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三种合作模式赋能车企打造优质产品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朱朋)

汽车产业面临变革,电动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

ADAS渗透率快速提升。随着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产品价格逐渐下降及用户智能化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ADAS功能正逐渐从豪华车向中低端车型发展,渗透率快速提升。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2年前装标配搭载辅助驾驶(L0-L2)搭载量为1001.2万辆,同比增长23.9%,增速维持较高水平。据车云网数据,2022年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具备OTA功能和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销售467.4万辆,同比增长64.8%,渗透率达22.6%。目前ADAS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增长空间较为广阔。市场空间广阔。ADAS系统既是车企切入无人驾驶的渐进式道路,也是现阶段无人驾驶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受量产规模效应提升、部分产品国产化、技术成熟度逐渐提升等因素影响,辅助驾驶成本逐渐降低。据高工数据显示,2020~2022年1~9月L2级辅助驾驶前装标配搭载车型均价分别为27.2、25.6、25.0万元,且2022年1~9月2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近70%。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渗透主流消费区间,销量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用户交互一线区域,智能座舱零部件迅速放量。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智能数字座舱(大屏+语音+车联网+OTA)795.1万辆,搭载率达39.9%。从需求端来看,座舱是与用户最直接的交互区域,随着用户对智能化体验、个性化功能、舒适性感受、便利性操作的需求逐渐增加,智能座舱需求迅速提升。从供给端来看,座舱功能开发难度低,且安全性要求较低,能较快实现商业化。且座舱容易被消费者感知,也是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向之一。

主机厂从一次性销售的交付模式开始转向销售+新功能、新服务的持续交付的模式。传统垂直供应链体系已经逐渐难以满足车厂和用户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目前逐步向平台+生态合作模式演进。平台化、解耦化的平台可以让主机厂更加方便地更新软硬件产品,方便整车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相比于传统的一次性交付模式,OTA升级能降低交付周期、产品演进升级、远程解决软件问题、增加软件增值服务的新营收入口等。华为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以IDVP生态、MDC生态、HarmonyOS生态为核心,切入市场痛点,未来有望获得较好发展。

切入增量要点,进军汽车行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及智能化零部件需求旺盛,但渗透率仍处低位,市场空间广阔。华为通过三种合作模式,提供一体化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智能汽车领域。零部件方面,提供MDC自动驾驶平台、鸿蒙系统、AR-HUD、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电机电驱、热管理系统等智能化重要零部件;整车方面,通过HI模式和智选模式,提供全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合作定义汽车。

消费者BG+智能车BU共同发力,技术渠道优势明显

华为车BU经历四阶段调整,目前由余承东领导。2019年5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归属于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产品和解决方案。2020年11月,华为车BU调整至消费者业务委员会,由余承东担任CEO。2021年9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主要针对HI模式,由余承东继续担任CEO,王军担任COO,并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卞红林任CT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研发管理部部长。终端BG主要针对智选模式合作,由余承东负责。2023年2月,据HiEV报导,车BU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被停职。汽车业务重点将聚焦于消费者BG主导的智选模式。

ICT技术积累深厚,在汽车智能化方向能提供多方面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华为手机业务积累的芯片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能为车机提供高性能的智能驾驶平台和车机模组。鸿蒙系统跨设备互联,支持车机和手机的无缝流转。手机OTA技术积累保证车机的稳定OTA升级。基于手机HMS生态开发的车机版本HMS-A系统,为车机应用开发者提供语音处理接口,减少了车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基于华为云技术,开发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助力智能驾驶算法研发、测试。基于其5G通讯技术,在钢铁、煤矿、港口、制造等行业开展应用,推出5G远控天车、无人天车、无人车送药、5G救护车、5G智能机器人、车辆监控系统等多款产品。

汽车业务是华为全场景战略的重要一环,资金及人员方面投入颇多。华为消费者业务以HarmonyOS和HMS生态为核心驱动,建设“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其中“1”指手机用户,“8”指平板电脑、PC、VR、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慧音箱、车机,“N”指泛IoT设备。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作为五大生活场景中智慧出行场景的重要载体,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机会点,也是华为业务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华为为汽车业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据华为年报显示,2020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5亿美元,2021年达1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5,000人的规模。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一个架构:CCA+VehicleStack架构和七大解决方案: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控、智能车载光、智能车云服务。CCA+VehicleStack分别针对硬件层和软件层,CCA架构具有高标准化、低耦合的特点,VehicleStack提供数据处理服务,开放多种API和SDK接口。智能车云服务主要包括八爪鱼平台、OTA云服务和三电云服务,提供数据的云上处理、训练、仿真、有好的OTA升级体验、准确的新能源车电源和寿命管理。车端提供面向各大车企的全新的计算和通讯架构,主要包括以车载网关、C-V2X、T-Box为主的智能网联模块;以MDC及配套工具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ADAS解决方案为主的智能驾驶模块;以鸿蒙系统、车机模组、中控屏为主的智能座舱模块;以电驱、电池管理、充电系统、充电桩为主的智能电动模块;以VDC、热管理为核心的智能车控模块和以AR-HUD及自适应远光灯系统ADB为主要产品的智能车载光模块六大部分。

华为提出域集中式CCA(计算与通信架构)是E/E架构变革方向之一

传统分布式E/E架构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主机厂来说,分布式架构每项辅助驾驶功能需要独立的传感器、计算单元和软件,需要主机厂开发和协调数十个甚至上百个ECU,复杂且工作量大,且资源分散,算力无法共享,难以做到高级别自动驾驶。对于供应商来说,对零部件的开发仅针对具体某一项功能来开发,很难考虑车上各个系统间的协同问题。此外,Tier1和主机厂很难对软件进行OTA升级,车辆性能、功能难以提高,这会导致较长周期的车辆更新(一般为5~10年)与快速的软件更新错配。

