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在当下,网评写作容易,写好却难。”
“人民网评”评什么?凭什么?
本文作者:付龙王石川
全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看重两个“场”,一个是现场,一个是立场。
如果说现场强化的是沉浸感,让受众身临其境,那么立场侧重的则是观点,也就是态度,带给受众的是思考。
新闻报道讲究时度效,“人民网评”也注重“三字经”。
一是“时”,时效的“时”。
在其他媒体还在跟进动态新闻信息的时候,《人民热评:明知违法,为何还敢倒卖出生医学证明?》已新鲜出炉。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人民网评第一次如此精准把握稿件发布时效了。
自建话题#人民网评胡鑫宇失踪调查进展#微博热搜榜第一位,《人民热评:继续调查胡鑫宇事件,以准确详情化解公共疑惑》登上百度热搜榜第四位。
二是“适”,适度的“适”,合适的“适”。
换言之,网评写作要追求快,但在求速过程中必须站稳立场,必须把握尺度,也必须立足“适”度。
特别在舆论监督中,更要有分寸感,而不能暴虎冯河,只图“口嗨”。
《慧泊天价停车收费事件还有疑问待解》《长垣民生项目烂尾,该打的板子不能省》《区委副书记醉驾找人顶包被查处,值得各地好好咀嚼》等网评就体现了这一点,既不失语、不乱语,既言之有理,又持之有据,既达到监督目的,又富有建设性。
此外,也要牢牢把握受众心理需求,尊重网民的合理情绪。
在《人民热评:明知违法,为何还敢倒卖出生医学证明?》一文中,我们就提出,“就目前而言,公众最关心的是,有没有人通过购买出生医学证明为被拐孩子‘洗白’?因此,当务之急是查清被卖的出生医学证明都流向到哪里?每一个线索都不能放过,每一个疑问都要给出答案。”
三是“识”,见识的“识”。
网评写作追求速度,并非快餐化操作,而要有“干货”,有见识,让受众在共情中激发共鸣。
为此,观点要鲜明,要考虑互联网的“水温”,也要设身处地感受网友的“体温”。如果高高在上,就让人厌烦;如果故作高深,就让人避而远之;如果缺乏见识,也无法留住网友。
此外,“人民网评”在标题打磨上力求一目了然,让人难忘。比如《他们是职业打假人,你是职业打人?》《在地铁内抽烟还给孩子点烟,谁来掐灭烟头?》《私拆承重墙,谁的不能承受之重?》等网评的标题,都体现了简捷明快,深入浅出。
清代学者俞樾认为,“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显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网评写作更得深入浅出,这是网评自身属性的要求,也是全媒体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