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车辆的四个车轮是笔直的,实际上要想在行驶中保证安全和舒适,还需要很多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才能轻松地操纵方向盘使汽车似箭般地行驶,或转动方向盘使汽车转弯,转弯后自然恢复直线行驶状态。那么,影响汽车行驶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车轮定位。
①直行时方向不正,跑偏,发抖
②转弯时方向盘沉重,转弯后方向盘不回正
③直行时方向盘飘浮,摇摆,颠抖等不正常驾驶感觉
1.后倾角(Caster)
正后倾角负后倾角
后倾角的定义:上球接头或支柱顶端与下球接头之连线(假想的转向轴线)与铅垂线所形成的夹角。
测量方法:后倾角的转向轴线是个假想的轴线因此无发直接测量。利用传统后倾角转向时外倾角改变的关系来测量后倾角。测量后倾角分二步骤:将前轮向外转一定的角度时记录其外倾角数值,再将前轮向内转一定的角度时记录其外倾角数值,此二数值之差乘一定的倍数就是此轮的后倾角。测量后倾角可在转角盘上测量,也可顶起车身使双前轮离开地面(转盘)进行转测后倾角。注意:在转盘上转动前轮时车身必须固定不可移动,当前轮转动时,前轮一定向前后移动。因此在车身压力下的转盘必须保持灵活转动及前后左右滑动,否则后倾角的测量不会正确。
零后倾角:从车子侧面看转向轴线与铅垂线重叠。
正后倾角:从车子侧面看转向轴线与地面相交之点于轮胎磨擦点之前。
负后倾角:从车子侧面看转向轴线与地面相交之点轮于胎磨擦点之后。
功能:可增加直行的稳定性及转向后方向盘自动回位功能。当汽车在行驶中若遇外力而产生方向偏离时或转弯时,主销后倾角可产生回正力使车轮自动回复到原来中间位置。高档汽车设计选择大的正后倾角力求直行时的稳定性及舒适性,搭配动力辅助补偿因大的后倾角造成的转向困难。同款车的后倾角有动力转向配置的必定大于有机械转向配置的。低档汽车设计选择接近零或负后倾角以牺牲直行时的稳定性换取转弯的轻便。
前轮转向摆动(CamberRoll):车子在转向时前轮轮胎是绕着转向轴转动的。当转向轴右转时右前轮是向右下并向外倾斜,左前轮在右转时会向右上摆动使外倾角减小(上图),左转时右前轮向左上并向内外倾斜,左前轮向左下摆动使外倾角加大。在同样转向角度下,后倾角越大其上下摆动越大,外倾角改变越大。目前测量后倾角的方法就是利用这种后倾角与外倾角摆动的关系。当顶起车身前轮离开地面转向时,可明显地观察左右轮上下内外摆动的现象。
后倾角太小之徵兆:(1)在转向后方向盘缺乏自动回位功能。
(2)车子高速行驶时稳定性差。
影响:车子会朝着后倾角较小的一边跑偏。
案例:将左前轮后倾角设定为+0.5°,右前轮为+1.5°,则这辆车子会向左跑偏。
后倾角的调整方法
后倾角的调整方法:(1)垫片(2)偏心凸轮(3)大樑槽孔(4)旋转支柱杆(5)旋转支柱顶端(6)移动引擎(7)偏心球头
相对而言,调整后倾角的难度要比外倾及前束高。由于无法直接测量后倾角,一般低档定位机无法如同调整前束般用图片引导调整步骤。进口高档定位机利用水平倾斜感应器配合
图片引导调整,简化了调整后倾角的难度。调整后倾角时要保持左右轮后倾角差不超过车规标准,或0.5°,否则会产生偏行。调整后倾角时其前束需要保持于前束标准范围内。
顶起车身调整后倾角方法:一般调整后倾角的位置都是承受车身重力的关节,调整时用力困难。有顶起车身调整后倾角功能的定位机可先顶起车身后再轻松调整后倾角不需对抗车身重量。
A型臂调整后倾角方法:A型臂调整后倾角通常有两个调整点。调整后倾角时前后两点需一加一减,以前后转动A型臂的球头改变后倾角。
调整后倾角后必须再测量车轮角度以确定调整后的后倾角正确。2.外倾角(Camber)正外倾角负外倾角
-
外倾角的定义:从车子的前方看,轮胎中心线上端与铅垂线所形成的夹角。轮胎偏向内侧(引擎)或偏向外侧(偏离引擎)。
功能:在车身重量负荷时使轮胎的中心线与铅垂线重叠,以避免偏向行驶,减少轮胎磨损。使转向操纵轻便。
测量方法:传统是利用倾斜仪挂于钢圈外直接测量出外倾角。现在的定位机是通过传感器里的倾斜仪测量的,因钢圈及挂靠倾斜仪产生的测量误差可用钢圈补偿方法去排除。
车身高度:车厂设定外倾角参数适用于静止的车辆。当车辆高速行驶时在风阻压力下,不同载重下,不同轮胎气压下车身高度会改变。外倾角因车身高度改变而改变。比如:广州本田车系的车身高度每下降25mm,则前轮外倾角减少0.75°,后轮外倾角减少0.5°。因此:在测量外倾角前必须先确定轮胎气压正常并在标准范围内,依车厂规定放置配重及加满油箱油料,再测量车身或底盘高度。如果车身高度不合车规或左右差过于1cm,必须修正车身或底盘高度再测量调整外倾角。多数欧洲车厂(奔驰,保马)要求根据车身高度从外倾角表查出应有的外倾角、后倾角。
零外倾角:轮胎中心线与垂直线重叠。
正外倾角:轮胎中心线上缘向外倾斜或偏离引擎。正外倾角可减轻外轴承及锁紧镙母的负荷。
负外倾角:轮胎中心线上缘向内倾斜或偏向引擎。负外倾角可增加转弯时车身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