华为提出CCA+VehicleStack构建数字系统架构,更加适合软件定义汽车。传统汽车有6层架构,从底层往上层分别是机械层、高压电池电气层、低压部件层(硬件层)、软件层、应用层和云服务层。CCA架构针对硬件层,可以:1)通过车辆识别单元(VIU)就近对传感器和执行器供电;2)3个或5个VIU组成环网,保证在某个VIU出现故障时,系统安全可靠;3)通过VDC(智能车控平台)、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座舱平台)三个域控制器来分别负责车和底盘域、自动驾驶域、信息娱乐域。VehicleStack针对软件层,数据的预处理、分组、加密、聚合、分发、记录都会在VehicleStack上完成,同时开放相应API和SDK,让ADAS、热管理等上层应用得以实现,达到整车级的软硬件整合。

智能网联:打通车路壁垒,打造人、车、路、云全面协调系统

华为智能网联解决方案通过交通数字化打造“智慧的路,聪明的车”。网联方案产品覆盖面广泛,包括机器视觉产品M23系列护罩一体化摄像机、边缘计算设备ITS800、路侧单元RSU、路网数字化服务DRIS、交通智能体TrafficGo等。主要提供3测+N用,即虚拟测试场、封闭测试场、(半)开放道路测试;协作式公交、全息路口+智行/交通综合治理、辅助驾驶、智慧路侧通信感知站点等业务应用。

华为VHR服务以数据驱动,通过车辆数据监视,提供高品质客户服务。VHR(VehicleHistoryRecord)在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车辆状态可视、车辆故障诊断、趋势分析、预测、改进等多个环节,提供如构建数字孪生、远程智能诊断、智能识别车辆异常、车辆实时质量监测、构建车辆用户画像等服务。华为发挥自身AI和数据平台技术的优势,通过VHR服务构建数据服务生态,一方面提升用户的用车体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车企提供价值。

路网数字化服务(DigitalRoadInfrastructureService)通过车路协同等技术,基于华为物联网服务,打造人、车、路、云全面协同的指挥交通系统,主要在高速公路、园区、城市道路等场景下提供交通事故逆行、车辆逆行、恶劣天气预警、道路限速提醒、道路拥堵提醒、公交车道闯入预警、弱势交通参与者预警(行人识别/自行车识别)、红绿灯信息提醒等服务。其优势在于:1)低时延。通过LTE-V和5G网络结合,实现毫秒级时延。2)全场景。支持多种网络协议。3)边缘智能。路边单元基于昇腾芯片实现高精度计算。4)边云协同。开放的边缘计算架构使得边端设备可更新,并具有全局监控能力。5)经济部署。优化部署方案,降低传输带宽要求,部署费用节省50%。6)引领标准。实现全流程标准化。

华为好望(HoloSens)机器视觉品牌和路边单元共同完善感知能力。好望品牌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提供多种产品,硬件包括好望软件定义摄像机(如M23系列等)、微边缘智能视频存储(ITS800)、好望云服务等,构建有效的机器视觉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高性能传感器+MDC提供优秀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4D毫米波雷达逐渐前装上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4D毫米波雷达广视角、高分辨、能探测静物,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优势显著。其一,传统毫米波雷达无法获取高度信息,4D雷达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部分产品垂直视场角可达30°,能够有效侦测立交桥、限高杆、路牌等障碍物。其二,4D雷达探测更加精准,分辨率可以做到小于1°,精度小于0.1°。其三,4D雷达可以识别静止障碍物。4D雷达由于点云密集,可以对静止点进行识别。更优秀的性能表现能够让4D毫米波雷达有效支持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且价格在1000~1500元左右,短期内远低于激光雷达。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前装4D毫米波雷达将突破百万颗,到2025年4D成像雷达占全部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比重有望超过40%。

激光雷达逐渐由机械式向固态式转型,混合固态产品为目前主流商用类型,纯固态激光雷达为发展方向。车用激光雷达早期为机械式结构,通过收发模组的水平旋转来实现360°扫描,但成本高难压缩,使用寿命短难车规。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主流商用产品为混合固态产品,典型的是MEMS激光雷达,通过将机械式结构集成到硅基芯片中,通过MEMS微振镜来进行改变光路方向进行扫描。混合固态产品技术相对成熟,成本低,易车规,在辅助驾驶领域广泛使用。纯固态激光雷达通过纯电子结构进行扫描,理论上性能、成本和稳定性上表现更优,但技术仍有难关未攻克,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

激光雷达路线明晰,低成本量产为核心竞争力。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相对成熟,稳定性好、价格便宜、结构简单、易过车规,仍为当前主流方案。随着Ibeo申请破产、Veldoyne与Ouster合并、Quanergy退市,太过先进和传统的产品弊端进一步显露。机械式产品价格高昂、量产周期长、车规困难,L4市场需求量有限;纯固态产品技术成熟度不够,量产和维护成本高,短期内表现不如混合固态产品。同时,国内智能化普及程度更高,激光雷达需求较高,加之受开发、维修等方面制约,激光雷达呈现较强的地域性,国内车企仍优先选择沟通成本低、交付能力强的国内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华为等厂商在量产、价格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市场表现出色。

