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网购、移动支付、网络营销等过程中
引发大量个人隐私泄露、名誉受损、网络诈骗等安全隐患。
今天鄂小豚
带你看一看真实案例,为你避坑!
如果遇到这类问题,
请举报!
1.“刷脸”有风险!
“扫码”、“刷脸”
只是对着手机
点点头、眨眨眼、摁一摁?
其实
这些人脸和指纹信息,
都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
生物识别信息。
案例:某房地产公司委托某科技公司销售其开发的楼盘。后某科技公司推荐聂某成功购买一套房屋,但某房地产公司拒付佣金。某科技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某房地产公司支付佣金及利息。某房地产公司则以聂某此前到过楼盘,不属于有效客户,不需要支付佣金为由进行抗辩,并提供了其在售楼处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所抓拍的该客户的人脸识别信息作为证据。
2.不提供个人信息无法点餐?
手机一扫,即刻下单。
然而
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
增加了一道程序,
就不能进行点餐。
提醒: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之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监护人同意。
3.差评被公布个人信息!
4.“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就安全了?
电子产品迭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
消费者家中的旧手机、
旧电脑也越来越多,
一键删除、格式化、恢复出厂设置
能彻底清除个人数据,
保证信息安全吗?
案例:一位经营二手手机的店主表示,一些店主回收手机时,不会提醒卖家删除个人资料,甚至收回来后还会打开手机内的短信和照片欣赏交流一番。
提醒:一键删除、快速格式化和默认不勾选“格式化SD卡和手机存储”等操作都不能完全将数据删除。
技术人员提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操作要将所有存储项目都进行勾选,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才会被安全删除;对电脑硬盘和U盘中数据进行格式化时要去掉快速格式化勾选,这样的完全格式化才能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删除。
5.手机竟成窃听器!
各种破解版App很受欢迎,
不少消费者贪图便宜,
免费使用了这些有问题的破解版App,
如同给手机安了监控,
风险极高。
案例:技术人员对十余款常用的视频、音乐、小说等应用软件的破解版,即盗版版本,进行了实时监测,发现了不少的猫腻。
提醒:莫贪便宜!不要存侥幸心理!从正规渠道下载App。
6.“隔空盗刷”钓鱼骗局,奇怪的链接别点
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等需求越来越多,
很多不法分子通过
“ETC卡禁用”
“快递丢失理赔”等骗局,
对其进行诈骗。
提醒:陈女士遭遇的是典型的钓鱼网站诈骗,消费者按照钓鱼网站的要求,每填写一项,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下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信息甚至余额都会被不法分子掌握。
所以,在收到一些陌生短信后,当有一些奇怪的链接时,不要信不要点,特别是有个人信息填写的,更不要去提交。当对方发起屏幕共享,远程协助时,更要提高警惕,因为此刻消费者手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传递给诈骗分子。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对手机的操作不太熟悉,容易轻信对方是帮自己的,从而造成财产的损失。
遇到以上情况,
如何举报?
1.向中央网信办举报
2.向各地网信部门举报
示例:
湖北属地互联网平台的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举报:
3.向全国12315平台举报或投诉
4.向湖北智慧市场监管小程序举报
8个建议助你远离侵害
◆在处理快递单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文件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在外使用公共网络,下线要先清理痕迹,或者开启隐私模式;
◆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
◆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
◆一般情况下,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家庭信息,身份证号码等不要过于详细;
◆注册各类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等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
◆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