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2V300AH电池单体内阻一般在0.5m左右,在放电过程中因电池内阻产生的反向端电压很小,内阻越大,反向端电压越大。正向端压降逐渐增大,当单节电池的内阻增加到一定值时,电池的正向端电压几乎为0。若内阻的进一步增大,则会产生反向电压,从而影响蓄电池组的对外放电,导致电池组无法提供满足负载供电的电压,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一旦开路失效,电池往往就会出现正极板栅腐蚀、失水、热失控、负极板汇流排腐蚀、硫酸盐化等故障,这些故障均会导致蓄电池的内阻变大。
1)蓄电池失水及热失控
失水是阀控铅酸电池特有的故障,在使用过程中,浮充电压过高,充电电流过大,会使氧复合反应效率降低,内部压力增大,气体排出导致水分损失。此外,电池室温偏高、排气阀开起压力过低和外部气压低等,也会加快电池失水速度。
当电池内部缺水时,会降低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离子活度,导致电池内阻加快上升。而电池组在充电电流、温度以及失水等多重作用下会发生累积性的增强作用,最终导致热失控,使电池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2)负极板硫酸盐化
3)正极板栅腐蚀
在浮充过程中,由于氧气的再化合作用,使得整机板栅的电位比流动电解液电池中的电位高,正极板栅处于较高的酸性环境中,容易使正极板栅受到腐蚀,正极板栅腐蚀是限定电池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行过程中电池失水或环境温度过高会进一步提高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比重,加快电池正极板腐蚀的速度,使极板活性物质相对腐蚀前变少了,最终导致电池容量变低。
4)负极汇流排断裂
由于负极发生氧复合反应,负极汇流排处呈碱性环境,使得金属铅不断被腐蚀而形成硫酸铅,当正极板栅受到腐蚀时,正极上的析氧反应加剧,使负极氧复合反应增大,加剧了负极汇流排的腐蚀速度,而电解液的失水增加了氧气的传递通道,加剧氧复合反应,同时也增加电池热失控的风险。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电池失效的原因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并最终都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大,容量下降。通常对于电池内阻逐渐增大的电池,可以通过日常的电压、内阻、核容等检测方式检出。变电站目前蓄电池配置都会有足够的冗余,即使容量下降至80%,也还能够支撑负载用电。
但是,正极板栅腐蚀导致的板栅断裂隐患以及负极汇流排腐蚀导致汇流排断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在正常的电压、内阻、0.1C核容放电的条件下,其电性能值基本能保持正常,一旦交流失电、变电站前期需要较大电流供电时,已严重腐蚀的汇流排就会被烧断,引起蓄电池组开路,彻底失去应有的功能。
在蓄电池放电的瞬间,电池内阻的影响会产生电压跌落,包括充满电解液的隔膜电阻、板栅的欧姆电阻、活性物质电阻,以及固-固、固-液接触面和电解质电阻。当蓄电池的内部性能发生变化时,其内阻的变化可以通过电压跌落的特征曲线来表征,放电电流越大,电压偏差值也越大,其特征曲线也会更加明显,如图1所示。
经过6ms的瞬间大电流放电后,容量为标称容量100%的电池,电压下降的幅度不大;容量为标称容量80%的电池,其电压最低下降至1.9V;容量为标称容量10%的电池,其电压下降至1.8V。
图1大电流短时放电的曲线特征
但在放电电流超过一定的范围后,就应该考虑大电流放电对电池损害的问题了。通常认为将放电电流选在0.3~0.5C以内,可以比较好地获得内阻测试精度,同时又不会对电池造成损伤,因此大电流短时放电的放电范围可选择0.3~0.5C。
三、电池开路检测及分析
图2样本电池在大电流放电下电压的变化曲线
从图3样本电池电压跌落的曲线可以看出,经过大电流放电后,电压偏差较大,样本电池电压下降至1.5V以下,由此判断,该样本电池的容量已经低于标称容量的10%,内部已出现开路故障。对其进行解剖分析验证,发现其内部极栅已经出现粉末化,如图4所示。
图4样本电池解剖图
四、蓄电池开路预防措施的建议
1)定期对蓄电池用大电流短时放电,并对各电池单体电压进行在线录波,一方面通过放电数据能够计算电池内阻,对电池进行性能判断;另一方面可以对电池的负载能力特征进行检查。筛查隐性开路电池,建议在线放电电流不小于本地负载电流的最大值。
2)摈弃传统的阀控式铅酸电池“密封”、“免维护”的概念,在蓄电池运行过程中出现容量下降的趋势时,考虑采用添加修复液进行充放电活化修复等手段,使蓄电池容量得到恢复,电池内阻恢复至出厂水平,缓解电池内部正极板栅腐蚀、电解液干涸、负极汇流排腐蚀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