华为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性能综合表现优秀。华为已公布的激光雷达产品使用905nm光源,硅基接收器,垂直*水平角分辨率可达0.26°*0.25°,垂直*水平视场角相对较窄25°*120°,探测距离在10%反射率下达到150m。采用独特的光学设计,在两侧的边缘视场角也可实现120米以上的探测距离,不会像部分市面产品出现探测距离大幅度缩小。华为激光雷达扫描一次成型,不存在内部图像拼接,这样形成的点云更加连续,更加稳定,对后端算法也更友好。目前已成为长安阿维塔11、北汽极狐αSHi版、长城沙龙机甲龙、合众哪吒S等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自驾域控制器向着高算力、易开发发展,ASIC专用芯片路线成未来方向。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逐步演进,自动驾驶架构已经从以往的ECU向DCU(域控制器)迁移。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计算平台,承载着环境感知、数据处理、路径规划等重要功能。随着主机厂及供应商逐渐完善其自动驾驶功能,程序越来越复杂,对硬件算力、传感器数量和编程便捷度的要求更高。为满足上层需求,自驾域控制器产品向着更高算力、更多传感器接口、更便捷的程序开发演进。未来随着进一步的跨域融合,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与座舱域控制器会进一步融合。从内部架构来看,自驾域控制器承担汇总处理传感器信息数据的功能,目前市场差异化体现在AI计算,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类是以英伟达为代表的GPU为主,ASIC为辅路线,一类是以高通、华为、地平线、Mobileye为代表的ASIC作核心计算单元的路线。ASIC即专用集成电路,是指应特定用户要求和特定电子系统的需要而设计、制造的集成电路,前期开发周期长,但功耗和对特定场景的性能表现更加出色。故在早期算法不成熟阶段,GPU为市场主流。2022年新车主要以英伟达的Orin和华为的MDC平台为主。

华为MDC产品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覆盖多个场景的自动驾驶平台需求。华为MDC系列,使用同一套软件,同一个硬件架构,方便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迭代升级。目前全系列共有4件产品:MDC300F用于矿区、港口、园区、高速物流等车辆;MDC210主要用于中低端车的铺量;MDC610用于高端车的拉升品牌;MDC810用于robotaxi或高级别的自动驾驶。MDC810采用昇腾620芯片,算力高达400+TOPS。

华为MDC平台性能强大,功能安全,提供开放的生态和多种开发工具。华为MDC810性能强劲,算力达400TOPS。具备用户态分布式OS内核,调度时延<10us,平台级时延<40ms。其异构计算能力能针对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算力类型和大小,更精准地满足算力需求。此外,华为MDC具备面向L4的高安全架构,通过了信息安全、功能安全、车规级测试、软件成熟度认证、极端工况测试等多项检验。同时,华为MDC基于标准化和平台化的设计理念,实现软硬件解耦,提供丰富的传感器接口、全场景覆盖的工具链、100+标准的API和开放的SDK,支持与线控底盘接口对接、支持软件开发和移植、支持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华为也提供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帮助客户和生态伙伴提升开发效率,完善华为MDC生态构建。华为于20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提出,截至2021年底已有70余家生态合作伙伴,联合拓展乘用车项目超6个,商用车/专用车项目超11个。

华为MDC提供了MDC工具链、MDCCoreSDK和车云协同开放平台等开发者套件,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MDC工具链含有AI集成开发环境MindStudio、AP配置工具MMC、集成开发环境MDS、标定诊断工具MCD、可视化调测工具MViz,覆盖自动驾驶应用的研发、调试、部署、运营全生命周期。MDCCoreSDK加速开发效率,支持TensorFlow、caffe等主流AI框架,支持1000+主流算子,开放100+API接口。云端提升提供数据、场景、训练、仿真服务,加速车云数据闭环,有20万+场景库和2000万+数据集,大幅提升训练和仿真效率。

智能座舱:高性能、低耦合的座舱平台提供开发的软硬件生态

鸿蒙通过三段式架构将多种应用集成于车机,丰富用户体验。华为将应用分为鸿蒙精品应用、鸿蒙生态应用和长尾应用三类。精品应用为大部分用户高频使用的应用,华为将其深度集成HarmonyOS车机上的能力,如HMS-A语音能力、账号能力、无缝流转能力等,会针对车机场景进行深度适配。生态应用主要为华为1+8布局下的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智慧大屏,会带入到车机上来。第三类长尾应用为只有偶尔会用的非常用应用,华为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需求。

显示平台——车载智慧屏性能逐步对标手机屏幕,提升用户使用感受。华为中控屏使用HDR技术,再加上基于麒麟模组的软件处理,实现了广色域,1000nits,相比于业内平均600nits来说有了大幅度提升。此外,华为智慧屏低蓝光,无屏闪,并且可以依据用户习惯来个性化调节屏幕亮度。生态——硬件解耦持续升级,软件开放不断更新。硬件方面,开放OpenLab,与外设的合作伙伴联合定义硬件接口,做到硬件即插即用,可以在车的生命周期里面持续更新,多硬件之间互联互通。软件方面,HMS-A将语音等技术通过API的方式开放接口,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开发。

