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低价购车”结果多花了数万元。近日,在河北保定、石家庄、涿州等地,数十位外地购车人本欲以低于本地市场价3万元以上的优惠价格购车,却在经销商团伙的层层设计下,最终花费比市场价还贵2万元以上。
在汽车中介的催促施压下,购车人并未仔细留意合同内容,而是在当天赶往位于北京、天津等地的4S店提车,并在店内多次扫码付清全款。购车人提车后又被告知,只有在该汽贸公司处购买为期4年的全险,差价才会以“保险补贴”的形式分期按比例返还。汽车中介此时提醒购车人,合同中各项条款已经写明,如果违约不仅不退还“保险补贴”,还要清算服务费。
6月29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河北省高碑店市商务局、曲阳县商务局处核实到,受访者举报的2家涉事公司门店目前已经停业,店内并无业务人员。执法人员称,事件正在进一步核查。
想买便宜车却多花了五万元
6月1日,王贞父亲、王贞男友,还有一位从事二手车交易的朋友驱车3小时来到保定市曲阳县,按照“创达盛泰保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的要求,先支付了3000元定金。王贞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委托购车服务协议》显示,协议上金额为手写的143000元,另外还有手写的“保险补贴”金额50000元。王贞说,父亲相信了中介的口头承诺“5万块钱回来给你退,先去提车”。
王贞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视频显示,签署合同时,王贞父亲一行人就对保险补贴的说法产生了疑问,他们提供给记者的视频记录了购车双方的对话。
购车人问:“这是保险补贴,不是车价补贴吗?”中介小声含糊地回答:“团购补贴,对,是车的补贴。”随后立即把合同翻到第3页说,“你看这个就按合同履行,4点之前,按合同结算补贴”,然后看着手表说:“两点之前就给你弄完了,写上你的名,一笔一划的。”
在中介的催促下仓促签署合同后,王贞父亲跟随一位“提车经理”驱车3小时来到北京丰台区一家大众汽车4S店。“我父亲一共在这家4S店支付了8笔费用,有的进了4S店的公户,有的扫的是私人的收款二维码。”结合付款记录和王贞的统计,王贞父亲共向4S店支付了115888元,3笔不知名费用付给了个人,加上定金,共计37800元,两者相加为153688元,比合同上的协议金额还要高。
王贞带着哭腔告诉记者,她今年刚刚毕业,家里还有一个准备上大学的弟弟,父亲只准备了10万元购车款,多出的5万元,有2万元是预备给弟弟的学费,还有3万元是临时东拼西凑向亲戚借的。
在北京这家大众4S店,王贞父亲一行人一直担心车有问题,用自带的验车工具检测车是完好的,“现在车上了户,没想到钱上被骗了,侧重点错了。”王贞说。
王贞男友告诉记者,北京4S店的人员全程没有接待他们,付款都是通过“提车经理”操作,因为此前没有在4S店买车的经历,以为分多次支付的行为是“正常操作”。
等到王贞父亲再次返回保定时已是6月1日深夜,他被自称公司“财务经理”的人士告知想要拿到5万元差价,即“保险补贴”,还需连续3年每年再交15000元保险,之前的5万元才按比例退还。
王贞告诉记者,他父亲这时觉得自己可能被骗了。当时已是晚上11点左右,向警方报案后,当地警方称双方是经济纠纷。为了减少损失、拿回1万元购置税款,王贞父亲与汽贸公司的“财务经理”签署了一份《委托购买车辆终止协议书》,上面写明“以后再无任何经济纠纷”,“财务经理”将王贞父亲手里的购车合同收回并撕毁。
签“和解协议”才拿回两千元退款
王贞父亲的遭遇不是个例。6月初,苏伟的父亲从北京通州前往河北保定高碑店购买了一辆本田雅阁,与高碑店市“信通亿翔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个《委托购车服务协议》,同样相信了对方的口头承诺“提车当天经财务核算后返还全部补贴”。
苏伟告诉记者:“当天是周五下午,他们说财务下班了让我爸先回去,周一财务请假,周二财务小孩生病,各种推脱,我爸发现不对劲,仔细一看合同发现还夹杂了隐藏条款——收取购车款20%的服务费。”
