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车路云”,智驭新纪元——“十五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

中国已建成了涵盖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执行系统在内的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并在环境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通信设备等环节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多项产品产量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但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等部分环节仍待进一步突破。“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保持当前优势,并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感知环节企业已具备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十五五”时期“软硬一体化”布局或成布局新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环节规模为1589.1亿元,同比增长41.5%。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作用下,环境传感器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势领域,以激光雷达为例,中国已有5家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销量进入全球前十。“十五五”时期,仅提供硬件产品的企业已无法满足整车企业需求,布局配套软件算法、测试验证等服务将成为感知环节企业布局新方向。

车载芯片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高端硬件仍待突破,“十五五”时期车载芯市场竞争格局或将加速重构。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推动作用下,多家车企及芯片生产商推出自主研发的车载芯片和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并实现批量出货,加快推动中国车载芯片发展进入新阶段,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十五五”时期,车规级芯片供应链将进一步向扁平的网络状结构演进,“平台+生态”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全新生态体系之下,车载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或将加速重构。

区域:

东部引领,中西部崛起在即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目前呈现出东部领先优势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奋力追赶,东北地区发展滞后的态势。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57.2%的产业资源,安徽、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正加大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投入,抢占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仍将以东部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有望加快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及创新生态链,增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2023年中国各省(区、部分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集聚度

注:统计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部分省(区、部分地区)产业资源聚集度较小,由于篇幅限制在图中未展示,包括:宁夏0.34%,青海0.25%,西藏0.18%

广东省:产业发展引领全国,“十五五”时期彰显产业链核心集聚优势,推动全域协同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大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引领,惠州、东莞、肇庆等地市多点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链较为完备。上游有众多企业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研发,中游涵盖整车生产企业和系统集成商,下游包括应用与服务、销售与售后。预计“十五五”时期,产业上下游融合加深,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入驻,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技术上自动驾驶升级、智能座舱创新、车路协同深化和核心部件自主研发是突破点,带动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

北京市:产业基础扎实,“十五五”时期有望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策源地。北京依托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以及多个测试与示范应用基地共同构建起强大的产业生态,车规级高算力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三成,基础算力和智能算力规模全国最高。截至2024年10月,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120余家,国内领军自动驾驶企业悉数落地,在汽车设计、制造和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国内领先。预计“十五五”时期,不仅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创新突破,而且将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政策创新与标准制定,为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管理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标准规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加速构建。

安徽省: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十五五”时期争抢“头部梯队”位置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智能网联乘用车核心生产区。安徽省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形成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区,吸引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再到应用场景开发的众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此外,安徽积极拓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全省开放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道路1102公里,涵盖公园观光、智慧公交、智慧港口、矿山、航运等多个应用场景,发放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86张,完成测试里程26万公里。预计“十五五”时期,将探索更丰富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及推动商业模式落地,并在传感器技术创新、AI算法、高精度自动驾驶导航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企业:

抢滩新市场,“押注”新产品

中国车载芯片企业多为起步初创企业,“十五五”时期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现阶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根据智能化水平的不同,单车所需芯片超过1600颗,而传统燃油车单车所需芯片约为600—700颗,未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更高等级的智能网联汽车单车所需芯片数量或超过3000颗,中国汽车市场对于车载芯片的需求激增。尽管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载芯片企业在车载通信、车身控制、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等技术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企业多为初创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十五五”时期,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突破、资本倾斜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车载芯片企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激光雷达有望逐渐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高级辅助驾驶中激光雷达应用渗透率提升等领域需求的推动,中国激光雷达市场驶入快车道。目前,中国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竞争较为激烈,截至2023年底,排名前三的企业累计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十五五”时期,随着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逐步成熟,未来5年内每台激光雷达成本有望降至千元以内,这一成本的降低将使得更多主流汽车制造商考虑将激光雷达作为其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从而推动激光雷达技术从高端车型向更广泛的主流市场渗透。

技术:

引领靠电池,关键在电控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高地,已成为全球工业强国竞相追逐的焦点。中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目前,中国在通信技术、车身控制、自动驾驶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总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技术水平有望大幅提升,在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等领域有望形成明显技术优势。