智能电动:多年ICT领域积累打造高集成、高效率的智能电动产品

华为借助其ICT领域30年积累,结合其领先的云计算、AI、大数据技术,打造其智能电动解决方案。华为mPower智能电动产品包含电池、电驱、电控及充电产品等多个模块。电池方面,华为提供端云电池管理系统,通过电池控制单元(BCU)、电池采样单元(BMU)和云BMS,精确监控电池状态,保证电池安全。电控方面,电子工程专辑提供的数据表明华为提供的电机控制器(MCU)拥有业界最高峰值效率98.5%、高功率密度和优秀的防抖技术。电驱方面,华为三合一和多合一电驱高集成密度、高NEDC效率,减小体积的同时保证了性能。充电方面,华为车载充电系统集成了车载充电机(OBC)和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可选集成,加上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提供高安全、高效率的充电表现。

HUAWEIDriveONE电驱动系统带来高集中度、高性能和高舒适度。HUAWEIDriveONE三合一电驱目前覆盖150kW、165kW、220kW、270kW,采用一体化设计,深度集成电机控制器(MCU)、电机和减速器。其低功率产品1)集中度高,布置空间小。2)噪音低。78dB静音。3)效率高,续航里程长。88%NEDC效率。高功率产品为800V高压平台,峰值效率最高可达94.5%。

智能车云:八爪鱼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处理、训练、仿真服务

华为八爪鱼系统主要提供数据处理、训练、仿真服务。数据处理方面,八爪鱼系统提供对原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存储、人工及自动化标注能力,进行数据的采集加工。训练方面,八爪鱼系统提供云上的在线算法管理和模型训练。工程师通过借助云上充足的算力和算法资源,对算法快速迭代。仿真方面,提供大量的仿真场景库、大规模并行仿真、仿真测试验证、综合评定服务,满足车辆对复杂场景的测试要求。

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基于云端构建,实现车云协同、开放设计。商用阶段传统数据中心模式不适合用在自动驾驶领域,上云或为自动驾驶从开发到商用的必经之路。华为八爪鱼系统是在华为云的基础上构建的。主要有三个特点:1)把算力、数据、算法解耦,实现车云的协同。2)算力平台支持华为的MDC和多种主流计算平台,比如英伟达的硬件。3)高精地图解耦,支持华为和多种主流格式的高精地图。预置2000万框标注数据集、20万+场景库、场景数字孪生、虚实混合仿真、日行千万公里的仿真服务,真正做到云服务的开箱即用的优势。

华为高精地图助力其NCA模式自动驾驶。华为全套高阶自动驾驶共有三种自动驾驶模式:NCA、ICA+、ICA。NCA模式类似于robotaxi,基于高精地图,可以实现点对点的自动驾驶。目前仅支持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预计后续会持续进行更新扩张范围。ICA模式是在初次行驶的地方,没用全局地图,基本依靠车辆自身传感来巡航。ICA+处于二者之间,没有高精地图,但是车会根据行驶记录来自动学习地图,获得比ICA模式更好的驾驶体验,但无法达到NCA的水平。华为目前已经获得导航电子地图的甲级测绘资质,预计2023年覆盖全国20+城市。

华为三电云服务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新能源车的安全和寿命管理。华为三电云服务基于VHR数据服务和电池包仿真系统,提供电池故障检测、智能充电、热失控预警、里程精准预估、电池健康度评估SOH(stateofhealth)、智能续航、电池剩余寿命预测RUL(RemainingUsefulLife)、电池寿命延长8个应用。华为三电云服务的动力电池故障检测、热失控预警可以达到80%+的查全率,误报率分别小于1%、0.5%。电池健康度评估的误差小于3%,剩余循环Cycle预测误差小于10%。并且可以100%追溯电池问题。

智能车控:高性能、高集成的TMS系统有效解决新能源车复杂的热管理需求

两个集成:高度集成部件+高度集成控制单元有效提升系统可靠性,降低装配工作量。部件集成:把板式换热器、储液罐、水泵、水阀等12个部件集成,并且用基板代替了管路,使得管路数量降低40%,同时能提升系统可靠性,也降低了整个热系统在装配时候的工作量。控制集成:原先多个单元的ECU都是独立的,华为把这些ECU全部集合到EDU电子驱动单元里,大幅降低了零部件的故障率,并且便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维护,为智能化做了更好的铺垫。

智能车载光:超二十年光学技术积累,大量专利标准支撑

华为AR-HUD带来全新驾驶体验。华为AR-HUD已搭载于飞凡R7,提供5大核心功能:1)AR导航。2)安全随行:夜视、雨雾等极端环境增强路面显示。3)预警提示:前车、行人距离提示。4)影音娱乐。5)立体资讯:提供实景地图POI。屏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体积小,视角广。13°x5°可以覆盖3个车道。2)画面大,画质高。7.5米距离实现70寸画面,1920*640分辨率。3)清晰度高。分辨率达1920x640,空间分辨率>100PDD。4)稳定性高。采用DLP技术而非传统HUD的TFT技术,亮度达到12000nits,对比度、能源效率更高,适应强光等多种场景。5)无需更换风挡玻璃。部分HUD产品需要更换风挡玻璃来消除重影,华为HUD产品可以在普通风挡玻璃上使用。

华为智能车灯解决方案HuaweiXLight为主机厂提供集安全照明、智能助驾、娱乐交互功能于一体的方案。华为于2022年11月提出智能车灯解决方案,Xlight硬件具备:1)体积小巧;2)14x7°大视场角;3)双灯260万高像素等特点,结合图像处理、智能防抖、双灯融合等算法,可实现百万像素精细化照明和智慧灯光表达,包括:1)安全照明:根据道路情况自动多样化调节光型、亮度,近光做到视野更明亮。远光采用自适应远光灯系统ADB(AdaptiveDrivingBeam),实现人车精准遮蔽,不干扰其他交通参与者。2)智能助驾:通过投影光毯辅助驾驶,并通过防抖算法实现高品质投影。可实现示宽线提醒、光毯闪烁交互等功能,避免盲区碰撞。3)娱乐交互:投影文字以适应多种娱乐情景。

