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收藏翡翠的人都认为翡翠是有灵性的。其实只要保养得当,翡翠的美会更有光彩。以下是一些保养翡翠的基本常识:
1、翡翠要与钻石、红蓝宝石分开摆放,因为宝石的硬度更高,混放在一起会将翡翠的光泽磨去。
3、夏天易出汗,佩戴后应用冷水冲一下,防止汗液对翡翠的腐蚀。
5、去热带沙滩游玩时尽量不要佩戴,避免过强的阳光照射。
二、翡翠有哪些鉴定过程?
翡翠的真假鉴定是有客观标准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没有什么含糊。如果说以行家的经验和眼力辨出真伪还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么在权威的珠宝鉴定所中,对翡翠的真伪都能有一个清晰的判定。
记得在嘉德公司工作期间,常有客人说起各个收藏门类的不同之处,如果说画的鉴定有较多的主观因素,那么珠宝翡翠的鉴定则完全靠客观的标准。
一件翡翠送进鉴定所,要经过以下这些程序,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1、天平测重量。
2、鉴定者以肉眼观察翡翠的外观,看它的颜色、透明度、形状外观和光泽。翡翠的光泽应是玻璃光泽,如果有些翡翠外观是蜡状光泽,则被怀疑是B货翡翠。
3、用折射仪测定折射率。折射率是宝石非常重要的光学性质,不同的宝石有不同的折射率,测出准确的折射率就能断定这是什么宝石。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而外观近似翡翠的绿色软玉折射率为1.61~1.63,而冒充翡翠的石英类玉石折射率为1.54。
4、用显微镜观察翡翠的内部结构。翡翠的结构是粒状镶嵌变晶结构,这是地质学的一个术语,是说翡翠是由很多小矿物颗粒组成,这些小矿物颗粒有粒状、纤维状、长柱与短柱状,成互相镶嵌的排列。这种结构行家称之为“翠性”,是行家用肉眼鉴定的重要依据,很多人称之为“苍蝇翅”。而在显微镜下观察B货翡翠,能看出翡翠的结构已经被破坏,结构疏松,在小矿物颗料之间还充填有树脂。
5、用分光镜测定翡翠的吸收光谱。分光镜能测出宝石对各个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宝石对光有不同的吸收特点,绿色翡翠对波长489~503nm、690~710nm的光有吸收,这两条吸收光谱就是翡翠对光的吸收特点。
6、用荧光灯观察翡翠是否有荧光。纯净的翡翠在紫外光照射下不产生荧光,B货翡翠由于后注胶而发出粉蓝色荧光。
7、用比重液测比重。把翡翠放到不同比重的比重液中,在与翡翠比重相同的比重液中,翡翠悬浮其中,既不沉底也不漂浮。翡翠的比重在3.25~3.4之间,而B货翡翠由于内部注胶,比重会较轻。
8、用滤色镜检查。使用人工含铬染料染色的C货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是红色,而天然颜色的翡翠不变色。有些特殊染料染色的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也不变色。
9、用红外光谱仪测定翡翠的吸收光谱。天然翡翠有特定的吸收光谱,当在吸收光谱中出现明显的树脂的吸收带时,可以肯定为树脂充填的B货翡翠。这一方法是鉴定B货翡翠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翡翠的加工程序有哪些?
加工的第一步是粗切。将翡翠完全切明,以确定能做什么货,大能做多少。这第一步虽然只是切几刀,但却非常重要,行家有句话:“不怕买错料,就怕切错料”。如果一刀切错,可能本来能出一只满绿的手镯就没了。粗切的原则是顺着绺裂,并避免切断色根。
加工的第二步是细切。将材料细切成小块,每块翠做一件翠活。如果是做手镯或珠链,则是直接在大块翠料上套出来,然后磨成手镯和珠子。
如果是做花件、摆件,第三步要“剜脏去绺”,把明显的黑点、黑花去掉,再把明显的绺裂去掉,小一些的绺裂用花纹盖住(也就是按着绺裂的形状在上面做一条花纹)。
第四步是设计,在翠料上用笔画出图样。
第五步粗磨,按着翠料上的图样磨出大形。
第六步细磨,在细节上完成雕琢。
第七步抛光。
第八步上蜡。
在加工当中首先要保全绿色,绿色是翡翠的灵魂,也是判定翡翠价值的根据。在加工的过程中一点绿都不能扔,做昆虫、花卉效果非常好。但怎么保护绿很不容易,绿越少越要保护。如果是水地材料,在绿的旁边要留点白,在光下一照,绿会显得扩大。
四、话说翡翠的新种、老种
五、什么叫地子
在讲到翡翠种质时,往往要提到翡翠地子的种类。地子又叫底子,简称"地"、或"底",指的是翡翠除去绿色部份的基础部份,都称为地子,也就是底色的意思,常见的地子有以下几种。玻璃地:白色或其它颜色,透明,明亮如玻璃般的地子。冰地:透明度比玻璃地稍差,但清澈如冰一样的地子。藕粉地:半透明,像熟藕粉一样颜色的地子,常常会带有一些粉红色或紫色。豆青地:不透明,一种淡黄绿色的地子。一般晶体颗粒较粗,质地也较粗。瓷地:不透明,白色,如瓷器般的地子,质地较差。油地:半透明至透明,颜色带灰蓝的绿色,质地虽细,但颜色发闷也是较差的地子
六、什么叫有色无种
行家称翡翠的透明度为种,种好就是透明度高的意思。有的翡翠颜色虽然够鲜艳好看,但透明度差,这种翡翠就被称为有色无种,价值就不会很高了,因为透明度差,当光线射在它表面时不能透入,只能从表面反射出来,它的绿色也不能透过光线放出来,使人感到这翡翠的颜色很死板。好的翡翠必须是色种兼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