激光雷达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新名片”“十五五”时期纯固态激光雷大面积“上车”。近年来,中国重点围绕激光发射、采集和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芯片集成化设计及多传感器感知融合技术等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车载激光雷达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占全球40%以上,部分企业研制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实际测距、点云数量、全距离精度、反射强度分离度等关键指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十五五”时期,随着市场对激光雷达要求不断提升,体积更小、使用寿命更久、产品可靠性更高的纯固态激光雷达或在智能网联整车产品中大面积应用。

把握“1个核心”,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已展现出并跑之势,尤其在智能座舱、激光雷达、CV2X、整车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自主研发的突破。然而,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旧明显。地方政府可出台专项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在车规级芯片和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可通过创立研发专项基金、给予税收减免等手段,降低企业投入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激活企业的创新潜能。与此同时,可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整合并优化科研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技术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做好“2个聚集”,营造智能网联汽车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聚焦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地方政府可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信号灯、监控系统、边缘计算等路侧单元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边缘计算设备、路侧通讯终端与道路基础设施、智能管控设施的融合接入能力,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监管。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围绕重点区域,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锚定“2个市场”,助力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一是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地方政府可深入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和影响,积极设立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目的国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风险评估、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建立“一揽子”通关服务机制,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建立“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畅通汽车出口物流通道。企业可从战略层面制定合适的产品策略,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可通过联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赞助、参与展会等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可深入推进国际科研、海外仓储、海外收购、海外建厂等综合布局,进一步完善全球化体系。

二是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促进产业升级。针对国内市场,地方政府可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消费政策的引导,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放宽限购等措施,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同时,加大充电桩、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并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THE END
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报告主题: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报告人:康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主任) 报告时间: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报告地点:教师发展中心二楼报告厅 报告主要内容摘要: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发展:新一代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https://www.huvtc.edu.cn/2024/0617/c1035a53930/page.htm
2.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易车汽车新闻为您提供关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的最新汽车资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相关的最新易车号文章,为你购车提供参考。https://news.yiche.com/tag/4100150.html
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并有望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广泛应用。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将持续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这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等关键领域。随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级自动驾驶技术https://cai.verywind.com/xx/vwdnyecvddvweynrdim.htm
4.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在以移动互联、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及“互联网+”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关注焦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724/09/17689625_673683906.shtml
5.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北斗产业资讯平台摘要: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正以崭新的姿态引领着汽车行业的革新。本文将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相关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瞩目的焦点。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基于车联网技术,通过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https://www.qxwz.com/zixun/363551298
6.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文讲清资讯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是以车载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运用先进的智能计算技术,使汽车及其驾驶者可以与其他汽车、交通设施、信息及背景信息等进行交互协作的技术。采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汽车和驾驶者之间的联系。结合信息传输的应用,可以让汽车更智能、更高效,提供相对安全和更好https://m.sgpjbg.com/info/7eebc90e95acc0e91e06a5ba80167133.html
7.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三)智能化趋势对人机交互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来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基于使用场景定制化的人机交互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由于操纵机构的简化,有大量空间可以释放,所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内部设计将被重新定义,并且向定制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的增加使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系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传统汽车以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091118994207441419
8.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依据编者的深度调查分析及专业预测,本次行业报告将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过去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将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进行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还将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前景进行展望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更多新中小企业的加入,当前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存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15/6201013022010022.shtm
9.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新闻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新闻 新华视频 2020(上) 00:00/00:00 自动 倍速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336067/8482007.html
10.浅谈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新发展所产生的“芯”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伴随着“新四化”趋势加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理念从诞生到目前生态链的蓬勃发展,是技术与商业的创新,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机遇,同时也推动了汽车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新趋势带来的新变化 https://laoyaoba.com/n/839930
11.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一、发展趋势和现状 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促使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信息通信、能源等行业深度融合,并加速向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是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技术路线。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wlzcxx/qyjf/wqszf/202209/t20220908_11090885.html
12.专题2024年11月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行业报告汇总PDF洞察(附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变革,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行业正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领域。本报告深入且全面地剖析了 2024 年 11 月该行业的多方面状况。从汽车消费市场来看,中产阶级崛起主导消费走向,中端车型备受青睐,自主品牌影响力渐强。车主出行模式多元且灵活,车后服务线上渠道蓬勃兴起并改变https://blog.csdn.net/qq_19600291/article/details/14435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