华为合作从浅到深分为零部件模式、HI模式和智选模式。零部件模式是最基础的合作模式,华为向厂商供应标准化零部件,充当供应商角色。HI模式下,华为会为车企提供技术支持,与车企合作定制开发一系列功能,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但汽车整体设计仍为主机厂主导。已公布的代表车型有北汽极狐αsHI版、长安阿维塔11。智选模式下,华为会参与到车企产品的设计中,提供包含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多个系统的软硬件合作,基于自身在消费电子的设计制造经验,共同设计产品外形、内外饰等部分。同时合作的产品会在华为的销售渠道中销售,代表车型有赛力斯AITOM5/M7等。智选模式与车企合作更为紧密,盈利能力更强,预计短期内会是华为主要合作路线。

智选合作模式

智选模式以赛力斯为起点,合作业务迅速铺开。华为智选模式最早选择赛力斯合作,先后推出赛力斯SF5、问界M5/M7等多款产品,问界产品销量表现较为出色。智选模式合作迅速铺开,据36氪报道,华为业务与多家车企开展合作。其中,极狐品牌继HI模式后,计划推出智选模式合作车型。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也分别与华为有至少一款产品合作。智选模式与车厂合作较深,从产品设计、零部件供应、销售渠道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赛力斯

赛力斯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制造企业,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及核心三电(电池、电驱、电控)、传统汽车及核心部件总成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赛力斯成立于1986年,早期以电器簧、微车座垫簧等为主。2003年与东风公司合资成立东风渝安,进军汽车工业。2007年小康集团成立,并于2016年正式上市。2017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同意新建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2019年初与华为合作,并于2020年初推出第一款合作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于2021问界品牌M5、2022年推出M7、M5EV。2023年2月,赛力斯与华为在深圳签署联合业务深化合作协议。新平台下首款旗舰车型计划于2023年发布,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在后续陆续推出多款全新车型。

与华为合作密切,先后推出多款合作车型。早期华为与赛力斯主要围绕新能源领域合作,21年4月,赛力斯正式发布赛力斯SF5,定价21.68~24.68万元,分为两驱/四驱、BEV/PHEV共四个版本。21年12月,赛力斯发布其与华为智选模式深度合作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AITO旗下问界M5于21年12月正式发布,定价25~32万元。22年7月发布问界M7,定位豪华智慧大型电动SUV,指导价31.98-37.98万元。计划2023年推出两款新车,其一为问界M9,定位大型全尺寸SUV,定价约45万元,计划搭载华为完整辅助驾驶方案。其二为一款轿车,定价约30万元。

问界M5以用户为核心,全方面提升驾驶体验。问界M5搭载华为HiCar平台、双方共同研发的智能增程系统、HUAWEIDriveONE电驱动系统、HUAWEISOUND等技术,从座舱到动力系统华为全面参与。座舱方面,空间宽敞,配置一体式环抱座舱、2KHDR智能中控大屏、可调节氛围灯、无缝全景天幕、三槽式香氛系统、大面积补光镜、通风加热按摩座椅,使用多重降噪技术提供静谧体验,浅色内饰也进行防污处理。全景天幕约2平方米,使用建筑级微米镀银LOW-E隔热材料,隔热效果相比传统玻璃提升40%。搭载HUAWEISOUND音频技术,拥有良好的舒适性和沉浸式体验。搭载1支双音圈低音炮,4支低音单元,3支中置单元,5支高音单元,2支环绕单元,4支头枕单元,构建整车立体环绕系统,同时支持5.1声道和7.1声道,低频下潜至30Hz,提供优质的音频体验。

江淮汽车

江淮汽车成立于1964年,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老牌自主汽车厂商。江淮汽车整车产品基本涵盖乘用车及商用车全品类,包括重、中、轻、微型卡车、多功能商用车、MPV、SUV、轿车、客车等,包括“思皓”、“瑞风”、“JAC”、“安凯”等品牌;此外核心零部件产品覆盖专用底盘及变速箱、发动机、车桥等。代工蔚来,新能源制造能力优秀。2016年,江汽集团与蔚来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互联网+智造”模式,为蔚来提供旗下汽车代工业务。打造了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的世界级智造工厂——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自动排产、自动能源管理、自动质量检测。2022年12月12日,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第30万台汽车下线,再度刷新中国高端品牌汽车量产下线速度。

奇瑞汽车

华为奇瑞合作已久,智能化领域持续赋能。自2020年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奇瑞多款车型上已搭载部分华为系统及零部件,包括iDVP平台、毫米波雷达、MDC等产品。据XEV研究所报道,后续奇瑞与华为将联手打造高端纯电中型轿车E03,基于奇瑞BEV纯电平台,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系统,预计于2023年第四季度推出。华为技术加持及瑶光战略规划,有望推动奇瑞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HuaweiInside合作模式

HuaweiInside模式是华为与车企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汽车子品牌。该品牌将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车身将打上HI标识。HI模式车型均搭载华为高阶智驾方案ADS,辅助驾驶功能表现出色。但软硬件配置要求较高,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合作车型价格带普遍较高,加上产品交付较慢等问题,使得HI模式商业化进展缓慢。

