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积极落实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政策,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我国汽车工业正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销虽有所下降,但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总体而言,2018年,汽车工业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2018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一)、汽车产销稳中略降
2018年,汽车产销结束了自1991年以来连续27年的增长态势,呈小幅下降。分别达到2781.9万辆和2808.1万辆,同比下降4.1%和2.8%。产销总量依旧保持全球第一。
2018年行业整体运行面临较大的压力,产销量低于年初的预期。行业整体下降原因是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叠加,既有2015年四季度至2017年底1.6升购置税优惠政策造成提前消费,也有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以及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整体消费信心不足,短期内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全年汽车产销月度同比增长变化情况来看:上半年产销表现总体好于下半年,除2月外,上半年其他各月产销同比均呈增长,7月后各月产销同比持续下降,尤其是最后四个月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具体数据见图1-图2。
图22009-2018年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情况
2018年,乘用车产销2352.9万辆和2371.0万辆,同比下降5.2%和4.2%,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为84.6%和84.4%。
从全年乘用车销量月度同比增长变化情况来看,1月同比保持较快增长,且销量为全年最高,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同比降幅较为明显,3-6月同比均呈一定增长,7月后同比再次呈现下降,10月后降幅更为明显。
此外,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品种销量同比小幅下降,2018年,该系列品种共销售1583.5万辆,同比下降7.9%,降幅明显高于乘用车整体市场,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6.8%,占有率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
2018年乘用车市场低迷表现除购置税优惠退出的原因外,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中美贸易战、宏观政策的执行节奏、美国制裁伊朗、股市低迷、国六排放标准的提前实施是影响乘用车市场
图32018年乘用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
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北京限购政策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5万辆以上的乘用车购买。预计未来乘用车市场依然严峻。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将有望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数据见图3-图4。
图42018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
2018年,商用车产销分别达到428.0万辆和437.1万辆,同比增长1.7%和5.1%,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从商用车月度销售情况来看,上半年除2月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各月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7月后同比增速明显回落,9月-10月同比再度下降,11月-12月小幅回升。具体数据见图13。
图132018年商用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
从商用车按燃料类型细分品种销售情况来看,天然气车销量有所下降,表现明显不如上年。2018年,天然气车共销售6.4万辆,同比下降9.6%。占比最大的柴油汽车也结束快速增长态势,呈小幅下降,共销售299.8万辆,同比下降1.6%;汽油车表现总体好于上年,共销售112.1万辆,同比增长29.4%,增速比上年提升27.0个百分点。纯电动商用车增速比上年明显减缓,共销售18.1万辆,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减缓24.0个百分点。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加严格,尤其是补贴的实施细则更加明确、更加细化,总体呈现补优不补劣的态势。从该项政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以前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会逐步转化成辅助力量,市场的推动作用开始逐渐加强。为此,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主体也由公共领域、单
图172018年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图182013-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7.1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增长122.0%和118.0%。
从新能源汽车月度销售情况来看,各月同比均呈快速增长,其中1月、3月、4月和5月增速更为显著。具体数据见图17-18。
(五)、汽车出口再超百万,四季度同比明显下降
2018年,全球经济总体保持了稳中略增的发展态势,汽车出口市场也继续保持了回暖势头,但美国加息、贸易摩擦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叠加,对汽车出口市场增长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从供给上看,乘用车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品牌汽车在品质和服务上有显著提升。从需求来看,国外主要市场经济体处于恢复上升通道,比如南美、独联体、东南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需求增长。短期内“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部分高风险市场也成为企业开拓的重点。另外,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完善,也提供了出口弯道超车和进入欧美市场的机会。但是,伊核协议、中东地缘政治冲突以及贸易战逆全球化抬头,美国加息缩表政策,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市场以及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这对于乘用车出口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在商用车出口方面,货车依然是出口的刚需车型,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客车出口增速略低。总体而言,在2018年我国汽车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同时我国出口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不到4%,仍有很大空间。
据对行业内整车企业报送的出口数据统计,2018年,汽车企业共出口104.1万辆,自2012之后出口再次超过百万辆,同比增长16.8%,增速比上年有所减缓
图202018年汽车企业月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率
从全年汽车企业出口情况来看,1-8月各月出口同比均呈快速增长,其中1月、4月、5月和7月增速均超过30%。但进入10月后,受伊朗局势影响出口同比呈快速下降。具体数据见图20-21。
图212009-2018年汽车企业整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变化情况
此外,据海关总署提供的2018年汽车整车进口情况来看,进口量同比呈小幅下降,市场表现明显不如上年。2018年,汽车整车共进口113.6万辆,同比下降8.4%;进口金额857.8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具体数据见图22。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出口实力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产业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我国汽车工业“走出去”仍面临着新兴市场需求复苏乏力、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再加上汇率波动和贸易限制频频掣肘,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严峻形势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汽车生产企业应把握好“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优化全球资源,以及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配置,推动汽车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和资本配套“走出去”,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汽车企业要加强协同发展,抱团出海,采取多种举措,分摊风险成本,打造中国品牌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推动我国汽车出口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帮助企业与当地政府对接,为车企“走出去”进一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尤其对于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海外支持至关重要。只有多方合作协同出海,才能助力中国品牌汽车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
