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博鳌作为一个小渔村,与海南其他众多小镇一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闲而寂寥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三江入海、三岛相望、三岭环抱”的如画风光和如诗意境,让博鳌成为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亚洲论坛以博鳌为依托,博鳌小镇因论坛而兴盛。
“西有达沃斯,东有博鳌镇”——如今,博鳌已成为充满开放意识、国际元素、独特风情的美丽小镇。
一个“博鳌亚洲论坛”,究竟给这个曾偏居一隅的南国渔村“城市·人·产业”怎样的影响和改变?今天,上游新闻继续推出系列报道,透析一个展会给城市带来的深切影响。
△博鳌”三江“”三岛“风貌。(部分图片由博鳌镇政府提供符海涛/摄)
如果可以选择,不妨这样假设一番:从北京的国内知名高校毕业后,你是愿意成为一名“北漂”,经年累月奔忙,终于混成自己心中理想模样;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偏安一隅,然后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在博鳌镇,上游新闻记者认识了这样一对85后夫妻,他们如其他“北漂”一样心有大志、怀揣梦想,但却将奋斗的“梦工场”迁回到家乡小镇上,在闲适静谧的博鳌镇耕耘理想。
△85后夫妻卢家庆和杨沫。
情怀:故土情结,夫妻档高材生放弃“北漂”
“应该说,正是浓郁的故土情结,让我们放弃了在北京的生活,回到海南、回到博鳌。”6月26日下午,蓝天白云、海风带暖,在琼海市博鳌镇上的屿舍精品酒店,上游新闻记者见到了32岁的卢家庆和33岁的杨沫。
卢家庆如同其他海南汉子一样,有着黝黑的肤色,却又透露着一种精明强干;杨沫看上去则如同江南女子,娇小身躯中又带有几分书卷气,全然看不出是一名海南人。
如同其他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卢家庆和杨沫的故事,也颇富传奇色彩——两人同是琼海市嘉积中学的高中校友,到大学时期,又同样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男的学政治,女的学经济。
“毕业以后,我在北京一家4A公司任职,他则供职于当地一家地产公司。”杨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2009年前后,相继毕业的两人开始留在北京,成为了一对“北漂”,虽然是初出茅庐,但经过两年历练,两人不仅在职场上崭露头角,还拥有着不错的收入。
2011年,好不容易在北京站稳脚跟的两人,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博鳌。
△博鳌镇街头。
机遇:瞄准空白,手绘博鳌第一张旅游地图
“促使我们回到家乡的,除了浓浓的故土情结和家园情怀,还有我们看到家乡的巨变和面临的机遇。”卢家庆告诉上游新闻记者,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让这座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蜚声中外的“亚洲之心”。
卢家庆回忆道,早在回到家乡以前,就听说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消息。这让身处北京的他倍觉振奋,而历年来回到博鳌的所见所闻,更是让他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一个学政治、一个学经济,这样一对高材生回到一座海岛小镇,该如何施展拳脚和抱负呢?
机会总是出现在偶然之间,机会也同样眷顾有准备的人。
“2011年,我们在厦门旅游时,发现那边有好多品类各异的旅游文创产品,就突然意识到,这将是我们的机遇。”卢家庆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虽然海南素以旅游闻名,博鳌也在亚洲论坛后声名鹊起,各种配套拔地而起,但旅游文创产品领域,在彼时尚属空白。
说干就干!卢家庆决定从绘制第一张博鳌漫画旅游地图,打开文创之路。
由于自身所学与绘画毫不相干,回到海南后,卢家庆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手绘漫画师,几经辗转,他从海口找来了同为80后的牛春冬,着手准备手绘博鳌。
△博鳌胜景。(部分图片由博鳌镇政府提供符海涛/摄)
起航:初战告捷,首版漫画地图售出近万份
白天拍摄完成后,卢家庆和牛春冬在工作间将照片所拍内容,进行仔细比对后,再将其置于由小镇格局和交通线路搭建的主体框架下,一一落地。
△手绘旅游地图《发现博鳌》。
一月余后,首版名为《发现博鳌》的手绘旅游地图问世,这不仅填补了博鳌在此类产品的空白,在整个海南全岛,也是第一份完全手绘的漫画旅游地图。
“当时,我们的售价在15元/份,虽然不便宜,但第一版就卖出了近万套。”卢家庆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初战告捷以后,自己也尝到了回乡从事文创产业的甜头,逐步地,他不光满足于手绘地图,还将文创产品衍生至手绘插图、手绘包装、吉祥物设计等,并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开始个性化订单制作。
上游新闻记者在这份名为《发现博鳌》对开大小的铜版纸手绘地图上看到,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玉带滩、南港大桥、乐城岛、沙美内海……形象生动又富趣味的整个博鳌,就映入眼帘。地图背面,旅游攻略、博鳌美食、交通指南、景点介绍也是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壮大,最新版的《发现博鳌》已向游客免费赠阅,这在卢家庆看来,也是自己作为博鳌一份子,向外界推广博鳌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从2011年回到博鳌,由一张手绘地图起步,卢家庆和杨沫这对85后夫妻,经过几年间的发展,已经组建起一支由10人组成的文创产业团队,实现了每年近500万元的营业收入。
新闻面对面>>
亚洲论坛带给博鳌一年一个样
上游新闻:如何直观地表述这些年来,你们所经历的博鳌的变化?
卢家庆:从我自己从事的文创产品来讲,尤其是博鳌的手绘地图,从2012年起至今,每年都要重新取景、重新绘制,“一年一版”正是由于博鳌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上游新闻:亚洲论坛的兴起,给博鳌带来了哪些直接的影响?
杨沫:每年旅游旺季,尤其是论坛举行期间,小镇上的酒店、旅社都住满了游客或工作人员,像我自己经营的酒店,就是由自家民居改建而来,每年通过酒店一项,就可实现近10万元的纯收入。而类似这种因博鳌论坛而给原住民带来直观影响和利好的,整个小镇还比比皆是。
上游新闻:从北京回到博鳌,两地间带来的反差会不会特别大?
卢家庆、杨沫:要说北京和博鳌有什么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活节奏方面。博鳌更多的“慢生活”,但这种“慢”,不是慵懒的、不是避世的。相反,通过亚洲论坛这扇窗口,我们还能接触到更多新鲜的、领先的信息和资讯,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机会。比如,我们的文创产品,已经开始与万科、绿城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