北汽蓝谷

华为与北汽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极狐阿尔法S车型。华为和北汽自2017年开始合作,2020年华为工程师入驻北汽研发基地,以场景定义需求,共同开发解决上千条功能需求。未来,双方还将在智能化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me智能化平台,全方位布局场景化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已于2022年7月正式交付。基础版售价38.89万元,高阶版售价42.99万元。2023年预计合作推出一款新的高端SUV,及阿尔法S·HI版的长航版。此外,据IT时报报道,华为将与北汽基于智选模式合作,内部代号X80,基于极狐平台打造,但不会沿用极狐品牌,新车预计2024年上市。

极狐αS华为HI版智驾配置强大。硬件方面,极狐αS华为HI版是全球首款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传感器部分共搭载3颗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9颗ADS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座舱使用基于麒麟990A的华为智能座舱,搭载华为使用昇腾620芯片的MDC8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达到400TOPS算力。充电方面,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使用2.2C闪充技术,可以在10分钟内充电195公里,15分钟完成30-80%充电。软件方面,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和华为ADS高阶全栈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实现高速公路辅助驾驶能力、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代客泊车服务等。2022年9~12月,极狐阿尔法SHI版先后通过三次OTA升级,开发狂暴/赛道模式,新增RPA遥控泊车等多种功能,推送上海城区NCA辅助驾驶功能,进一步优化驾乘体验。

长安汽车

阿维塔11于2021年11月首次亮相,主打情感智能,定位长安汽车高端品牌。阿维塔前身为长安蔚来,于2020年4月由长安和蔚来共同成立。21年5月更名阿维塔科技。阿维塔官方信息显示,21年10月,阿维塔科技首款车型阿维塔11于重庆工厂成功试制下线。22年12月正式量产下线,截至23年2月门店已达100家左右。阿维塔11定位情感智能电动轿跑SUV,力求做最“懂你”的智能车,截至2023年2月5日交付破2000台。

长安携手华为、宁德,共同赋能阿维塔品牌。阿维塔11基于长安、华为、宁德携手开发的CHN平台打造。其中,长安负责底盘设计、整车集成,华为负责电池管理系统及软件科技,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三者联合开发使得数据互通,开发效率更高,产品性能更好。阿维塔CLTC续航里程达550~680km,百公里加速3.98~4.5秒,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合作为阿维塔11优秀的动力、续航能力提供了保障。华为在手机端的设计、制造经验和智能化系统技术有着充分积累,与长安共同设计阿维塔造型、UI、内饰等,更好地适配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同时华为也提供部分销售渠道,阿维塔11已进驻北京、深圳等地的华为旗舰店,后续有望进一步拓展。

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长安汽车: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与华为宁德合作前景看好

品牌向上产品提速,发展前景看好。品牌方面,公司发布全新数字纯电品牌长安深蓝,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高端SEV品牌阿维塔,优化UNI、长安乘用车、欧尚及凯程等品牌策略。产品方面,公司计划2025年前推出30余款产品,包括阿维塔4款、深蓝品牌5款等。此外公司计划到2025年实现长安品牌销量3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达到35%。公司整体品牌向上发展,产品周期加速,利好未来销量及业绩提升。新能源发展迅速,深蓝销售情况良好,阿维塔前景可期。公司2022年发售深蓝SL03,市场反馈良好,预期未来年销15-20万辆。此外C673预计23年6月上市,有望取得较好业绩。阿维塔E11于2022年12月交付,E12预计2023年内上市,后续将推出更多新品,前景值得期待。

携手华为、宁德,共同打造阿维塔品牌。阿维塔品牌基于长安、华为、宁德携手开发的CHN平台打造。其中,长安负责底盘设计、整车集成,华为负责电池管理系统及软件科技,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三者联合开发使得数据互通,开发效率更高,产品性能更好。华为在手机端的设计、制造经验和智能化系统技术有着充分积累,与长安共同设计阿维塔造型、UI、内饰等,更好地适配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同时华为也提供部分销售渠道,阿维塔11已进驻北京、深圳等地的华为旗舰店,后续有望进一步拓展。智能化方面,阿维塔11座舱搭载鸿蒙系统,拥有优秀的交互能力。搭载华为深度合作的高速NC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城区ICA智能巡航辅助、APA智能泊车功能,智能驾驶能力领先。拥有一键备车、主动迎宾、情绪识别、智能情景模式及离车座舱感知功能,“情感智能”表现出色。

赛力斯:电动技术及智能智造能力领先,智选模式携手华为销量出色

华为合作成效显著,智选模式助力销量攀升。公司为最早与华为进行智选模式合作的车企。2022年先后推出问界M5、M7、M5EV三款车型,均与华为共同定义,搭载华为智能座舱、智能电驱等产品,产品表现出色。借助华为门店拓展销售渠道,铺设速度快、覆盖城市广、门店数量多,带来销售网络方面的优势。产品力和销售网络带来销量和订单的出色表现。据AITO数据披露,问界M7上市4小时后订单量突破2万台。截至2023年2月,问界品牌累计销量8万余辆,后续销量有望稳定提升。

整车生产经验丰富,智能智造能力领先。问界品牌主要通过两江智慧工厂和凤凰智慧工厂生产,均依据工业4.0标准及工业互联网要求打造,自动化程度国内领先,采用了先进的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及制造工艺流程,以实时在线的响应方式快速精准地进行规模化定制生产,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执行严格的品控标准,在生产销量较高的同时保障产品品质。电动技术深入布局,新能源业务研发持续投入。公司全新打造的智慧电动汽车平台具有“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的优势,兼容纯电和增程两种驱动模式,同时通用化的平台设计能有效降低开发设计成本。公司自研DE-i纯电驱智能增程平台,在续航和性能方面表现出色。