苏伟说,在“和解”过程中,还有一个汽车装饰品店的老板暗中和汽贸公司打配合,“这个老板装好人博取信任,告诉我爸他被骗了,让我爸去求他们说说好话,和他们协商,剩下的20%的服务费一万多就可以免了。”
苏伟告诉记者,算完账之后,高碑店这家汽贸公司威胁他父亲,加上20%服务费,反而欠公司一万多元。无奈之下,苏伟父亲和对方签了和解协议,还被迫录下一段视频称自己“已经看了合同”,这才拿回2000元退款。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邢天昊律师对记者分析,涉事汽贸公司可能存在隐瞒真相不当获利的情况,但并非典型诈骗案件,因为购车套路流程较为复杂,仅凭个别购车人的报案,公安机关在界定案件性质上存在难点,因此很难立案。
执法人员发现涉事门店已关门停业
事发多日后,有购车人发现,自己此前购车的汽贸公司已经关门停业。王贞告诉记者:“骗我的那家店甚至连招牌都拆了。”
一张购车人整理的关联图显示,多家汽车贸易公司的销售人员、代买车陪同人员、收款个人账户等存在交叉联系。多位购车人怀疑这是同一团伙所为。天眼查App显示,15家涉事汽贸公司中,有8家公司显示已注销,另有5家显示成立于2023年。
记者注意到,有网友发帖称,2020年5月在该公司买车被坑了一万多元。“他优惠你4万,买回车要优惠时他让你在他店内再交4年保险,手续费20%,你得到的优惠还不如他要的钱多。”
6月28日,记者从曲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购车双方签署的《委托购买车辆终止协调书》保存在市监局。工作人员称,购车双方调解失败,市监局只有协调权,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把钱强制退还给当事人。
6月29日,记者从曲阳县警方处了解到,涉事汽贸公司已向当地法院起诉,理由是购车人不按约定履行合同。王贞男友称,目前尚未收到法院起诉。
6月29日,记者从高碑店市商务局核实到,目前高碑店市信通亿翔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门店也已经停止营业。执法人员称,他于6月28日、6月29日两次前往涉事门店,均未发现有销售人员,门店内也没有任何车辆。“这个事我们正在进一步核查”。
类似事件多年前已有刑事判例
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早在2013年,新华网记者就曾曝光过一家北京汽车销售公司的低价售车陷阱。该公司专为外地人在北京购车提供服务,同样是先以低价在网上揽客,购车人轻信销售的口头承诺,办理车辆过户手续时才发现一笔笔隐藏费用在等待自己。
2015年以来,多位网友发帖称,在北京XX名车港购车时被骗,套路为汽车中介先低价宣传,再以各种理由让购车人先垫付钱款,然后不予退还。
记者还发现,一起2019年发生在北京顺义区的类似事件已被认定为刑事案件,被告人于2022年底受到法律制裁,此案判决书中记载的购车流程与此次河北地区购车人遭遇的情况十分相似。
一份来自北京市顺义区法院的刑事判决书显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指控称,2019年7月-11月,多名被告人以汽车销售公司的名义,向购车人谎称可提供低价购车服务,需购车人预先按照远高于官方指导价的价格付款,待购得车辆后,将通过赠送油卡或用油卡折抵现金的方式返还差价。被告人诱骗购车人签订合同,对于合同中预先拟定且与购车人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未以显著方式提示购车人注意,且通过不予明确介绍、催促阅看、误导等方式予以隐瞒。被告人带领购车人前往4S店提取车辆后,方指出合同中存在上述条款,并以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服务费、四年保险费等为由,对于购车人已交付的钱款不予返还。
此案涉及13名受害者。法院最终判决,多名被告人犯合同诈骗罪,其中情节最严重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
眼下,王贞和苏伟还在积极联系更多受害者,希望用集体诉讼的方式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