积不大,月营业额最高可达到50-60万元。”长期在魔都生活的品牌定位专家王玉刚也力证现炒称重快餐在上海市场的吃香程度。
2、有品牌小跑入场,也有品牌转型甚至黯然退场
2020年6月,在多个快餐项目宣告失败后,西贝决定通过入股小女当家,发力快餐赛道。
2020年7月,乡村基旗下大米先生就开始在部分门店推出了“称重计费”的点餐新方式。
2021年4月起,山东烟台本土快餐老牌“蓝白”,也一改以往的小份自取制,推出现炒现卖、称重计费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近20家门店全面升级成为全新的自选称重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连锁品牌入局现炒称重快餐赛道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批曾看好这种新模式的门店/品牌却开始转型,有的门店甚至已经黯然退场。
2018年前后,在广州海珠区六元素商业广场负一层,主营现炒自选称重的小凡家·现炒和米饭小子贴身肉搏,二者在经营模式、菜品搭配、动线设计、装修色调上惊人相似,人气远超于同楼层的其他传统快餐店。
(红餐网供图,央广网发)
然而近两年来,这两家店的经营现状却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小凡家在大众点评上显示“歇业关闭”状态,而米饭小子则在原来的自选模式上加入了小碗菜,调整成为了和老乡鸡一样的“现炒自选称重+小碗菜”模式,自选称重全时段供应,小碗菜只在下午时段和周末开售。
位于北京的焦耳食堂也曝出过经营问题,目前其在京的三家门店显示“暂停营业”状态。
72街等知名连锁大牌在试水现炒自选模式后,很快也改回了原来的模式。
2020年,西贝贾国龙曾高调表示年内开100家现炒快餐店,然而旗下主打现炒下饭菜的“弓长张”首店还没开业,该项目就已经被喊停。
3、仍未出现较有影响力、规模化的头部品牌
红餐网调查发现,时隔3年,除了广深两地外,全国还有不少城市都出现了自选称重快餐店的身影。比如北京的焦耳食堂、上海的谷子里、青岛的青理食堂、山东烟台的蓝白,以及成都的顺旺基、米多多等。总的来看,从广深到上海、北京,以及一些二三线城市,都有一批现炒快餐品牌开始冒头。
不过,现炒称重快餐品牌较少,体量也偏小。截至目前,市场上仍未出现较有影响力和规模化的品牌,而且众品牌整体上的扩张速度都不快。
现炒自选称重快餐前景几何?
2019年,中式快餐市场规模达到7557亿,在懒人经济、快生活节奏、资本加码等因素的催化下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1.27万亿。
在品类大发展的背景下,5年前就火起来的现炒自选称重模式,如今却仍然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这种快餐新模式,到底有没有前景?值不值得做?
烟火气、健康、可自由进行荤素搭配……这些都是消费者选择自选称重快餐的原因,但对于餐厅运营者而言,自选称重模式依然还有一些瓶颈尚待解决,比如性价比、食材损耗成本和供应成本难以把控等。
称重计费容易导致客单价过高,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一不小心夹多就极有可能会对门店产生“餐饮刺客”的负面印象。
自助式选餐,将主动选择权交到顾客手里,挑肥拣瘦无法避免,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食材耗用,导致成本失衡,直接影响餐厅运营。王玉刚告诉红餐网,自己在上海某家自选快餐店就餐时,曾目睹有消费者在一盆白切鸡面前,将鸡皮剥下来后把肉夹走。
而要降低由顾客挑剔造成的食材耗用,就要严格控制食材或出品的品相、品质。如此一来,就对企业的供应链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材供应成本的增加几乎是必然的。
红餐网观察发现,针对上述痛点,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推出了应对方案。
比如在解决性价比上,多个品牌推出了会员制,充200送20,充300送40,充400送80,充1000送200……充得多送得也多。会员储值后不但有“充值送”优惠,还可以享受会员折扣价,比如原价是3.68元/两的,会员则可以享受3.28元/两,不但提高了复购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性价比。
此外,还有的品牌通过推出阶梯式的“定时打折”的营销策略去清空剩菜,以此降低损耗率,减轻餐厅的经营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