营收增速显著,利润端短期承压。问界品牌销量表现出色,带来营业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31.2亿元,同比增长102.0%。后续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推出,营业收入有望维持同比高速增长。但产品尚处爬坡期,利润端仍持续承压。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亏损26.7亿元,同比下降146.9%。主要是新产品处于交付初期,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加上前期渠道布局、广宣费用、销售服务费用等带来销售费用的大幅增加等原因所致。后续随着交付量提升,毛利率及销售费用率有望持续改善,带来规模净利润的逐渐改善。

江淮汽车:商乘并行,销量有望改善;合作广泛,助力业绩增长

江淮汽车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老牌自主汽车厂商,整车产品基本涵盖乘用车及商用车全品类,包括重、中、轻、微型卡车、多功能商用车、MPV、SUV、轿车、客车等。乘用车形成以思皓品牌为主的产品矩阵,据公司产销快报披露,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50.0万辆,同比下滑4.5%。2022年江淮乘用车累计销量30.2万辆,同比增长19.6%;其中新能源产品表现出色,2022年实现销量19.3万辆,同比增长44.0;轿车销量增速明显,剔除蔚来代工产品ET5、ET7后,仍实现销量3.7万辆,同比增长36.4%。商用车以轻卡为主,销量有望随行业一同改善。

华为合作造车,智能化领域深入赋能。2019年公司与华为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公司2021年推出MIS皓学架构,应用于思皓QX、思皓曜等车型,采用鸿蒙OS、麒麟990芯片,CPU算力大于75kDMIPS。思皓爱跑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华为全球首发的77G毫米波雷达。据电动知家消息,华为与江淮预计合作推出的新车型,定位于中端市场,价格区间在20-35万元。江淮汽车拟投入近百亿元打造全新工厂。预计最快将在2023年第三、四季度开启销售。

代工蔚来牵手大众,多模式助力业绩增长。2016年公司与蔚来汽车签署约100亿战略合作协议,蔚来汽车提供生产所需零部件和物料;公司负责汽车投产生产,双方共同生产新能源合作汽车车型。江淮与蔚来汽车联合打造的世界级智造工厂,代工生产ES8、ES6、EC6、ET7等车型,打造了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的世界级智造工厂——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2022年12月12日,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第30万台汽车下线,再度刷新中国高端品牌汽车量产下线速度。公司2017年与大众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江淮大众。2020年签署产品组合框架协议,大众集团承诺将授予合资公司4-5个大众集团纯电动品牌产品,目标在2025、2029年分别生产20~25万辆、35~40万辆,预计总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500亿元人民币。

均胜电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全面布局,未来发展看好

汽车电子多点布局,未来发展看好。22H1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收入65.9亿元(+8.7%),若剔除欧元贬值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0%,保持较高增速。智能驾驶业务公司成立研究院,L0-L4产品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2022年将陆续定点和量产,同时与英伟达合作,基于Orin芯片开发针对L2++高速公路及城市NOA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新能源推动电控模块多合一等产品开发。公司智能化与电动化多项产品齐头并进,22H1收获订单250亿元,未来发展看好。汽车安全业务短期承压,后续有望改善。2022年受全球疫情、芯片短缺、俄乌冲突、欧元汇率下跌等影响,汽车安全业务收入出现下滑;原材料及运费涨价导致毛利润减少约6.6亿元,毛利率短期承压。22H1汽车安全业务收获订单400亿元,后续芯片短缺及疫情缓解,收入有望逐步改善;原材料及运费后续有望下降,并和上下游共担压力,加上全球重组优化、公司各项运营优化等影响,毛利率有望企稳回升,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华阳集团:HUD产品矩阵不断完善,发展前景看好

产品矩阵不断完善,HUD加速发展。公司拥有丰富的智能座舱产品线,座舱域控获多家企业定点,部分项目量产爬坡。HUD产品获长城、长安、吉利、广汽、及蔚小理等多家客户定点项目,客户结构持续改善。智驾业务持续推进,新设子公司华阳驭驾专注智能驾驶业务。与地平线合作的智驾域控产品正在推广。压铸业务覆盖面持续拓宽,定点项目不断增加,收入有望持续提升。自主品牌深度合作,下游销量表现出色。公司与长城、长安、吉利、广汽、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及小鹏、问界等新势力合作较深,涉及产品众多。随着自主品牌销量提升及渗透率上升,有望带动公司产品收入增长。

华为合作拓展新技术路线,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司AR-HUD技术路线不断丰富,双焦面AR-HUD产品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获得定点项目;斜投影AR-HUD产品已向市场推广;光波导AR-HUD与珑璟光电战略合作携手开发。华为AR-HUD采用LCoS技术,目前已在飞凡R7上搭载。公司LCoSAR-HUD与华为合作携手开发,增加技术路线覆盖,进一步提升在AR-HUD领域的竞争优势。

你的汽车电瓶只能用3年,老司机却能用8年,修车工告诉你如何做!

补完增程产品线最后一块木板阿维塔11增程版上市27.99万起

发动机故障率最高的三款车,普通人最好别买,油耗高,质量差!

使用了20年的车,跑了30万公里如此完美车况!车主是怎么做到的?

混动汽车的电池坏了,还能当油车开吗?内行人一语道破,明白了!

开车上高速跑长途,一定要检查车上这3个地方,真的是太重要了

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款合资车,油耗高,发动机质量更是差到顶点

气场超大G,五菱硬派SUV谍照曝光,网友:坐等量产!

