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作了这张猜车标的图,传播的范围比预想的要大,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了对其中一些品牌的出现提出了疑问,这里简单解释下个人的想法。这篇文字里比上次发布的长图多出了9张详解图,全部做成长图文件过大,只能在这里呈现了。
前面四行基本是没有异议大家比较公认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疑问主要出现在后面,尤其是一些现在的低速电动车品牌(大家俗称的“老头乐”),不过这些品牌出现并不是随意放上来的,更绝非凑数,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后面会一一解释。
关于电动车是不是环保,这是个很难量化的概念,电池制造和报废带来的污染是个大问题,不过这块我不是特别了解,不好和燃油车直接对比。单纯说说烧油和用电带来的污染问题,现在传播最广的质疑是电力主要来自火电,火电带来了巨大污染。不过既然追溯源头,那就同等对待,燃油车的污染包括了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加工-汽/柴油运输-燃油车排放等;电动车污染包括了煤炭开采-煤炭运输-火力发电/水坝建设-水力发电/铀矿开采-燃料棒加工-核能发电[按比例均摊]-电力输送-电动车损耗等等,之前根据公开资料计算,即使当下活力发电为主的环境下电动车依然有一定优势。而这背后还有发电厂集中污染更便于治理,电力结构变化的提升空间等优势。所以电动车更清洁不是伪命题。
为什么说新能源势头不可逆?虽然起因是政策导向,但看看如今汽车品牌巨头的中长期规划,电动车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产能,而背后是巨额资金投入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储备,留给燃油车技术升级的资源已经非常有限,带来的结果就是过几年、十几年真的就买不到燃油车型了,同时社会配套也会因为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充电桩和加油站的比例会改变,使用的便利性也会改变。这里不是鼓动消费者现在换购电动车,当下消费要根据当下需求,只是对行业发展的一个判断。
另一点是新兴新能源汽车相伴而来的是汽车“智能化”,当越来越多的功能交给电脑,机械按键就会越来越多的被虚拟按键取代。电脑功能越强大,车辆就越需要一块大电池来支撑其工作。电池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增加一台/几台电机能让车辆的行驶品质,尤其是市区低速的行驶品牌带来提升。纯燃油车被取代已经是必然趋势。
车和家和蔚来不是一家,仅仅是李斌、李想分别持股对方品牌。李想说过车和家也不是最终品牌名,品牌名称、LOGO晚些会正式发布。
乐视汽车和FF是贾跃亭造的两个品牌,并不等同,只是资金链断裂,身居美国的贾老板现在的重心基本在FF上,FF在广州开建的工厂有许家印的恒大提供的资金。乐视造车还在争议和荆棘中慢慢推进着。FF91据说是台还不错的车,不过个人觉得,定位太高了,靠这个车最终量产也难挽回局势。
LucidMotors是两位华人创办的品牌,因为北汽和乐视曾经入股走进国人视野的。不过这两家现在都撤资了,LucidMotors和国内市场的关系也不是很大。创始人谢家鹏的照片是国内网络找到的仅有的疑似他本人的照片。
云度也是大家公认的造车新势力,不过车型品质、理念我实在不想恭维。最近冒出来的刺猬汽车是厦门一家和汽车八竿子打不着的本土大公司用云度π3改的,之间的关系理不清。云度的背后也是传统车企福汽支持的。类似云度这样的品牌还有几个,也是我觉得知豆、北汽ARCFOX这些应该也计入造车新势力的原因。
北京车展看过新特的车,挺小也不是很精致的一个车,交给一汽造了(官方说用一汽马自达生产线的先进机器打造,一马的产能这么富裕啊)。和摩拜联手做共享汽车挺有看头。
这仨都挺有趣的
和谐富腾凉凉了,腾讯联手富士康的大噱头挖来了一大帮传统汽车行业的大拿,就这么不玩了,所以有了拜腾和爱驰。
看到Polestar很多人质疑,只能说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个品牌的现状。今年北京车展看到Polestar和沃尔沃分在两个展馆我也很疑惑。一直的认知Polestar是沃尔沃的高性能品牌,自然会类比到AMG、M和奔驰、宝马的关系。不过Polestar现在完全独立了,是一个电动高性能车品牌,虽然设计风格还是沃尔沃,但并不是高性能品牌的关系了,这是一个新起的新能源品牌。PS:车标里并没有Polestar,之后Polestar品牌的朋友推荐我把他们加进来了。
Karma(前身Fisker)虽然是美国品牌,不过也算一直是新能源品牌,出现在这里大家也不会太奇怪。目前Karma被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未来必然会发力国内市场。
赛麟的出现很多质疑,赛麟是美国的肌肉车改装品牌,在国内推出的也是大排量的S7超跑,和新能源八竿子打不着。不过赛麟现在过的并不滋润,然后瞄上了中国市场,在江苏成立了江苏赛麟。赛麟的合作方威蒙有很多纯电动车型,小车迈迈量产版专利图最近在专利局公布。个人不认为这些车未来会出现在赛麟品牌下,比较倾向会推出新的品牌在国内销售这些电动车型。不过目前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在江苏赛麟名下,所以只能以赛麟车标呈现。
ARCFOX是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狭义定义有些冲突,不过ARCFOX目前的玩法和这些新品牌还是挺相似的,挺会玩。能漂移的LIFE也是台看着挺好玩的车,比个别打着新造车势力玩法沉闷的品牌更有趣,所以在这里呈现了。
知豆虽然属于吉利集团,不过实际控制还是在新大洋手上。近期的新鲜事是知豆会和长安合作有新动作,细节未知。知豆还是国家电网的采购体系,在新能源阵营里不能无视,虽然出现的比较早,还是可以列在新势力中的。
银隆被格力收购,是沸沸扬扬的格力造车新闻的主角。当然银隆更多是为格力造车提供资质,是否沿用品牌未知。并且目前格力造车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不会面世的可能相当高。
雷丁是纯粹的低速电动车品牌,来自低速电动车最多的山东。不过雷丁在山东汽车工业的推进计划里,在积极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有没有戏静观其变吧。PS:个人认为低速电动车很有中国版K-Car的潜质,不过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政策能有好的导向很有发展,但是政策是未知的,一直在灰色地带也发展不好的。
陆地方舟不久前注册了“江苏吉威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低速电动车剥离至江苏如皋基地。佛山基地将会规划推出新能源乘用车项目。
御捷没有拿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不过靠着长城入股上了工信部新车目录,也是有资质生产乘用车的品牌了。关于他的未来规划以及和长城的关系我挺好奇。
风翔出的是电动超跑,和其他品牌不太像,更像个电动性能车小作坊。
凌云争议也不小(榜单里最后一个呗猜出来的品牌),他出的是双轮车。不过官方一直定义他们是汽车,并且车型尺寸、形式也并不才常规的摩托车。汽车也可以有新的形式,算在新造车势力也没问题的。
时空电动是这里的一个bug,在此道个歉。这并不是一个整车企业,品牌负责人也公开表示过不会进入造车领域。怪我制作品牌踩车图标的时候没了解清楚,抱歉。
再补充一个,忽略了一个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品牌,河南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