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黄金首饰市场报告2024》显示,2023年度,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高达3310亿元,同比激增13.3%,创下历史新纪录;全年消费量攀升至706.48吨,同比增长7.97%。
初露锋芒来料加工的萌芽
1981年12月,深圳第一家生产黄金首饰的“三来一补”深圳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落户罗湖;198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的通知》,恢复了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黄金珠宝产业逐步放开,为来料加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广州番禺等地出现了很多港资、台资黄金珠宝加工企业,迅速形成承接中国香港和东南亚黄金产业转移的巨大洼地效应。
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贝工业区的黄金珠宝企业仅有10家左右。如今,罗湖区已有近2万家珠宝行业商事主体,其中,法人企业近8000家,专业市场超20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超过6.3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
品牌觉醒从“无名”到“有名”
1996年起,国有、内联、民营企业相继进入市场,黄金珠宝首饰种类逐渐增加,铂金及镶嵌饰品成为新兴门类,技术工艺革新与自主研发设计也日渐受到重视,黄金珠宝产业开始呈现集约化与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黄金珠宝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销”管理制度,自此,黄金珠宝行业开始实现从来料加工转向初步品牌觉醒的飞跃。
顺应时代品质与设计的双重飞跃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及21世纪初的素金首饰,到最近几年3D硬金、5G黄金、古法金饰品等创新品类的出现及走红,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珠宝的日益增长需求,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黄金珠宝首饰传统认知的刻板印象。
2018年,第一代古法金饰品在水贝出现,并在2019年春节,周大福的古法金手镯成为爆款后声名大噪。2014年,采用特殊电镀工艺制作的3D硬金将普通足金的硬度提升至原有的4倍,有效解决了黄金缺乏坚韧度和立体感的难题。2019年,第五代产品5G黄金横空出世。近年来,为应对金价上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黄金首饰制造企业开启金饰“瘦身计划”,在珐琅、鎏彩、磁吸等多种工艺的结合下,硬足金饰品更加火热。
设计也成为滋润黄金珠宝行业生长的源头活水。据中宝协数据,2022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有关的外观设计、发明和实用新型三种类别的有效专利总数突破1万件,达到11202件。2023年该数据也达到8534件,仍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值,稳居高位。
转型加速数智化浪潮引领新未来
2020年以来,黄金珠宝行业加速了变革与转型的步伐,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黄金珠宝市场正在趋于年轻化,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正在颠覆传统的需求和消费习惯,线上渠道成为珠宝品牌竞相布局的新战场。
珠宝企业纷纷把握线上发展机遇。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还只有9万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15.4万亿元,尤其是金银珠宝类商品以40.3%的增速领跑,充分证明了电商渠道已成为珠宝行业新的增长点。黄金珠宝行业正积极拥抱科技变革。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金珠宝企业正紧抓机遇,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