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之下,汽车之家与平安产险,基于双方平台所沉淀的海量数据,深入分析研究,联合撰写发布《2024年中国水淹车洞察报告》,旨在为广大车主的日常用车行为及风险防范提供参考和指引,为泛汽车行业人群车主服务优化提供专业数据支持。
水淹车理赔量在增加,单均理赔金额达1.33万元
中国地貌复杂,温区跨度大,各地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很不均匀。据平安产险的出险数据显示,每年6-9月水淹车的出险量显著升高,占全年水淹车出险量近九成,2021、2022和2023年上述四个月水淹车的出险量占全年比重分别为90%、86%和90%。
从下图中水淹车月度出险率可以看到,水淹车理赔事件主要发生在每年7月,部分年份因暴雨集中在城区,而导致出险量激增――比如2021年7月出险率激增到百万分之1002,这主要是河南暴雨所致。其中,郑州的降雨量尤为惊人,7月17日到20日三天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而郑州常年的平均年降雨量为640.8毫米,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集中在短短三天内。据新华社报道,这次特大暴雨灾害造成河南省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
虽然从历年出险数据看,7月是水淹车出险的高峰期,但也不完全绝对,如果台风影响到人口密集地区,出险量也会同样显著增高,比如2023年9月,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影响,广东部分地区和香港遭遇创纪录的特大暴雨,出险率增长到百万分之625。
从出险率来看,6-9月无疑是我们熟知的“汛期”。2024年的汛期,平安产险水淹车理赔总金额高达11.95亿元,总计理赔单量为8.98万单,单均理赔金额达到1.33万元。
从近四年的水淹车出险量来看,2023年和2024年的汛期出险量整体高于2021年和2022年,这主要是由于2021年和2022年疫情期间,公众行动受限出行频次较低,所以整体出险量也偏低。
水淹车出险率方面,2022年出险率最低,仅为百万分之266,2024年和2021年出险率相当,这主要是2021年的河南大暴雨拉升了出险率。虽然2024年7月沈阳也出现大暴雨,但不管是影响范围还是受灾程度,均完全不及河南大暴雨。
沿海省市理赔量高,金额不高;中部省份理赔量低,金额偏高
根据中国天气网资料显示,我国旱涝格局中最常见的是“北旱南涝”。容易发生涝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但从平安产险的理赔数据来看,北部省份也不再干旱,水淹车理赔量排名也相对靠前。同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沿海省市理赔量高,理赔金额不高;中部省份理赔量低,理赔金额偏高。
理赔量方面,南北方居然“势均力敌”,除了排名第一的广东省外,排名二到五,均属北部地区。北部上榜省份多为靠海省市,包括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和天津市。
从理赔金额来看,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理赔量虽然并不高,但是理赔金额却非常高,尤其是湖南省,出险量仅排名第11,但是理赔金额远高于均值。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地区容易遭遇台风等极端天气,因抢险频次高,所以理赔响应及时,能快速解决车辆问题,比如车被水淹3小时,如果可以快速捞出,车辆的损失就相对有限。但如果车被水泡超过一天,车就会直接被认定为全损,损失就会非常高。
中部地区遭遇水涝灾害的频次偏低,民众防汛意识不及沿海城市,同时也因出险频次低于沿海城市,如果遭遇极端天气,抢险的人员不足,车辆不能及时打捞,也是理赔金额偏高的原因之一。
极端天气增加,北部城市汛期理赔量更高
防汛建议:当积水深度超过车轮的一半时,不应该强行通过
从水淹车出险数据来看,内陆地区,尤其是北部内陆地区民众,面对突发大暴雨时,所需采取的应对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在此,汽车之家携平安产险为广大车主提供一些实用的汛期水淹车险情防范建议。
其次,了解周边路况。在出行前,通过交通广播、导航软件等渠道了解道路积水情况,避开积水路段。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积水,切勿冒险涉水。一般来说,当积水深度超过车轮的一半时,就不应该强行通过,以免发动机进水导致车辆熄火。
再者,做好车辆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车辆的排水系统,确保车门、车窗、天窗的密封胶条完好无损,防止雨水渗入车内。同时,清理发动机舱的排水槽,保持排水畅通。如果车辆配备有发动机下护板,要注意检查其是否影响排水。
最后,购买合适的保险也非常重要。平安产险为用户提供多种车险产品,其中包括涉水险等附加险种。在汛期来临前,建议车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购买涉水险,以便在车辆被水淹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赔偿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