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
恰逢建州70年之际
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相册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
回顾那些美好瞬间
见证70年光辉历程
▲上世纪80年代的博乐市街心公园
▲原博乐市东方红影剧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至少存在了30年。曾经这里是博州最繁华的地方,有小摊贩,卖瓜子、汽水、冰棍、橡皮塞瓶装啤酒、卡瓦斯、面包、烤肉等,看电影、买好吃的,很多博州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张少军摄
▲原红旗饭店。上世纪60年代初,三层楼的红旗饭店和可容纳千人的东方红影剧院,是当时博乐市最早的一批“高楼”。
▲原北京桥附近周加林摄
▲原大合洗浴,现在的现代中心城。周加林摄
▲上世纪80年代的东风商场
▲1988年的东风市场(博乐市步行街前身)
▲1983年,凝结着博州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团结商场门前停满了二八大杠。
▲1991年,重新建设的团结商场开业。后来,这里成为了铜锣湾商场,2018年,它又变成了团结商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博乐市北京桥,如今,这里曾经浑浊的皇渠变成了清澈美丽的青得里河。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博乐市北京桥。曾经的義文斋、水泥厂家属楼、老公安局,你还记得吗?
▲曾经,博乐市青得里大街与团结路交叉口,有一个标志性的钢雕国门腾飞雕塑(右下角)。盛明哲摄
▲昔日的白马。与雕塑东西相望的,是博乐市青得里大街与文化路交叉口的“白马”。盛明哲摄
▲2005年的博乐市街心公园。盛明哲摄
曾经人们的衣食住行是这样的
▲上世纪80年代,家里有黑白电视、收音机,就是富足的。
▲1982年的商品样品室(上世纪70年代,百元级“老四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新三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件”变成了电脑,汽车,商品房。)
▲曾经群众居住的土坯房
▲上世纪70年代,群众聚集听广播。
▲1983年,放映员放电影。
▲昔日的交通工具——马拉爬犁
▲上世纪90年代的博州客运站
曾经的博州两县两市
▲1985年9月,博乐市撤县设市,“博乐县”成为历史。
▲1956年7月,博乐县阿拉山口气象站成立。
▲上世纪80年代的精河县一角
▲上世纪80年代的精河县农贸市场
▲精河县城旧貌
▲上世纪80年代的温泉县城
▲上世纪80年代的温泉县人民政府招待所
曾经
就医就学环境是这样的
▲1984年,原博乐县小营盘区(今博乐市小营盘镇)新建一座2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托儿所,学龄前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