四款穷人开的车,车便宜,质量好油耗低,还保值,买完不后悔!

奥迪打响“第一枪”!32.8万降至15.75万,2.0T+quattro四驱

THE END
1.电子电气架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模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及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节能及舒适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该系统由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相关支撑平台、通信网等组成,其系统组成可参考图: https://blog.csdn.net/Soly_kun/article/details/144314620
2.车端中台架构分为哪几层mob64ca12ee66e3的技术博客在当今智能化的汽车产业中,车端中台架构的设计与实现已成关键因素。不同于传统的系统架构,车端中台架构的分层设计使系统更具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本文将深入探讨车端中台架构的分层结构,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进行说明。同时,我们将使用类图来帮助理解这一架构的设计。 https://blog.51cto.com/u_16213423/12754510
3.白皮书中国联通车联网技术路线及布署策略1车联网系统架构 为满足车联网的业务需求,未来网络将采用“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统一架构,打造“多模通信+人车路协同+车云同步”的云网协同一体化网络,如图1所示。 图1:云网协同一体化网络架构 (1)立体化通信网络 支撑未来车联网发展必然是一个立体化通信网络架构,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多模接入、车车http://www.cheyun.com/content/18831
4.车路协同云平台零束科技官网车路协同云平台 车路协同云平台利用零束自主研发的数据工厂与网络安全技术,整合人、车、路、云多端数据,构建协作式智慧交通,使能协同式自动驾驶。为用户出行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为管理者提供了全路段感知、全天候通行、全过程管控的智慧运营。https://www.z-one.tech/www.z-one.tech/solution/car-cloud/
5.V2XLINK车路协同数字化交通运营商V2XLINK车路协同品牌是“斯润天朗”在数字化交通领域全新的品牌,斯润天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润天朗”)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化运营服务提供商,企业从基础车载连接服务开始,通过将车联网平台组件化完善和基于云端PAAS融合将车联网开放式核心平台https://www.v2xlink.com/
6.智能驾驶发展趋势:“车路云”一体化计算主体为智能汽车本身或路侧设施,更新频率控制在1s以内;(2)宏观地图:收集区域内所有智能汽车及路侧设施的感知信息,在云端绘制全面的高精度地图,更新频率为每分钟2-3次。 图三:高精度地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具备两大优势:(1)信息感知更全面细致,对单车智能的https://m.36kr.com/p/1556281654660226
7.基于AI的车云协同自动驾驶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图3 基于 AI 的车云协同自动驾驶系统架构方案示意图 该架构方案由基于 AI 的自动驾驶智能车端设备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自动驾驶云端系统两部分组成,共同形成一个集复杂环境精确感知、通行智慧决策与行车控制优化执行的车云协同一体自动驾驶系统。 2.1 基于 AI 的自动驾驶智能终端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353605280&efid=3_KpW3dIn06x5LhujY9-dw
8.国信证券:华为汽车产品有序落地5G芯片智能座舱先行华为智能汽车延续“云-管-端”架构。云:智能车云;管:智能网联;端则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华为汽车业务在“端-管-云”五大业务板块和产业链上下游均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本文主要从华为合作车型入手,梳理了截至目前有搭载华为产品所有量产车型(来源于公开资料)。 http://finance.sina.cn/2020-05-29/detail-iircuyvi5653241.d.html
9.2022国央企数字化实践报告——深度解读国央企不同嘲数字化痛点农信社与品高股份和VMware合作,搭建地州资源池、生产资源池和灾备资源池,建设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的池化管理。该农信社将已有的业务迁移到云中,实现应用的云化部署,并以公有云的模式为下属地州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相应资源。 图3:云平台部署架构图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006827.html
10.苏标ADAS协议,JT808协议,JT809协议,JT1078协议的车云慧智慧车云慧智慧交通云平台是基于,JT808协议,JT809协议,JT1078协议(《JT/T808-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终端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以及《JT/T808-2013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通讯协议技术规范》)通讯协议上构建,适用于物联网(车联网)领域应用,特别是https://www.legaoyi.com/elink-platfrom.html
11.《车路云一体化信息交互技术要求第1部分:路侧设施与云控平台数据《车路云一体化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第1部分:路侧设施与云控平台数据接口规范》.pdf,概述这份车辆与道路通信技术要求部分详细描述了车辆与云计算Cloud集成的信息交互流程,涉及云控平台和路侧设施的数据接口规范指南强调了总体架构数据类型传输规则以及云端与RSU云端与MEC之间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14/8015001060006120.shtm
12.小鹏汽车技术中台实践:云平台篇架构小鹏汽车基础架构团队封装标准 Boot 概念(应用视角):统一架构提升,标准化开发、测试、运维术语; 动态注入内容:配置在 configmap,可全局调整,下一次部署生效(例如:sidecar、环境变量、资源配置、harbor 地址等)。 上图为 Logan-App-Operator 的架构流程,很标准的 Operator 做法:定义 CRD,结合统一配置并复用 Kubernetes 原生的能力,将应用https://www.infoq.cn/article/pzUQxao7udgMbO2ObR0C
13.2022国央企数字化实践报告——深度解读国央企不同嘲数字化痛点1)内网基础云平台建设农信社与品高股份和VMware合作,搭建地州资源池、生产资源池和灾备资源池,建设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的池化管理。该农信社将已有的业务迁移到云中,实现应用的云化部署,并以公有云的模式为下属地州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相应资源。图3:云平台部署架构图 https://www.esensoft.com/industry-news/dx-1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