三、当前汽车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2018年汽车整体市场走势较弱,上半年运行情况尚可,下半年以来市场压力增大、竞争加剧,行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四季度,行业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加上上年四季度同期基数较高,主要指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生产经营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二)、竞争加剧企业分化,中国品牌产品竞争力亟待提高
目前,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汽车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积极投入,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适应市场需求。从产业整体发展看,不存在造成市场下滑的内在因素。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企业分化更趋明显,产品和服务质量、成本控制、产品更新速度,以及品牌溢价能力在竞争中的价值越发明显。
由于市场这块“蛋糕”的规模已趋于稳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表现在不同品牌、企业间,以及集团内分子公司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中国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持续不断地巨额投入,实现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和关键技术的积累,但是,当前一些中国品牌汽车车型仍主要集中在中低价、中低端市场,成本优势薄弱,单车规模小,加上日益上涨的制造成本,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制约了公司经营质量的持续提升。此外,还面临着品牌影响力提升缓慢,溢价能力与合资品牌差距较大的困境。整个中国品牌企业正面临新行业变革时期的挑战,正处于一个产品结构、企业架构、新业务模式调整的战略转型阵痛期。虽然,中国品牌SUV随着SUV热潮已经迅速占领了部分市场,但是随着合资品牌SUV不断加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品牌依赖SUV产品发展战略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未来,轿车、SUV、MPV产品均衡发展,并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溢价力,才是整个中国品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三)、产业政策不稳定影响车企决策
未来,市场规模扩张放缓,市场步入了存量竞争,企业的生存竞争将更趋激烈,汽车产业政策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车企的决策。
1、新能源产业政策频繁调整使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2、国六标准的提前实施,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按照国务院(国发2018)22号文件《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从2019年7月1日起,重点区域、珠三角、成渝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但越来越多的城市预计将提前实施国六法规。尽管大多数汽车能及时做出应对,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原定的国六车型产品的投放节奏与法规及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国六车型需提前投放市场等问题;二是可能引发企业在标准切换节点前低价消化库存,引起市场波动,并压缩企业利润。三是产品研发进度、物料保供、生产一致性等方面均存在风险,尤其是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核心零部件的保供,存在较大风险。四是进一步加剧外资品牌挤压中国品牌生存空间的压力。从统计数据来看,已申报的达到国六标准的产品中,进口、合资产品占比高达90%以上,直接导致2019年上半年外资品牌将在市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品牌车企势必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五是提前实施国六的地区较为分散,企业要跟踪全国各地区机动车排放管理制度,这对于企业销售终端的市场活动和库存清理造成更大压力。
四、对汽车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我会认为未来汽车市场仍将会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汽车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严峻,希望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保持政策稳定,探索稳定市场的长效机制
从法制化管理和产业顶层设计出发,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
(二)、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措施
第一,2019-2020年补贴政策中保持现行(2018年)技术指标不变,以便给高性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更充分的开发验证周期,确保技术成熟和产品安全,对符合现有技术指标的车辆可适度降低补贴额度。
第二,严格要求地方政府取消地方目录管理。凡是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不得以地方绿色牌照或配额等条件限制新能源汽车销售(包括未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的产品),以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确保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三,会同财政部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拨付机制,及时兑现补贴资金,缓解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四)、改变消费税征收环节
目前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占用了厂家的流动资金,为此,建议消费税调整在消费环节征收,一是可以减少生产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将资金投入技术、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二是由于消费税是排量分级征收,直观的税率级差有助于促进消费者选择购买小排量节能车型,促进节能消费导向。
另外,因涡轮增压动力的普及应用,2.0L以下的发动机已可满足普通消费者日常动力需求。为进一步促进节能消费导向,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建议2.0L及以下排量的消费税税率减半,同时提高2.0L以上排量消费税税率。
(五)、加大政府数据开发力度
当前汽车行业公开的销售数据充分性仍不足,颗粒度不够;详细的汽车上牌量和保有量数据也无法获得,该部分数据对行业短期市场波动以及长期趋势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依据。目前行业数据完整度、精细化程度以及公开程度都不高,尤其在行业处于寒冬的当前阶段,负面作用被进一步放大,不利于企业精准施策,更好的实施产销安排。建议参考日本模式,由协会与政府部门对接,协会获得的数据在企业范围内使用。
五、2019年汽车市场形势预测
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们也看到,政府也在通过政策调整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年GDP仍会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
预计2019年全年汽车销量为2810万辆,与2018年基本持平;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预计有所下降,估计在40%左右。其中,乘用车预计销售2360万辆,与2018年持平;商用车预计销售440万辆,同比增长1%;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万辆左右,同比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车型数量和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将会出现重大变化,由中国品牌主导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合资品牌和“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比重将呈现一定提升。此外,汽车产业走出去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19年与2018年整车出口数量与2018年持平或出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