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唐山的无业游民,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竟然顺利的把一座百年大桥,当成废铜烂铁卖了,这事发生在哪个时代不魔幻?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秦皇岛的民众都对这座大桥非常了解,这座大桥高达140多米,建造于清朝时期,用料几乎全是钢铁,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桥,整个桥大概有500多吨重,不仅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就连抗日战争时期,也曾被小日本盯上过,据说小日本还与我们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战。但即使如此,这座桥也没有被摧毁,反而顽强的挺了过来。
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后,这座大桥旁边早就建了新的大桥,由于用得少了,因此这座桥也逐渐被荒废了。但即使现在这座桥逐渐被人忘记了,但它毕竟是见证过历史的桥梁,不能说拆就拆啊,那么究竟是谁如此大胆,敢对这座百年大桥下手呢?
正在拆桥的是一家冶金公司,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因此各地都在积极建设,而建设最离不开的就是钢铁,但由于缺乏原材料,因此冶金行业也非常头疼。而这家冶金公司的老板就不一样了,因为他刚刚与人签了合约,对方将这座大桥卖给他们了,因此他们才敢如此兴师动众的前来拆桥。
然而他们热火朝天的干了一上午后,吃个午饭的功夫,竟然就遭到了阻拦,对方甚至将他们定义为非法强拆。原来这座桥的负责人段某,无意间从这里经过,发现竟然有人在明目张胆的拆桥,顿时就急眼了,立即带人前来阻止,双方互不相让,一个拿着合同说自己买了桥,另一个却坚称压根就没有卖过桥,谁也不让谁,甚至还差点打起来,眼看着事情的发展就要控制不住了,段某果断的报了警。
警方赶到现场后,互相查看了双方的证件,发现双方都是正经生意人,冶金公司确实有合同,而且合同也是真的,但问题是,经过查证,跟他签合同的人,压根就没有这座大桥的所有权,直白点讲就是对方压根就没有资格卖这座桥,那么这座桥究竟是谁卖的呢?经过调查,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卖桥的人竟然是个无业游民。
张东有的父母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而张东有不仅一事无成,还经常闯祸,于是老两口一合计,这样的儿子要他干啥,直接给了一笔钱,将他踢出了家门。当时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好时机,很多人选择下海经商,一些人抓住了商机,真的走上了一夜暴富的道路。
张东有虽然不上进,但谁还没个一夜暴富的梦想呢?因此他决定趁着东风,南下寻求商机。果然很快他就遇到了“贵人”。当时张东有在火车上无聊,就与旁边的人聊了起来。得知邻座是做钢材回收生意的后,张东有立即来了兴趣。当时我国大兴建设,因此钢材从原本不到两千元,飞涨到了四千多元,因此做钢铁回收的人,都赚了不少钱。张东有觉得这个生意好做,于是就动心了,立即询问对方是从哪弄到的钢材。
对方并不想将自己的生意分出去,因此就随手指着窗外的钢铁桥,开玩笑的说,上面的东西对别人来说是废铜烂铁,但对他们来说,就是隐藏的宝库,上面的一级钢材,经过他们的转手后就能卖到上百万的高价。而他随手指的大桥,正好就是142号大桥。普通人一听就知道是在开玩笑,但张东有并不是普通人,他真的将这些话听了进去,并认真的考虑了这件事的可行性。
他越想越兴奋,也不南下找商机了,当场拍板就留在秦皇岛,一定要将142号大桥卖出去。随后他四处走访调查,打听这座百年大桥的消息,当他得知这座大桥几乎很少有人使用,并且一般情况下也没人管理时,心中乐开了花,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拆桥,卖钢材。
张东有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却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大桥的拆卸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绝佳的好主意。
1993年,张东有放出消息,称自己已经拿到了142大桥的管理权,并准备面对全国进行售卖。原本他以为凭借自己颠倒黑白的能力,一定能轻松将大桥顺利卖出去,但万万没想到,他主动找了多家公司,别说谈合作了,竟然连人家的大门都没有进去,经过多方打听后,他才得知,问题出现在他的穿着上,毕竟没有哪个穿着地摊货的人,能够拥有一座价值百万的大桥。
于是张东有狠狠心咬咬牙,刷了一个月的盘子,最终挣钱给自己买了一身名贵的西服,有了皮肤的加持后,张东有还真的有点有钱人的样子了,他趁热打铁,一边散布消息谎称政府正准备将大桥拆除,现在正在寻求钢铁回收的厂家,一边想方设法的和商界大佬们交朋友。
没想到凭借这种方式,竟然还真的找到了一个人,1993年6月,张东有结识了某劳动服务公司的康某,他假装抱怨自己手中的钢材卖不出去,康某果然感兴趣了,他知道这是个不错的商机,于是就追问怎么回事,见康某上当后,张东有立即按照早就准备好的剧本开始演戏,他假装不懂其中的门道,由于他的演技太好,康某果然以为张东有是个傻子,因此就忽悠着张东有签下协议,由他为张东有牵桥搭线,但是等大桥卖出去后,张东有必须与他四六分账,并且他还要占6成。
张东有原本就想空手套白狼,因此就答应了康某的条件。为了给康某制造紧张感,他还故意放出消息,表示还有其他人对这座大桥感兴趣,康某果然上当了,短短几天就找到了一个大怨种买家,某钢材公司的常经理。双方像模像样的对大桥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常经理非常满意,但在签合同之前,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想查看一下张东有的产权证明,张东有怎么可能有那东西,他一边表示自己忘带了,一边有意无意的提醒常经理,还有其他人准备买桥。
常经理果然相信了,因此就先付了10万的定金。但这笔定金并没有令张东有满意,他想要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他找人伪造了证明,顺利以120万的价格,与常经理签订了合同,然而到了付款阶段,常经理又要求张东有提供公司的账户,张东有压根就没有公司,现在注册也来不及了,于是他灵机一动,花5万块钱,借了一个铁路公司的账户,成功收来了50万,双方约定剩下的70万,等大桥拆完后直接转给康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